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鄞州:打造“博物馆之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鄞州:打造“博物馆之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发达、文化积淀深厚的宁波市鄞州区,民间收藏蔚然成风,一些民间收藏家纷纷投身兴办博物馆。当地政府乘势出台民办博物馆扶持政策,力图打造博物馆之乡”。

1个区19座博物馆

来自上海的宁波籍老人黄先生最近在宁波市鄞州区兴致勃勃地享受了一趟全新的“博物馆之旅”:从百万片旧砖瓦做外墙的宁波(鄞州)博物馆,到拥有400多件石刻文物的南宋石刻公园,从展示先秦至民国服饰演变的宁波服装博物馆,到收藏元、明、清及近现代中国著名书画家千余件珍贵作品的华茂堂美术馆……黄先生说:“看了鄞州这些博物馆,才知道阿拉老家有那么多的文化珍宝。”

据统计,近年来,宁波市鄞州区已建成博物馆9座,还有10座在建或正在筹建,总投资7亿多元,总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这些博物馆全部建成后,全区每4万名常住人口就可以拥有一座博物馆,这一数据遥遥领先于全国每60万人一座博物馆的水平,还超越了发达国家平均每5万人一座博物馆的水平。

鄞州,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乡”。博物馆的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给旅游经济注入了持久活力。“宁波市(鄞州)博物馆,自2008年12月5日开放以来,日均参观者5000多人次。”博物馆的有关负责人兴奋地透露了这一数据。

更引人瞩目的是,在这19座已建或在建博物馆中,其中民间博物馆就有11座。鄞州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政府和民间互动的博物馆建设格局,且民间成为博物馆建设的主要力量,甚至外地企业家、收藏家也来鄞州投资兴办博物馆。

看一座博物馆,就是读一部城市文化史。民间博物馆虽然不能和综合性国立博物馆相提并论,但它的藏品往往具有专业性和独特性,是散落民间的珍贵碎片。

乱世存金银,盛世兴收藏。“经济的腾飞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关注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加上浙江本来有很深的文化积淀,民间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也在情理之中。”著名文博专家罗哲文说。

鄞州区素有 “诗书之乡”的美誉,是我国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之一, “爱情殿堂”的梁祝公园,贺知章、王安石、童第周、沙孟海等大家曾留下的足迹,还有宁波帮商人发源地、浙江省重点侨乡、“红帮服装”故乡……每一个头衔背后,都是鄞州独具风韵的历史文化,成为民办博物馆生长的天然土壤。“希望通过与大家分享收藏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优秀文化遗存。” 一句话道出了众多兴办博物馆的民间人士的心声。

民办博物馆的喜与愁

华茂堂美术馆横跨鄞州中心区中轴河两岸,四面环水,建筑占地2759平方米,总投资超过7000万元,珍藏了华茂集团在以往16年时间里搜集的1000余件中国书画作品和俄罗斯风格的油画画作。“我们开办博物馆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华茂堂负责人说。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正是这些民办博物馆兴建的初衷。“刚开始做这行纯粹是个人兴趣,后来不再满足于仅仅是个人收藏,于是2004年在老外滩开了宁波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紫林坊艺术馆的馆长陈明伟说,“后来,随着藏品的增多,又不满足门面的狭小,于是又在鄞州新城区开辟了一个总建筑4000平方米的紫林坊艺术馆,免费向市民开放。”

但是博物馆不是说办就能办起来的,它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有的民办博物馆的藏品甚至是花了主人一生的心血。

正在筹建朱金漆木雕艺术馆的横溪人陈盖洪,从事这一行业已有30多年。他15岁拜师学徒,靠着勤奋刻苦,学会了铺砂、沥粉、贴金、彩绘等技术。陈盖洪不抽烟,不打麻将,也很少喝酒,所有积蓄都投入到朱金漆木雕的收藏与制作中,现已拥有了佛像雕刻、家具等精品500多件。不久前,他发现了一架朱金漆木床,如获至宝,多次跑去察看,一次次与主人谈价钱,最后花10多万元将它买回,放在家中的客厅里。现在,宁波独有的朱金漆木雕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盖洪的工艺厂成为朱金漆木雕的传承基地,他本人也成为朱金漆木雕唯一的传承人。如今,他正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打算在横溪水库脚下的山岙里兴建 “朱金漆木雕艺术馆”。

华茂堂美术馆、紫林坊艺术馆、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朱金漆木雕艺术馆、东方艺术博物馆……一座座民办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了。但是在繁荣之下,却隐藏着不少危机。

“资金来源单一,是私人博物馆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培训中心主任詹长法说,“在国外,私人博物馆的资金来源广泛,除了私人资金,还有基金会、慈善捐款和公司的赞助。我国的私人博物馆基本上只能靠举办者的私人资金维持运营。”

陈明伟透露,紫林坊目前已经投资了2000多万元,而其日常开支至少需要2000元一天。这样算下来,每年的维持资金就要70多万元人民币。而这些钱在2008年宁波市鄞州区出台《关于鼓励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前,都需要陈明伟自己投入。

“以前,除了银行贷款,我都要靠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企业来支撑紫林坊。”陈明伟说,“那些全凭个人爱好而无优良企业支撑的私人博物馆往往难以为继。”

作为全国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家以服装为主题的博物馆――宁波服装博物馆就有这样的经历。成立于1997年的宁波服装博物馆坐落于月湖公园边,最早由宁波轻纺城投资建设。但是,轻纺城的投资只坚持了3年,后因资金紧缺就不再向博物馆投钱。要继续让博物馆经营下去,就得想办法筹钱。“每年快到年底都是最紧张的时候,因为要给员工发奖金,但手头的钱已所剩无几,就只好让宁波服装协会的人陪着一起去服装厂拉赞助。”宁波服装博物馆馆长陈万丰说。然而,挨家挨户拉赞助也没能坚持几年。2002年开始,之前的赞助单位陆续以各种理由婉拒。宁波服装博物馆的民营之路走到了尽头。

这样的例子为数不少。民办博物馆的生存之道在哪里?众多岌岌可危的民办博物馆一直寻找着脱困的“药方”。

政府扶持促成长

“博物馆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珍贵文物的重要基地。”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寿永年认为,建设博物馆,传承地方文化,可以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借助民间力量建设民办博物馆,是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式多样化的有益尝试。

2008年8月,鄞州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采取了对民办博物馆的制度化扶持的举措。规定由个人和民营企业出资筹建、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博物馆,投资额度在每平方米4000元及以上的,区财政予以每平方米500元的一次性补助;投资额度不足该标准的,区财政予以每平方米300元的一次性补助;最高可以获得400万元的补助资金。

这一利好消息,无疑给鄞州的民办博物馆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记者从鄞州区文广局办公室了解到,在出台该政策后的一个月,已有四五家正在筹建或者初建的民办博物馆要求来鄞州兴办博物馆以寻求该政策的扶持。

陈明伟计算了一下,按照这个规定,紫林坊博物馆投入资金的30%左右能由政府来买单。“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陈明伟说,“不仅切实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并且看到了政府对民间博物馆的重视和关心。”

同时,区财政还对免费和低价收费博物馆按参观人数、展览次数等予以经费补助。对区内博物馆组织外地展品来本馆进行展览的,按规模大小给予2―4万元不等的补助;到市外或国外进行异地巡回展出,按照活动大小给予3―10万元不等的补助。另外,优先供给用于建设民营博物馆的土地。

“我们还准备在这些博物馆前设立公交车站,用博物馆名来命名车站名。”文广局办公室副主任冯琼说,“这样一来可以提高该博物馆的知名度,二来也可以带来更多的参观者。”另外,建立一条“博物馆旅游之线”也是鄞州区政府考虑的。“我们可以和旅游团或者学校联系,开发文化旅游或者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来扩大这些博物馆的知名度,同时也让大家学习文物知识,感受文化氛围。”冯琼说。

政府扶持之外,民办博物馆也给自己支起了招。“除了企业支撑以外,博物馆自身也可以想办法,比如,开发博物馆内相关的艺术品作为旅游商品买卖,或者和相关政府、社团组织合作,开发艺术礼品作为该团体的赠送礼品。”陈明伟说,“我一直认为,艺术要与商业达到共赢,没有经济支撑的艺术无法兴盛。”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文化发展史。从博物馆中,人们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一个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它既是旧遗产的“投影机”,也是新文化的“发生器”。让历史和文化“活”起来,让博物馆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鄞州区的博物馆成长之路,正在朝着这个方向探索着。

相关链接:鄞州博物馆运行模式

鄞州区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虽然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但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与传统博物馆管理运行不同的新路子,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一是“企业+博物馆”模式。如华茂堂美术馆、宁波(鄞州)明贝堂中医药博物馆、翔鹰百美甬式家具博物馆。此种运行模式的特点是博物馆的投资主体是企业,其日常运行主要依托企业支持,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博物馆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二是“景区+博物馆”模式。如它山石雕博物馆主要为了它山堰景区的开发而建,南宋石刻公园则依托于东钱湖景区,宁波服装博物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位于湾底村的天宫庄园景区。这些博物馆中,一个共同点是博物馆并不是赢利主体,但它能提升景区的档次和品位,促进景区的游客量,提高景区的整体收入。

三是“生产基地+博物馆”模式。如紫林坊艺术馆、朱金漆木雕艺术馆和宁波世界厨房文化博物馆等。这类博物馆除了具有一般博物馆的属性外,还具有现代企业产品陈列厅的属性,是产品陈列厅向博物馆的延伸。

四是“合作联办”模式。如宁波(鄞州)博物馆,为避免在市区范围内建两个功能相近的博物馆而造成浪费,宁波(鄞州)博物馆实行市、区合建共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