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儿童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发展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童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发展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文章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关于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首先概括了句法意识的含义及其研究方法,包括口头完形填空、句子判断和句子纠正、错误模仿、分析句法一致性效应和句法启动等,然后总结了70年代以来关于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发展关系的理论及其实验证据,最后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元语言意识,句法意识,阅读能力。

分类号 B842

近几十年来,元语言学意识在儿童词汇获得和阅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心理语言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元语言学意识既可以预测正常儿童阅读的发展,还对阅读障碍儿童的诊断和矫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元语言意识一般是指反思和监控语言结构的能力,它包括语音意识、词素意识、句法意识、语用意识等。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早期语音意识对词汇获得和阅读发展有重要作用[1~7]。但是阅读是一种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的过程,它不仅需要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还需要把句子中的词语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整合起来。因此,儿童早期句法意识(syntactic awareness)的发展和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句法意识与阅读困难的关系,近些年来逐渐成为研究者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预测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诊断阅读困难,提高儿童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国内这一问题研究相对较少,下文主要对国外近几十年来有关句法意识的研究做一下介绍,主要包括句法意识的含义、句法意识的测量、句法意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等,最后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句法意识的含义

对于什么是句法意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列举一些研究者的定义:

(1)句法意识是一种有意识地思考语言的句法方面的能力,是有意识地控制语法规则的能力[8]。

(2)句法意识是理解语言句法的能力,也称为语法敏感性[9]。

(3)句法意识是理解语法的规则和句子建构方式的能力[10]。

(4)句法意识是指理解语言基本的语法结构的能力[11]。

通过以上几个定义,可以看出,句法意识实际上就是理解句法规则和操纵控制句法规则的能力。在文献中,句法意识有时和语法意识(grammatical awareness)、句法技能(syntactic skill)等术语混用,由于他们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而且研究者使用这些术语关心的都是人们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和监控力,所以本文中统一使用了“句法意识”(syntactic awareness)这个词语。

Layton等人(1998)将句法意识的发展分为四个水平[710]:获得默许的句法规则的知识水平,获得自动的修补策略,知道句法规则的存在并能够识别出来,把句法知识反应在语言中或相关的任务上。前面两个水平都是句法上升到意识水平之前必经的准备阶段,其中第一个水平为后来句法意识的发展提供必须的句法知识,第二个水平是自动地监控和修正句法,从第三个水平开始才进入了句法意识时期。这样一种划分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句法意识的范畴,也为我们测量句法意识提供了一个指标。

2 句法意识的测量

怎样测量句法意识是句法意识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前人采用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主要采用了这样几种方法来测量句法意识,包括口头完形填空、句法可接受性判断、句法纠正、错误模仿、分析句法一致性效应和句法启动等。

较早采用的句法意识测量方法是口头完形(oral-cloze)填空[812,913]。在这种方法中,实验者口头给被试呈现一些残缺某个成分的句子,需要被试利用自己的句法知识补充残缺的成分而使句子完整。句子判断任务(sentence judgment task)和句子纠正任务(sentence correction task)是后来使用比较多的句法意识测量任务[1014~1317]。所谓句子判断任务就是从句子的句法方面判断句子的可接受性;句子纠正任务就是对那些判断为句法“不可接受”的句子进行纠正,要求在不改变原句意义或者较少改变的情况下使句子变得正确。错误模仿任务(error imitation task)要求被试遵循主试的指导,将错误的句子原封不动地重复出来,不能进行自动纠正。这就要求儿童意识到错误的存在,并按要求进行操作。研究者还利用句法一致性效应测量句法意识。具体的做法是让被试听一些句子,每个句子里都有一个或几个目标词被白噪音掩蔽,被试的任务就是尽量识别出被掩蔽的词。这些被掩蔽的词一半与句子的前后文中的语法结构一致,另一半则是违反的。人们在这个任务中识别被掩蔽词的策略可以作为句法意识强弱的考察指标:句法意识强的人会依据句法线索识别词,那么他们在句法一致的句子中的识别正确率会更高,而在句法不一致的句子中,他们会因为根据句法一致的线索进行识别以至反而出现识别错误,也就是说他们识别出与原句句法一致但不是原句目标词的词;相对的,句法意识比较差的读者,他们不善于利用句法一致性进行识别,因此他们在句法一致的句子中识别出目标词的正确率比较低,而在句法不一致的句子中识别目标词时,主要依靠语义线索或者猜测策略,因此他们识别到的词是与原句具有语义联系或者没有任何关系的。而在句法不一致的句子中的识别错误主要属于受句法一致性影响的错误(不好理解)。句法启动是近年来测量句法意识的一种较新的方法,即主试呈现一定句法形式的句子,然后看这种先前呈现的句型对儿童造句时使用的句型是否产生影响。

测量句法意识的方法很多,但是每一种方法都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很难说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句法意识的测量较容易受到其它语言或认知技能的干扰,最常见的干扰就是例如在测量句法意识的同时还测量了语义,或者测量句法意识的同时受到工作记忆能力的影响,或者混淆了句法意识与句法知识等,因此目前研究者通常会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共同评估句法意识的发展水平。

3 句法意识与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关系

句法意识和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句法意识研究中的一个中心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既强调句法意识的预测力,又强调句法意识的教育实践意义。其中探讨的焦点问题包括:句法意识水平的高低和儿童阅读能力发展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如果存在相关,这种关系是否直接的,还是句法意识通过其它因素影响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研究的结果主要有:

3.1 早期的争论: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是否存在相关

Vogel(1975)报告了一个关于语法能力与阅读成绩之间的相关的研究[128]。他比较了阅读困难男孩和同年龄阅读能力正常的男孩在一系列语言任务上的成绩。利用其中的完形填空和语法判断任务来测量句法意识。这两组儿童年龄在7岁4个月到8岁5个月之间,在年龄、IQ、词汇、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都进行了匹配。结果发现,阅读能力正常儿童比阅读困难儿童在其它语法测量上的得分要高,但是两组儿童在语法意识任务(主要是语法判断)上的得分没有差别,而且判断的正确性都处于随机的水平。因此这一研究没有发现句法意识与阅读成绩之间的相关。Vogel将这一结果解释为这两组儿童都没有理解语法判断任务的要求,或者两组儿童都还没有发展出正确语法判断的能力。

Willows等人(1986)研究了一、二和三年级的儿童句法意识的发展与阅读能力发展的关系[1418],结果发现,只有口头完形填空成绩显著预见了阅读理解成绩的差异,而句法纠正、句法错误定位和句子重复等任务没有显著地解释阅读理解成绩的方差变异。但是他们使用的完形填空任务中包含了内容词的填空,所以根据他们的实验还不能得出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之间存在相关的结论。

Bowey(1986)考察了句法意识与阅读技能和即时阅读理解监控(ongo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的关系[1519]。她假设阅读技能较少的读者对于组织良好的语法结构的意识落后于熟练的读者,而这种落后与他们不能监控当前的阅读理解有关。他们把48个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儿童分成了阅读熟练和不熟练组,采用错误模仿和错误纠正任务测量句法意识,同时要求儿童阅读一段材料并复述故事作为阅读任务,然后回答主试提出的问题作为阅读任务。结果显示,熟练读者比不熟练读者句法意识的成绩好;句法意识与即时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的成绩显著相关。这一研究说明,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上面介绍的这些研究,基本属于句法意识研究的早期阶段,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的内容也多局限于简单的地探讨句法意识与阅读成绩之间是否存在相关,但是阅读本身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它需要多种能力和技能活动的参与,而且它的测量可以在词、句子等多个水平上进行,因此早期的研究对于句法意识意识和阅读理解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句法意识影响阅读能力发展的机制等都没有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早期的这些研究工作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2 当前的研究:句法意识如何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

90年代以后句法意识与阅读理解关系的研究向更加细致和深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注意研究把句法意识与不同的语言单位的阅读理解的关系的研究具体到不同层面的阅读,即主要包括分别考察句法意识与词的编码(recoding)和解码(decoding)、词的认知、句子和课文理解等方面的关系;研究开展关于句法意识影响阅读过程的机制的研究等。尽管90年代后的研究,多数人认为句法意识的发展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之间存在相关,但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例如,句法意识是直接影响着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还是通过其它的中介因素对阅读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3.2.1 语音缺陷性假设

Shankweiler(1992)等人的语音缺陷性假设认为,语音加工的缺陷是阅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1620]。该假设认为语言加工的信息是从语音加工单方向向上到达句法和语义加工系统。,在而工作记忆则是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工作记忆作为一个信息加工的中转站。当语音加工能力不足时,语音加工中的缺陷就会成为整个信息加工的瓶颈,瓶颈从而阻止了信息向更高级的加工水平进行传递。

按照语音加工缺限性假设的观点,句法加工的缺陷只是更基本的语音加工缺陷的副产品。语音加工与阅读理解过程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语音加工的困难干扰了拼写――读音对应关系(spelling-sound correspondences)的获得,因此导致高水平的语言加工扰;而句法加工任务对阅读理解的作用是间接的。语音缺陷性假设表现在实验的结果上,就是存在一种不对称性,即在回归分析中如果语音变量被剔除,句法意识对阅读理解能力不会有预测作用,但是反过来不成立。

语音缺陷性假设得到了一些实验的支持。例如,Gottardo等人(1996)考察了112名三年级儿童语音敏感性、句法加工、词的工作记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1014]。阅读理解能力是通过假词阅读、词识别和篇章阅读理解三种任务测量的。句法意识通过句子判断任务和句子纠正任务测量。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句法加工没有解释任何阅读理解能力上的变异,但是语音敏感性和工作记忆对阅读理解能力有独立的贡献。具体来说,在解码(通过假词阅读测量)和词识别的测量上,语音敏感性是很强的预测变量;三个预测变量在对解码和词识别的预测中存在不对称性。也就是说,在排除了句法意识和词的工作记忆后,语音意识对回归方程的独立预测贡献,大于排除语音意识后,句法意识和词的工作记忆对方程的独立预测贡献。在阅读理解的测量上,工作记忆的贡献最大,语音敏感性虽然相对较小,但也达到了显著,而句法意识的作用不显著。研究者认为,语音敏感性是阅读理解能力更有力的预测因子,句法意识是通过语音的中介对阅读发生作用的。

尽管语音缺陷性假设得到了一些实验的支持,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这种把阅读困难归因于单一因素的假设表示置疑。他们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阅读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各影响因素作用的途径和时间也各不相同。所以,除了语音意识以外,句法意识也是独立影响阅读能力发展的因素之一。

3.2.2 句法意识直接预测阅读能力的发展

Tunmer(1992)等人的研究证明,句法意识在控制了语音意识之后仍能解释词的解码能力中的变异[1721]。他们认为,句法意识与阅读的成绩学习可能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句法意识对阅读成绩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下列两种方式进行:这样两种方式一是句法意识使得读者能更有效地监控他们正在进行的理解过程[1719]。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监控是一种执行功能,熟练的读者使用理解监控,使得阅读的课文有意义。句法意识高的读者,这种理解监控过程更有效。第二种方式可能是,句法意识帮助儿童获得语音编码的技巧[1822]。首先,儿童要获得形素-―音素的对应关系(grapheme-phoneme correspondence)的知识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初级的读者不会记住他们遇到的所有不熟悉的词语。在获得所有形素―音素对应的知识前,句法意识较好的儿童,能够反映句子的结构特征,然后利用有关句子语境限制的知识,再结合不完整的正字法和语音信息来认识那些不熟悉的词汇,也就完成了他们在阅读中对单词的解码。第二,使用语境信息的能力可以帮助初学者发现一些拼写模式有多于一个以上的发音。例如字母系列ough在cough, rough, dough里面分别有不同的读音,当遇到这样一个包含同形异义拼写模式的不熟悉单词时,那些具有语法意识知识的被试能够产生不同的发音,直到有一个读音与听到过的单词的发音匹配。Rego(1997)的实验部分地证明了这种可能的句法意识影响阅读的机制[1923]。他们对48名葡萄牙语儿童在他们幼儿园毕业时进行为期一年的字母―发音的阅读教育,然后比较这组儿童与没有经过这种特殊教学的儿童在句法意识、语音意识、词阅读、语境上下文中的词阅读、阅读理解等方面的等上的成绩差异。结果发现语音意识与词的阅读能力密切相关,与阅读理解的成绩也相关;句法意识不能预测词阅读的发展,但是可以预测在语境中上下文中的生词阅读和阅读理解成绩。

后来,Plaza等人(2003)根据他们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一种有关语音意识、句法意识等因素与阅读能力关系的综合模型[1115,1216]。该模型认为阅读障碍问题并不是语音加工缺陷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而是受到语音、句法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句法意识能够独立地解释阅读能力的方差变异。他们对267名一年级法语儿童实施了一个测验单元,分别进行了测量儿童的阅读能力、拼写、语音加工、句法意识(句法判断和纠正任务)和词汇命名速度等方面的测量。结果发现:拼写和阅读成绩高度相关,并且它们与句法意识、语音意识、记忆和命名速度都有显著相关。把语音意识、句法意识、命名速度和记忆作为自变量对拼写和阅读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前三个变量在其它变量加入回归方程后仍可以独自解释方差变异的2.0%、14.0%和8.0%,并达到显著。研究者认为语音加工、句法意识和命名速度综合预测了阅读和拼写能力。

Muter(2004)等人在一项纵向研究中,考察了语音意识、词汇知识、句法意识与词的认知和阅读理解的关系[23]。他们把音素、韵律(rhyme)、词汇和句法意识作为预测变量,词的认知和阅读理解作为因变量,对90名儿童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从儿童入学(平均年龄4岁9个月)开始分三次施测:每年的九月到十月进行测验,第一次主要测语音能力,包括三个关于韵律的测验,两个音素测验,一个字母知识测验,一个词汇测验和一个早期的词的认知测验。,第二次除了第一次的测验外,还测了儿童词序纠正任务、词素产生任务(类似完形填空)和单词阅读能力任务。,第三次主要是进行课文阅读能力测验。研究结果表明,阅读能力的不同方面受到语言技能的不同方面的影响。其中词的认知的成绩受语音技能,尤其是字母知识和音位的敏感性影响较大,而韵律的技能、词汇知识和句法意识对词的认知成绩的影响较小;但是对于课文阅读理解能力来说,词汇知识和句法意识预测了课文阅读理解的成绩,而语音技能则没有作用。Muter等人的研究结果非常重要,因为这一研究清楚地表明,不同的元语言意识可能影响阅读理解的不同方面,具体来讲,对应低水平的阅读理解,例如词的认知,语音意识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高水平的阅读理解,例如课文或者段落的理解,句法意识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句法意识不是语音意识的副产品,语音意识和句法意识可以独立的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这种影响可能有不同的机制。

其实Demont等人(1996)[2125]在Muter(2004)等人的研究之前,也曾采用纵向研究的方式考察儿童语音意识、句法意识等元语言意识对阅读的两种不同成分,即:词的编码和阅读理解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和Muter等人的实验结果一致。发现儿童的语音意识预测了后来的词的编码成绩,但句法意识预测了儿童后来的阅读理解的成绩。同时,Demont等人(1996)还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句法意识对儿童阅读理解的预测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是说,句法意识对阅读能力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可能随着所测量的阅读能力的侧面不同而不同,还可能随着施测年龄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

在汉语中,有大量的研究发现,语音意识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有关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发展的关系,以及句法意识与语音意识对预测儿童阅读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很少。。Chen等人(1993)考察了汉语语音技能、句法知识和语义分析等成分对预测小学一至六年级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贡献[2226]。语音任务是把由两个无关的汉字组成的词,转变成与它们同音的有意义的词;,句法知识使用选择填空和错误定位的任务来测量;语义任务则是要求被试记住句子的意思和完形填空。阅读测验采用香港发展的标准阅读测验,内容包括:词的利用,使用标点,句子组织,段落理解和作文。结果发现:在不同年级,不同成分对阅读成绩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具体说来就是:一年级时句法知识是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后在整个初级教育阶段它的预测作用一直保持显著。语音技能在二年级时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三年级稍次要,而在其它年级都不再重要。语义分析的成绩是儿童三到六年级阅读能力的预测因子,但低年级时没有预测作用。(删掉:但是Chen等人的研究使用的阅读测验测量的范围太广,甚至包括了作文,这样一来就不知道究竟句法意识、语音意识和语义分析等是与测验中的哪一种能力相关。)但是这一研究并没有测量儿童的语音意识和工作记忆,因此很难判断句法意识、语音意识等对阅读能力的相对独立的贡献。

So和Siegel (1997)研究了一到四年级香港儿童的汉语的词阅读和语义、句法意识、语音、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239]。结果发现,一到三年级预测词阅读的是语音技能和句法意识,四年级回归显著的是语音技能、句子语义和句法意识。也就是说,语音技巧至少在早期中文阅读获得中是最重要的因素,用完形填空测量的句法意识也很重要,而语义技能则是四年级阅读能力获得的预测因子。但是这项研究只是用词阅读的方法测量了阅读能力,至于句子水平、课文水平的阅读能力是否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不得而知。

综上所述,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有关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的研究逐渐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句法意识是预测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预测作用可能独立于语音意识的预测作用。但是有关句法意识的发展,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等课题,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首先,句法意识的测量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句法意识的测量方法虽然很多,但是并不能完全摒弃语义因素和工作记忆能力等对句法意识测量产生的影响。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测量儿童“纯粹”的句法意识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次第二,句法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多种句法的规则(例如词序的规则、词语搭配的规则、词素变化等等),而且这些句法规则习得时间不一定相同,因此从句法意识发展的角度来讲,不同句法的句法意识是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三,关于句法意识的特点和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关于二者之间作用的机制也仅仅停留在假设阶段,因此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或者句法意识如何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还需要深入的研究。截至目前,句法意识、语音意识与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下面两几种假设:1)第一,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之间的相关是由于某种或者某些中介的变量在起作用,如语音意识、工作记忆等。2)第二句法意识与语音意识以及其它认知因素一起作用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3)第三种假设是句法意识和语音意识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阅读能力的发展,即语音意识影响字词解码进而影响课文理解,句法意识直接影响上下文(语境)信息的加工。究竟哪一种假设更接近事实,有待进一步的证实。第四,阅读能力、句法意识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很有可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中,未将来的研究还需要着眼于发展的角度,找到二者的关系随年龄变化的规律。第五,在句法方面,汉语与西方语言既存在着共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别,例如,汉语一般比较偏重句子结构之间的意义配合,而不重视形式上的严格格式或者特殊的语法标记汉字具有不同于西方字母文字的特点,它属于表意文字,相对于西文所要求的严格的语法规则,汉语更偏重于语义的表达。。所以开展汉语句法意识与阅读能力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既可以丰富已有的研究理论框架,又可以考察已有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同时,又可以为汉语阅读教学、阅读障碍纠正等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指导和帮助指导,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开展汉语句法意识与阅读关系的研究是将来研究的课题之一。

。(“汉语的语法规则是近现代借鉴西方而来,语法性不强”这些话是从哪里来的,是你自己的观点吗?这是语言学的研究结果,是齐振海老师告诉我的。修改意见里好像很注重中文研究的意义,因此我才加上第五点的,我把它修改一下您再看看。是别人的观点要加文献.这些说法一定要慎重。是否可以删掉第五点)。参考文献

[1] 姜涛, 彭聃龄. 汉语儿童的语音意识特点及阅读能力高低读者的差异,心理学报,1999,31:60~68

[2] 孟祥芝,沙淑颖,周晓林. 语音意识、快速命名和中文阅读. 心里理科学,2004,27(6):1326~1329

[23] Wasowicz M J. Phonological awareness,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and reading skill training system and method.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4, 115(4): 1400~1415

[34] Swan D, Goswami U. Phonological awareness deficits in developmental dyslexia and the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hypothesi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7, 66(1): 18~41

[45] Windfuhr K L, Snowling M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ired associate learning and phonological skills in normally developing read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 2001, 80(2): 160~173

[56] Huang H S, Hanley J R.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visual skills i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and English. Cognition, 1995, 54(1): 73~98

[67] Castles A, Coltheart M. Is there a causal link from phonological awareness to success in learning to read? Cognition, 2004, 91(1): 77~111

[8] Gombert J E. Metalinguistic develop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9] So D, Siegel L S.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semantic, syntactic, phonological and working memory skills in normally achieving and poor Chinese readers. Reading and Wri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1997, 9: 1~21.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23这篇文献的出处怎么写,看一下刊物的要求)

[710] Layton A, Robinson J, Lawson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ntactic awareness and reading performa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1998, 21(1): 5~23

[11] Chiappe P, Siegel L S, Wade-Woolley L. 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skills: A longitudinal study.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 2002, 6: 369~400

[812]Vogel S A. Syntactic abilities in normal and dyslexic children.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74, 7: 103~109

[913] Siegel L S, Ryan E B. Development of grammatical- sensitivity, phonological, and short-term memory skills in normally achieving and learning disable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8, 24(1): 28~37.

[1014] Gottardo A, Stanovich K E, Siegel L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nological sensitivity, syntactic procession, and verbal working memory in the reading performance of third-grade childr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6, 63: 563~582.

[1115] Plaza M, Cohen 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syntactic awareness, and naming speed in the reading and spelling performance of first-grade children. Brain and Cognition, 2003, 53: 287~292.

[1216] Plaza M, Cohen H. Predictive influence of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morphological/syntactic skill, and naming speed on spelling performance. Brain and Cognition, 2004, 55: 368~373.

[1317] 宋正国. 4~8岁儿童句子可接受性判断能力及其特点. 心理科学,1992, 14(3): 23~29

[1418] Willow D M, Ryan E B. The development of grammatical sensitiv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arly reading achievement.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86, 21: 253~266

[1519] Bowey J A. Syntactic awareness in relation to reading skill and ongo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86, 41: 282~299.

[1620] Shankweiler D, Crain S, Brady S et al. Identifying the causes of reading disability. In: Gough P B, Ehri L C, Treiman R ed. Reading Acquisition. Hillsdale, NJ: Erlbaun, 1992. 275~305

[1721] Tunmer W E, Hoover W. 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factors in learning to read. In: Gough P B, Ehri L C, Treiman R ed. Reading Acquisition. Hillsdale, NJ: Erlbaun, 1992. 175~224.

[1822] Tunmer W E, Bowey J A.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and reading acquisition. In: Tunmer W E, Pratt C, Herriman M I ed. Language Awareness in Children: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4. 68~144.

[1923] Rego L L B.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yntactic awareness and reading: evidence from Portuguese-speaking children taught by a phonic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997, 20(2): 349~365

[2024] Muter V, Hulme C, Snowling M J et al. Phonemes, rimes, vocabulary, and grammatical skills as foundations of early reading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40(5): 665~681

[2125] Demont E, Gombert J 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s a predictor of recoding skills and syntactic awareness as a predictor of comprehension skill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6, 66: 315~332

[2226] Chen M J, Lau L L, Yung Y F. Development of component skills in readi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3, 28(4): 481~5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Syntactic Awareness and Reading Ability

Chen Yali,Chen Baoguo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Learn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100875 Beijing, China)

Abstract: This is a summar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syntactic awareness and reading ability. At first, i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syntactic awareness and the tasks those researchers use to measure it, including oral-cloze task, sentence judgment and correction task, error imitation, analyzing the syntactic context congruence, syntactic priming and so on. And 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ies and studi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syntactic awareness and their reading ability since 1970s is reviewed.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resolved in future.

Key words: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syntactic awareness, reading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