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镇化进程与学前教育发展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镇化进程与学前教育发展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城镇化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关注城镇化是尊重和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性的内在要求。城镇化与学前教育两者紧密相关,相互作用。基于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学前教育的走向,要从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合理布局城镇幼儿园、促进弱势儿童的健康发展等方面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学前教育;互动关系

城镇化是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城镇进化、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1〕。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一个高速城市化的过程,城镇化水平从20%提高到2012年的50%多〔2〕,这一趋势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它不仅体现了过去一段时期里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3〕,还反映了下一阶段我国改革发展的政策重心,党的“十”报告及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工作重点。可见,城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背景,而学前教育决策(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的制定和实施正是依托于这样的背景而展开的。

一、探讨城镇化进程与学前教育两者关系的必要性

(一)关注城镇化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客观要求

促进儿童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目标。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中的儿童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4〕,这一环境系统主要包括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和历时系统。在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过程中,农村儿童所面临的“微系统”(如所在家庭的居住环境、儿童入园的机会和质量、幼儿教师)、“中间系统”(如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外系统”(如家庭成员在社区中的归属感、家长的工作状况)以及“宏系统”(如亚文化中秉持的关于儿童发展与学习的态度)都会随着系统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儿童产生影响。可以说,“城镇化”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背景性因素,关注城镇化是充分探究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尊重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关注城镇化是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性的内在要求

学前教育具有公共服务性,主要体现在其突出的受益非排他性、效用不可分性〔5〕和外部效应。公共性首先要求政策的决策者要关注“公民的权益”———“国家政府应该让每个公民都确信,无论他住在哪个地区,他都会得到某些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如安全、健康、福利和教育”〔6〕。学前教育的公共性还要求决策者依据补偿原则,将较多的资源集中到处境不利的群体,以帮助他们打破贫困的代际循环圈。从上述由学前教育公共性所延伸出来的重要原则看,关注城镇化进程下的社会对教育的新需求显得至关重要。我国城镇化存在片面强调“物”的城镇化问题,大量非城镇户籍居民不能享受同等的公民权利,而处境不利的流动人口的补偿性公共服务包括学前教育更是无从保证。因此,要真正实现学前教育的公共性,就需要关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保证城镇化影响下所有儿童的受教育权,实现对弱势儿童群体的学前教育补偿〔7〕。

二、城镇化进程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城镇化进程对学前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生产,逐步转变为“城镇人”,也对农村新城镇的学前教育产生影响〔8〕,社会对学前教育“量”和“质”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从2010年开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现已进入到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中,各级政府逐步将发展学前教育置于重要地位。

1.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

城镇化进程对于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首先体现在普及程度的提高。各级地方政府加快了在城乡各地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的步伐。以河北省为例,为解决城市及县城幼儿园的“大班额”现象,该省计划新建和改扩建600余所公办园,城乡新增12.75万幼儿入园名额〔9〕。安徽省芜湖市按照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新建公办园40所,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2所,有效缓解了学前儿童特别是农村地区儿童的入园难题。根据教育部网站的统计信息,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已新建2.5万余所公办园,改扩建3.4万余所,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4.6万余所〔10〕。

2.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优质的学前教育要求一定规格、数量的硬件设施以及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状况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以山东省诸城市为例,该市以新农村规划建设为基础,以农村社区化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幼儿园建设。从2010年起,该市明确提出:“利用两年时间为全市208个农村社区配套建设高标准、普惠性幼儿园,并以此为契机完成幼儿园布局调整,变过去的一村一园为一个社区一所幼儿园。”〔11〕

(二)城镇化进程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的新挑战

1.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矛盾凸显

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随父母流动到城镇,但幼儿园数量却增长缓慢,短期内学前教育资源补给不足,随迁儿童难以进入公办园或优质园。部分园所的规模不断扩大,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而日益增加的大量未注册幼儿园已成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这不仅带来了办园条件存在安全隐患、空气质量差等问题,还导致师幼比不达标。此外,留在农村的适龄入园幼儿数量日渐减少,部分“先天不足”的农村幼儿园发展将举步维艰。而部分地方的决策者延续义务教育阶段“撤点并校”的政策,减少投入、简单粗暴地关闭村办园。实际上,幼儿“就近入园”的需求甚至要远强于中小学阶段,农村一般应该在2-3千米以内〔12〕。然而,农村幼儿园数量的急剧减少使得农村多数幼儿的入园半径远超过这一数字,这种状况加重了家长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使用校车的农村幼儿园也暗藏安全隐患。

2.农村学前教育追求片面“城镇化”

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出现了片面追求“城镇化”的现象。这种所谓的农村学前教育“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对农村本土文化的全面否定和不自信,大量的农村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园所特色等方面一味模仿城镇幼儿园,从而导致在城镇文化的“规范”中日渐式微。例如,有的幼儿园费尽心思要购买价格不菲、制作精美的玩教具来帮助儿童实现感官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却忽略了身边随手拈来且更贴近儿童成长环境的自然资源。

3.弱势儿童群体身心健康发展问题

城镇化是一场巨大的变革,会改变弱势儿童群体如留守儿童、失地农民儿童以及进入城镇的随迁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或其中的一方,缺乏亲情,常会出现孤独感,心灵上的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生活上缺乏家长关心,安全不能得到保证;行为缺乏正确引导,学习也缺少指导〔13〕。即使是父母仍然留在本地,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的变迁也会给他们带来影响,逐渐割裂了其与农村文化的联系。对随迁儿童而言,由于他们的家庭教育资源现状存在不足,入园机会受制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家庭有限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社会适应、入学准备状况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

(三)学前教育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有益促进

城镇化与学前教育的双向作用机制还体现在学前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学前教育公共政策的实施,将积极地作用于城镇化进程。1.学前教育发展有利于人力资本增值党的“十”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不仅指户籍和居住地从农村变为城市,更强调城镇化中“人”在文化素质层面上实现从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角色转变。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前奏”,为每个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着基础,直接影响着下一代即“未来公民”的文化素质。国外的佩里学前教育方案通过长达40年的追踪发现,接受了早期教育的处境不利儿童更容易从高中毕业并打破家庭贫困的代际循环圈〔14〕。此外,学前教育还能够帮助父母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养方式,通过对父母进行相应技能的培训和提供相关信息交流,也能促进家长劳动力素质和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提升。虽然学前教育的积极作用具有隐蔽性和迟滞性,但国外的相关研究也已证明,学前教育在各学段教育中属于投资回报最大的教育〔15〕。因此,我国应重视学前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力资本增值以及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2.学前教育发展有利于引导城镇化发展方向

“旧”的城镇化为学者和公众诟病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摊大饼”似地发展大型或特大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很多学者指出,新型城镇化应该走“以城市群为主题、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型城镇化道路”。在优化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组合时,优质教育资源的导向功能应该受到重视。教育的兴起同样可以导致人口的集中,随着家长对学前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他们也会愿意为追求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资源而举家迁徙。所以,优质幼儿园的合理布局同样可以引导一部分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并服务于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优化发展。

三、建议

(一)统筹配置,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跟上,从而解决新型城镇化中的核心问题———“人的城镇化”。学前教育政策也是相关公共政策的重要一环,通过发挥其导向作用,引导城镇化的合理布局;发挥学前教育的人力资本增值作用,为城镇化提供合格的公民;发挥学前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充分考虑农村偏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科学预测城镇化发展趋势、老城区改造政策、人口流动等多方面的因素,继续扩大城乡资源总量仍将是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计划的首要任务。部分地区已开始从学前教育阶段探索城乡均衡化问题,如:贵州省创新幼儿园办园模式,启动县域内集团化办园试点工作〔16〕,努力通过打造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来弥补优质资源短缺问题;积极推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偏远地区幼儿园的建设。

(二)优化布局,加快幼儿园建设

与实施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时整体资源短缺不同,目前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是城乡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对城市而言,下一步的重点是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而对农村而言,还是要解决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进一步优化幼儿园布局,让幼儿就近入园、方便入园。要解决城镇学前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优质教育资源稀释的问题,一方面要依赖于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大农村公办园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在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区域进行统一规划,改扩建或新建一批符合标准的公办园,以留住因寻求优质教育资源而迁徙的群体。另一方面则要协调发展城镇学前教育,保障资源合理分配。首先,预测城镇学前教育的需要,科学调整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其次,关注机制创新和内涵发展,构建区域内学前教育资源合理共享机制;此外,充分考虑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在随迁子女大量入住的区域开办公办园或支持民办园。如,在面临随迁子女和“二胎”双重高峰给学前教育资源带来较大压力时,上海市教育部门就基于科学预测、提前规划,通过适度扩大班额、调整专用教室、整合中小学闲置资源等方式挖掘教育资源,基本实现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全覆盖。

(三)尊重差异,关注儿童身心发展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入城后的家庭需负担更高的学前教育成本。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资助工作,部分地区正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如,2014年安徽省安庆市拨付学前教育资助类奖补资金534万元,通过减免学费、生活补助、特困补助等方式,对就读普惠性幼儿园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进行救助,保障弱势群体幼儿接受学前教育〔17〕。此外,弱势儿童群体的身心发展状况也十分值得关注。对于流动学前儿童而言,家长应关注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尽可能减少幼儿在园际间的流动;教师应尊重流动儿童及其家庭背景,为促进其身心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社区应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为随迁儿童的家庭服务,让流动家庭更好地融入社区〔18〕。对于留守学前儿童而言,家长要经常与孩子及其照料者联系,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幼儿教师要营造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帮助留守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主动和幼儿家长联系,告知幼儿发展状况。通过多方主体努力,确保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黄媛媛 柯玲 刘颖 单位:成都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成都大学幼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高书国.中国城乡教育转型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2〕徐匡迪.中国的城镇化〔J〕.中国发展观察,2013(4):53-56.

〔3〕.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EB/OL〕.(2012-09-12)〔2014-11-13〕.

〔10〕赵婀娜,章正.教育部:未来3年,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N〕.人民日报,2014-02-27(12).

〔11〕张祝彬.加快普惠性社区幼儿园发展创办促进人民幸福的学前教育〔EB/OL〕.(2012-10-28)〔2015-01-12〕..

〔12〕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7.

〔13〕虞永平.关注流动和留守幼儿的生活与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0(5):9-11.

〔14〕SchweinhartLJ,MontieJ,etal..Lifetimeeffects:TheHigh/ScopePerryPreschoolstudythroughage40〔R〕.Ypsilanti:High/ScopePress,2005.

〔15〕HeckmanJJ.PoliciestofosterHumanCapital〔J〕.ResearchinEconomics,2000(3):3-56.

〔16〕彭欢欢,许振曦.全省学前教育工作现场推进会在盘县召开〔EB/OL〕.(2013-11-18)〔2015-05-07〕.http:///2013-11/18/c_118182160.htm.

〔17〕安庆市财政局.市财政拨付534万元奖补资金资助学前教育〔EB/OL〕.(2014-01-06)〔2015-05-13〕.http:///index.php?c=main&a=toCommonArti-cle&res=gzdt_article&id=144.

〔18〕张莅颖,孙敬.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及其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