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水痘30例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水痘30例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5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4-0039-01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性治疗水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临床确诊为水痘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勤换内衣,消毒水洗浴,静滴无环鸟苷,维生素C,口服阿昔洛韦,必要时使用青霉素静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银翘散加减口服,以及中药苦参30g,芒硝30g,浮萍15g,煎水外洗。结果:治疗组水痘疱疹的结痂及瘙痒症状消失较快,临床疗效较显著。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水痘安全,显效,经济,方便,值得推广。

【关键词】水痘;中西医结合治疗

水痘[1]是水痘一带状疱疹病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痘性疾病,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染,易感儿接触水痘患儿后几乎均会患病,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尤其是冬季多见,往往呈小区域流行,严重影响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本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法进行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收集了我院2006年10月-2009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儿60例均符合水痘的临床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治疗30例为治疗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5岁12例,5-10岁18例;合并呼吸道感染的5例。常规西医治疗组为观察组30例,1-5岁13例、5-10岁17例,合并呼吸道感染的4例。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勤换内衣,消毒水洗浴,无环鸟苷500mg/m2.d,每8小时静脉滴注,维生素C针100-200 mg/m2.d,口服阿昔洛韦80mg/m2.d,;合并细菌感染者,可以选用青霉素钠盐10-20万U/日,分2次静滴。治疗组在上述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银翘散加减[2]:金银花5g,连翘5g,竹叶汁5g,薄荷5g,牛劳子5g,桔梗5g,蝉蜕5g,生石膏10g,车前子5g,每日1剂,水煎取汁50-100 mg,分4-6次口服;外用中药苦参30g,芒硝30g,浮萍15g,煎水外洗,1日1次,用于水痘皮疹较密,痒明显处,两组均以1周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治疗3天内临床症状及体征渐消失,精神好,无发热,疱疹结痂,无瘙痒,大便通畅。好转:治疗3-5天临床症状好转,发热渐退,精神好,水痘结痂,旧者渐回,无瘙痒;无效:治疗5天后临床症状逐渐好转。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呈散发或流行,传染性较强,成年后易引起带状疱疹。虽然本病有自限性,但由于我国未普及对儿童进行水痘疫苗的计划接种,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局部区域爆发流行,时有发生,由于水痘并发的肺炎、脑炎、心肌炎及感染水痘后成人期继发的带状疱疹等,严重地危害人体健康[3],因此对确诊患儿尽快减轻水痘症状,缩短治愈时间是治疗关键。故运用综合治疗是势在必行的;目前治疗小儿水痘,即是常规性的运用抗病毒、抗菌素、维生素,退热剂等静点、肌注或口服治疗。而中医则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中“水花”、“水疮”、“水疱”的范畴。其病因病机是风温时毒,经口鼻而入,口鼻为肺之通道,肺主皮毛,主肃降。外邪袭肺,宣通肃降失常,邪郁于肺,故出现一系列肺卫症状。肺为水上源,肺气不利影响上源分布,挟邪外透肌表,故有皮肤水痘布露。因其侵犯内脏,伤及肺脾两经,故内服中药,以清热解毒利湿、开肺化痰之法方用中药汤剂银翘散加减阻止外邪内,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清斑,透疹利咽。水痘临床以斑、丘疱疹、结痂同时存在,瘙痒较剧为特点,患儿难以忍受易感染,我们利用中药外洗:苦参、芒硝、浮萍的燥湿止痒、收敛结痂功效,快速使疱浆液吸收及破溃处干燥,迅速缓解瘙痒症状,减轻患儿痛苦。同时静滴无环鸟苷、维生素C、口服阿昔洛韦,阻断DNA病毒复制,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患儿病情,更好为患儿减轻病痛。现代研究资料表明,中药对水痘作用明显,与西药同用确有协同作用,而中药可以克服抑制西药的不良反应,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协同辩证,在临床应用确实很好,且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1~223

[2] 汪受传.中国儿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98~201

[3] 俞慧,段恕诚.1980-1990年水痘患儿临床特点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疾病杂志.2002.16(3):229~231

作者单位:335000 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