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乐学、易学、学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乐学、易学、学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是互相交融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化学课应以能引起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多种方式的教学,以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三维目标;实施;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17

三维目标制定的用意在于学习过程结束之后,学生能力有全方位的提升。具体课程中三维目标的分布和地位是不同的,有的课知识性强,有的课侧重于能力提升,有的课情感性内容渗透较多,但不管什么课,在传统的重视双基教学的基础之上,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过程与方法”目标一定要切实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出可提升学生公民素养的内容,不能不切实际当摆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三维目标是互相交融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出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其实,在具体实施三维目标时主要考虑的就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笔者有以下三方面的感触:

一、乐学――从兴趣开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它、认识它。化学课应以能引起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1. 用心挖掘化学课程的吸引力

(1)重视化学教学中的STSE(即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如在学习空气时,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对比北方城市与南方沿海城市的不同,了解混合物的组成会有变化,混合了其他成分的空气可能被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人体的健康,进行以解读空气质量报告、家庭装修中的污染问题调查等内容的调查讨论,写调查报告的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活动,提升兴趣的同时,既提高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爱护水资源时,让学生调查本地的人均水储量,真切地唤醒学生的节水意识。

(2)利用化学史实,特别是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的学习精神。拉瓦锡用26天时间测定出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在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中,许多科学家都作出了杰出贡献,但只有卢瑟福被誉为“原子之父”。这位19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生先后培养出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无人比肩。他为人坦诚忠厚,与人为善,他的友爱宽容,善于合作的精神令人由衷敬佩。这些事例中的巨人如此,站在巨人面前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会有所提升。

(3)挖掘教材中与实事相关联的点,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结合学生爱看的动画片,适时播放动画片《熊出没之救火英雄》,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森林着火的原因和灭火的原理;学习金属资源利用与开发时,引入当时谈论较多的稀土金属,拓展学生视野,引起兴趣。这些内容在课堂中出现,据家长反映学生是很有兴趣的。

2. 用奇妙的实验现象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让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始时,让学生观察那些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如蜡烛燃烧、石灰石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并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等,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外实验,如白纸用“水”浸泡现字、清水变“牛奶”等。这些实验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兴趣的品质还不高,欲培养学生的持久兴趣,就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演示实验占很大分量,教师正确、规范的操作,有条不紊的演示,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技能、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如学生在“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的不同”时,先收集两种气体样品,分别将燃着的木条和澄清的石灰水来做对比实验、再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之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之后,得出了呼出气体中与空气相比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多的结论。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还纠正了自己原有的错误认知,使学习兴趣变得更加稳定。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也可以以学习小组形式合作进行,对于较复杂的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学生在合作探究时,能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艺术,提高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其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基础,更会因为这种习惯受益终身。

3. 尊重学生水平的差异性

太原市一位名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寻找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为人师者应该有这样的胸怀,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着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教师要课前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各层次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表现,及时矫正其认知错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重视评价的作用,尽可能地给其一个激励性评价,在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之后表扬,再指出不足及教师愿意看到的改进方向等。

很多厌学的孩子,如果在学习方面实在找不出他的优点,还可以放眼其他方面,如有一节课中,看到一个平时老打瞌睡的孩子打起精神坐了一节课,笔者在评价其他学生的表现之后顺便表扬他:“老师今天也看到了高××同学的进步,他今天上课没有打一下瞌睡,希望以后每天都看到不打瞌睡的你!”结果,这个孩子以后上化学课真的没再打过瞌睡,而且在学到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自告奋勇和同学一起完成在同学面前的演示,实验完毕之后,还将所有的火柴梗收到手里,扔到了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学生水平有差异,但是不妨碍他们自己身上有自己的闪光点,一点鼓励有时候会敲开一扇心门,让他们对我们或者我们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易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1. 从最近发展区入手,在新知与旧知之间焊接起结实的“桥梁”

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类似,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足以给我们指点方向,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是什么,今天的学习目标又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灵魂所在。

很多时候,潜心研究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生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是很容易寻找的,如学样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其最近发展区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所以上课时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就可以“温故而知新”,不仅这样,两种气体的制法在对比之后,新学的知识就会被同化在现有的结构中,变成完整的制取气体的系统化知识。不太容易找到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可以联系生活,寻找感性认识,比如在《化学肥料》这节课中,教师可先用一段化学肥料视频调动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出示资料介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元素。对比、理解能力弱的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不清楚的学生,表现为对新的知识难以领会,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将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难点加以分析,将其分解为更简单的、细小的、易理解的分项知识点,然后将这些分项知识点根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教授给学生,最后将这些分项知识合成完整的化学概念。

2. 提出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问题,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一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是学生主动学在前才是有效的。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求知欲是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设置问题:

(1)设置不同角度的问题。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提出,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大不一样,如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常会考查如下类型的问题: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冰雪融化 B. 玻璃破碎

C. 车胎爆炸 D. 食物腐烂

如果换用其他方式的问法:如下列四种变化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不同的变化是( ),这样的角度问问题显然更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尝试多设置这种类型的问题。

(2)设置梯度型问题。有梯度的问题,是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学生在拾阶而上的同时,知识能力都得以生长。如在学习溶解度时,通过查表或溶解度曲线,学生知道了: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能解释清楚这句话的含义之后,可以再进行追问:在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多少克?若加入20g氯化钠,得到的是饱和还是不饱和溶液?得到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3)设计对比型问题。让学生能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对比、区别,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抓住知识的要点。如学习完了氧气的性质之后可以进行如下提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用到的药品是红磷,为什么不用细铁丝或木炭?这问题要求学生对比三种物质的燃烧条件、生成物的状态后才能找到答案。甚至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后,还可以继续提问:能否用铜和镁条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对比物质回答问题的同时,不仅知识得以落实和巩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提升。

3. 优化化学概念教学,解决“迷思概念”的困扰

在化学概念的学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有些学生简直顽固不化,这个概念(或知识点)都讲了十遍了,为什么就不理解呢?在学习中学生可能记住了科学概念的定义,但并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概念的实质,存在着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我们把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叫做“迷思概念”。

要实现学生的“迷思概念”转变,教师自身先要转变。教师首先要重视迷思概念,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已有哪些迷思概念,并且要承认学生的迷思概念“局限的”合理性,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把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迷思概念的修正和重建是螺旋渐进式的,教师在搭建支架、设置能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请静候,应诱导学生充分暴露迷思概念。可组织学生讨论,待所有学生的观点都充分展示后,再揭示矛盾,以免迷思概念暴漏不完全,解决不彻底。比如在氧化物的教学中,含氧的化合物就是其中一种迷思概念,在学生对物质进行判断是否氧化物之后,教师就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归纳和强调,在新概念建立以后,还应提供对新概念进行巩固的机会。

4. 寻找合适的化学用语教学策略,改变学生“化学用语是英语”的错误认识

初中出现的化学用语主要有四种: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其中最最基础的当然是元素符号了,其他三种都是在有了元素符号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元素符号的记忆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计划的分散重难点,常用的27个元素符号中有一部分是在前面学习过程中能方便记住的,如O、C、S、P、N等,其他的不太容易一下记住的元素符号时,可用如下方式和学生一起编一些歌谣来方便记忆:阿拉(Al)喜欢旅(铝)游、阿哥(Ag)臭美带银镯、胡哥(Hg)加入了共(汞)产党、美(镁)丽女孩叫Mg、Ca补钙好身体、蚕丝(Si)贵(硅)、宝贝还要爸爸(ba)背(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可以归纳为:写、配、等、注,思路清晰而且不容易出现条件、气体符号、沉淀符号的遗漏;在期末复习阶段,可以在分散复习了各种化学用语之后,让学生自行归纳“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理顺化学用语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系统认识,达到会写、会读、会用的目的。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上述方法之后,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符三种水平上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从变化的角度看自然,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变化,用符号描述变化”。

三、学会――学到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

1. 采用多种方式的作业体现知识的巩固过程。比如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出现了多种物质很容易混淆,可以让学生给他们分别写个名片加深印象;学习水的时候,知识比较零散,可以围绕“一滴水的奇妙旅程”将这些知识饶有兴趣的连接起来;刚开始学习化学是,学生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后,不清楚有什么用,笔者会结合时下“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用”的新闻,让学生查找这两种物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然后分析二者能否混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解物质的性质之后生活就会更安全一些。

(1)重视家庭实验的地位及作用。气体的实验室(下转第36页)(上接第18页)制法是初中化学中的教学重点,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之后,笔者让学生拿自己家中物品模拟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这样的做法在程度稍好的班级展开的很有声色,牛奶桶、输液管、乒乓球等等都派上了用场,介绍自己的装置时绘声绘色,活动结束之后,学生不仅掌握了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组装,而且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2)以发展的眼光设置开放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紧扣课本课标,适当补充与之相联系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进而提高其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分子与原子的学习之后,提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水由分子构成所以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减少甚至会消失,我们穿的衣服也是由分子构成,为什么一段时间的穿着之后,衣服不会消失呢?鼓励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解决,了解不同分子的运动方式,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学到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适时提出“食物在人体内发生了什么变化?”经过思考讨论之后,不仅知道了化学变化与人类密切相关,而且知道人类的生长离不了化学变化,相信学生看化学的眼光会亲切起来。

在经历了这些引导之后,笔者的学生可以产生诸如“将氢离子结合起来形成更大的原子核”的想法是很让人欣喜的,初中的孩子就开始思考科学家研究的内容,情感目标的达成是肯定的。

总之,化学课程中三维目标的实施,在重视实验条件、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之后,更需要重视的是“人的因素”――教师乐教会教、学生乐学且能学会。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学生学习不是简单地“输入、存储”教师提供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选择学生感兴趣、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三维目标有效达成。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性的具体体现,使学生真正实现从化学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 陆林忠.例谈初中科学迷思概念修正和重建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师,2012(9上).

[2] 杨光辉,许凯旋.我国化学迷思概念的研究状况、问题及建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1中).

[3] 王之宏.浅谈加强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策略[J].化学教与学(南京),2011(6).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六中学校 0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