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米仓道研究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米仓道研究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米仓道乃川陕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川东与汉中的交通要道,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逐渐受到史学界、考古学界、地理学界的重视。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米仓道在开通时间、历史地位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米仓道;开通时间;历史地位

米仓道乃川陕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川东与汉中的交通要道,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陆游诗云:“孤云两角不可行,望云九井不可渡。”将米仓道与金牛道并举,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正因为其重要性,逐渐受到各学界专家学者的青睐,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笔者拟对米仓道开通时间、历史地位等方面的成果做一梳理和综述,以期对米仓道的研究有所裨益。

就笔者所能查找到的资料而言,研究米仓道的专著可谓寥寥。大多分散于各种论著之中,将其作为一个部分。历史地理学家黄盛璋先生是研究米仓道的先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黄先生撰写《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一文,已涉及米仓道的有关问题,但尚非其讨论的重点。嗣后,台湾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穷三十年之精力著有《唐代交通图考》一书,第四卷《山剑滇黔区》尽收唐宋涉及米仓道之史料,对米仓道的路线、里程、驿馆都做了详尽的考证,可谓开启了米仓道专题研究之新时代。继之,蓝勇先生通过实地踏勘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著有《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一书,书中对米仓道(唐宋时称大竹路或巴岭路)的路线、历代取用情况以及史籍所载的截贤岭、孤云山、两角山的位置做了周详的考证,并指出严耕望先生所认为的鹄鸣驿、恩阳驿在唐宋时米仓道之上为不察地势之误。随后,余忠平先生著有《龙岗流韵――南郑文化遗产研究》一书,在第四章“米仓道历史遗迹”中,对米仓道上驿站、古城遗址、典故、墓志铭、文人交游等情况作了详细地论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内地著名高校以及巴中市文物局联合组织了米仓道考古探险调查活动,著有《险行米仓道》一书,图文并茂,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米仓道现状以及考察成果。

一、米仓道首通时间及其释名

米仓道是连接汉中与川东的交通要道,在唐宋时又称大竹路、巴岭路、大巴路、小巴路。对于米仓道的开通时间,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黄盛璋先生根据《三国志・张鲁传》中“鲁乃从汉,奔南山,入巴中”以及《华阳国志》中“(建安)二十年(215),魏武帝西征张鲁,鲁走巴山”的文献记载,便认为米仓道首通时间应在东汉末年。此说一出,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几成定论。严耕望先生亦认为“(米仓道)至迟汉代末年已相当开通矣”。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王开、傅庆荣先生根据《玉堂闲话》“大竹路”条:“昔汉祖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之,及于兹山,故立庙貌。”由此认为古米仓道首通应提前到西汉初年。而蓝勇先生认为以上诸家仅是考证见于史籍的开通年代,且未加以说明,并引用汉代民谣《三秦谣》推知米仓道开通取用之时应该更早。王子今先生在《汉末米仓道与“米贼”“巴汉”割据》一文中,根据《尚书・牧誓》、孔氏《传》、《尚书全解》、《尚书要义》等巴蜀方国的记载,由此推知米仓道似乎在先秦时期已通,只是没有明确的定名罢了。此外,王子今先生还认为“米仓道”、“米仓关”、“米仓山”名号的由来,应当都与“米”有关,且“米仓关”称谓应来自“米仓道”。

二、米仓道历史地位

米仓道的历史地位,古人早有定论。宋人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巴之北境,即米仓山,下视兴元,出兵之孔道。”陆游更是将米仓道与金牛道并举,足见其地位与价值。由于种种缘由,惜未引起学术界所重视。黄盛璋先生是较早对米仓道的历史地位发表看法的历史地理学家。他认为在众多的川陕古道之中,米仓道并非主要通道。三十年后,严耕望先生认为,在唐末五代时期米仓道为巴汉间官商通行之道,其地位颇为重要。陈显远先生从之,并在《“米仓道”考略》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米仓道自秦、汉迄南宋末一千多年,是汉中入四川之孔道,为川陕之纽带,是研究我国交通史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古道之一。孙秀丽先生也认为古米仓道乃集军事、商贸、宗教于一体的川陕要道。嗣后,郭声波先生集诸家之说,对米仓道的系统问题及其历史地位作了全面、深入的评价。他指出:古米仓道不仅是一个交通系统概念,更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人地关系系统概念,其历史地位仅次于南栈道之剑阁道,位居第二,并有其独特之处。

三、米仓道研究特点及其展望

纵观半个多世纪,尤其是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米仓道在首通时间、历史价值与地位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诸多历史问题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且对于蜀道的研究严重失衡。北栈道之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与南栈道之金牛道研究较为成熟,而对于南栈道之米仓道、阴平道、荔枝道、洋璧道、汉璧道研究者寥寥,甚至无人问津,蜀道比较研究更是遥不可及。

【参考文献】

[1]黄盛璋.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J].地理学报,1957(4):419―435

[2]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07―1017

[3]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4―64

[4]余忠平.岗流韵――南郑文化遗产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119―157

[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险行米仓道[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225―241

[6]王子今.汉末米仓道与“米贼”“巴汉”割据[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2):1―5

[7]孙秀丽.考古徒行五百里专家险行米仓道[N].中国文物报,2012―3―30(006)

[8]郭声波.论米仓道的系统问题及其历史地位[J].四川文物,2012(6):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