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留守青少年及其社会保障现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留守青少年及其社会保障现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山东省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及其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了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当前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保障;监护

农村留守青少年是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个的特殊群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增多,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留守青少年问题随之而来。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青少年达6100余万。2016年年初,《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陆续下发,可见,农村留守青少年问题已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农村留守青少年作为日益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现状如何?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保障?这些问题在当前值得研究探讨。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及其社会保障现状

课题组立足山东,重点选取山东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典型地区--烟台、潍坊、菏泽三个地区,通过政策文件查询、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对目前山东各地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及其社会保障状况总结如下: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1.生活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留守的农村青少年需要经常从事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生活能力较强。留守青少年的生活费用主要来自于父母或监护人,少部分来自于自己劳动所得,源自政府帮扶以及社会捐赠的少之又少。同时,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月花费通常不高,主要用于衣、食、交通等基本的生活需求方面,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月花费额渐增。虽然各地发展水平不一,但绝大部分留守青少年对自己的一日三餐和目前的生活感到满意,表明大多数农村留守青少年已基本认同并适应了当前的留守生活。

2.教育现状

调研发现,一方面,家庭教育中,无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还是"自我看护"的农村留守青少年,他们来自于家庭或监护人的所谓教育支持,多为对按时完成作业的口头或电话叮嘱这一单一形式。另一方面,农村留守青少年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以初中和小学文化为主,仅有五分之一的调查对象接受过高中教育。大部分农村留守青少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觉性差,并常常伴有厌学情绪,甚至经常出现旷课现象;一部分留守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平衡家庭负担和学习时间的关系,缺乏求学热情;小部分留守青少年学习兴趣浓厚,克服经济、家务、农活、家人照料等各种困难,严格要求自己,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成绩优异。同时,调查对象中有过半数的留守青少年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普通话使用情况、授课方式等,感觉一般或较为满意。

3.心理现状

对处在心理成长关键时期的农村留守青少年,这一阶段最需要时刻感受父母的陪伴、呵护与关爱。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青少年与工作在外地的父母联系沟通的主要方式是打电话,每周一次电话或两周一次的占绝大多数,但仍有5%左右的留守青少年与父母半年联系一次或终年不联系。父母(或一方)在关爱、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中的缺位,一方面激发了留守青少年对出门在外父母的思念与渴望陪伴的需要;另一方面,和有父母陪伴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显得格外敏感脆弱,以致于其中一部分留守青少年和父母有较深的感情隔阂,甚至产生怨恨情绪,出现对其他监护人的管教产生严重逆反等现象。调研还发现,留守青少年在处理负面情绪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想到和家人、同学、朋友、交流纾解的较多,但仅有3.5%的青少年选择和老师交流沟通以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从接受调查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来看,接近半数为内向型性格,三分之一为外向型,少数为矛盾型性格。

4.健康与安全现状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农村留守青少年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健康,只有极少数青少年认为自己是不健康的,还有小部分青少年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这部分人群主要是面临升学压力的初高中在校生)。同时,留守青少年生病或因饮食不卫生就医的第一选择多为就近的村诊所,或者采取所谓的偏方治疗。在安全常识和安全意识方面,发现农村留守青少年对安全常识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主要得益于幼儿时期父母的教育和如今不在身旁频繁的电话安全叮嘱。目前学校的安全常识教育以非规范性的教育为主,且多于寒暑假前一周集中讲授,临近假期开课,效果不佳。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保障现状

结合上述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山东各地的保障做法各异,但也存在一定共性,多采取规定性、支持性和关爱性的保障措施。

1.依照已有法律规定,保障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各项权益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山东省社会救助办法》、《义务教育法》、《青少年权利法》、《青少年福利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犯罪法》、《社会保险法》等系列法规政策,一定程度规定和保障了当前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生活和各项权益,但专门针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系统的、高级别的法律仍需探讨和完善。

2.加大政府投入,重视从兜底层面对农村留守青少年进行救助

近年来政府对民生投入加大,社会救助层面支出增多。以山东省为例,2015年山东省财政筹集资金54.07亿,支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救助水平,比上年增长15%,用于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但由于山东省人口众多,各地发展不平衡,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教育、健康、安全等成本不断增加,使得政府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其救助水平仍然不高。当前低保障层次的、低水平保障,需要继续完善。既包含救助、又兼顾保险和福利的多层次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

3.多主体参与,对农村留守青少年进行关爱和帮扶

山东各地的政法系统和共青团、妇联及社会各界人员,多采取与农村留守青少年结对子、交朋友的形式,通过一对一帮扶,规范留守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习惯。一些地方还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来自社会的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走进学校和家庭,为农村留守青少年进行学业辅导、心理辅导等。虽然目前各参与主体的关爱和帮扶方式以及具体内容,还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其对农村留守青少年保持良好心态、促进健康成长的正向作用不容忽视。

总体而言,目前针对农村留守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无论从法律规范,还是资金支持方面均需要完善和提升;当前各界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关爱和帮扶也多是以慰问式和补救式为主,且多为单一介入性措施,各地均缺乏专门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内容多面、层次多元、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安排。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及其保障现状的原因分析

结合现阶段农村留守青少年群体及其社会保障的基本状况,将导致其现状的原因归结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不足

"一个人从出生到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家庭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青少年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极易出现诸如学习、性格、心理、社交、安全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带来了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缺陷明显。客观来看,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在家的孩子的影响是双向的。从正面影响看,父母外出打工直接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条件,促使孩子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从负面影响看,带来了农村留守青少年情感缺失这一根本性问题。家庭是全体成员互动形成的动态系统,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靠与其他成员的互动来实现,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扮演着主要角色,即亲子教育,这也是维系亲情关系的基础。而农村留守青少年面临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现实,亲子关系很不稳定,教育中缺少父母的关爱,难以体验亲情感受,常易"导致心理上的焦虑和敌意"。

(二)学校教育作用有限

学校负有培养人的特殊使命,学校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当前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受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人员配备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在办学思想上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偏差,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心理干预。留守青少年作为农村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能够相互联系,并做到有效衔接,以求在学校教育中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关键。然而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存在脱节,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学校教育的互动和巩固提高,学校教育缺少关于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系统深化。集中表现在学校教育将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同样对待,没有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给予留守学生专门的考虑,很多学校和相关教师只有在学生成绩下降明显时,才介入进行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干预,方法性和针对性不强,也错过了最佳时机,这也成为留守学生和老师沟通少、信任度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不良社会环境阻碍

社会是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价值观念、世界观的形成阶段,社会环境对此阶段带来的影响十分重要,持续时间也更长。农村留守青少年正处于这一阶段,无论教育还是成长、生活的其他方面,都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调研中发现,一些农村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农村留守青少年教育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对正常家庭而言,父母充当了阻挡不良社会风气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对这些留守的青少年而言,在复杂混乱的社会环境中,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规范,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害,农村留守青少年较非留守青少年面临更严峻挑战。

(四)政府关注不够

虽然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关注在逐年增多,但对于居于主体地位的政府而言,当前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仍很不够,使得部分地区的农村留守青少年问题变得较为突出。调研中发现,有些政府部门尤其是乡镇一级的政府部门,没有任何有关外出务工家庭的专门资料,没有为留守青少年及其家庭做过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这部分人群现实问题的相关政策和具体办法。当前多数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关注,还是主要停留在对他们生活条件等物质基础上的关心,而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安全守护等层面关注较少,对该群体义务教育之外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问题也尚未引起广泛重视。结合调研情况看,所谓的政府关注也就是每隔一段时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青少年家庭送一些油米粮面、文化用品和玩具等小礼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的实际及长远问题。

三、完善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保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结合山东省的调研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保障的对策与建议。

(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进行高层次专门立法

在当前依法推进社会保障的大背景下,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推进立法进程,为维护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层面的保障。如:应尽快颁布《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保障法》,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保障规范化;完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扩大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救助的范围,提高其救助水平;颁布和修订与农村留守青少年相关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二)加大政府对农村各项社会保障的投入,强化政府责任

建议政府根据财政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提高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各项社会保障水平。同时,树立现代政府理念,科学定位其角色,强化其责任,保障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活、教育、医疗健康、心理安全等方面的投入,运用多种形式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群体提供内容多面、层次多元的系统保障。

(三)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之间的联系

首先,重视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青少年父母应当为孩子提供必需的生活学习条件,关心孩子,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针对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家庭而言,应该特别注意亲子教育。平日多沟通,定期常见面,父母与孩子时常沟通,是解决留守青少年亲情缺失最有效的方法。

其次,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力量。学校是孩子系统接受教育的场所,学校担负着其他机构和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学校应当成为农村留守青少年教育各方力量中的核心。一方面应当摸清学校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数量和基本情况,采取建立农村留守青少年档案的方式,详细记录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信息、性格爱好以及父母外出务工情况、监护人情况等,以便开展有效的动态管理。另一方面组织结对帮扶行动,针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缺少交流、心理障碍等问题,组织有爱心的教职员工与留守青少年结成对子,在农村留守青少年与非留守青少年之间开展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引导留守学生敞开心扉,快乐学习和生活。

再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应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倡议加入到"为农村留守青少年献一份力量"活动中去。让农村留守青少年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怀,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康成长。

最后,政府应切实关注农村留守青少年问题,有所作为。一方面,除了真正关心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的实际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的、制度化的帮扶外,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技能培训,以增强农村留守青少年自身的能力,调动起留守青少年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确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敢于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并鼓励社会各界为农村留守青少年提供参加各种实践和集体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发掘自己的优势,在实践活动中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打工,既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状态,又能保障家庭结构的完成性,从源头上防止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产生和存在。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5

[2] 王志中,胡萍.农村留守儿童辍学问题探析--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角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0

[3] 刘欣然.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政策浅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1.5

[4] 董溯.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国家责任,[J].宁夏社会科学.2011.11

[5] 段成荣,吕利丹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J].人口学刊.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