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问题学生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问题学生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数个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学生,有时教师或家长花了很多时间进行教育,所起的作用却很小,而他们在进步过程中反复性特别大。问题学生不仅他们本人难以健康成长,更严重的是他们对班集体的破坏作用。人数不多,能量不小,他们常捣乱课堂,影响教学秩序;他们牵制班主任和教师的工作,有不少班主任和教师的业余时间全被处理这些孩子的问题占去了,没有精力考虑整个班集体的建设;问题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很容易影响其他同学,有的班主任不得力的班级,问题学生控制了局面,有的同学怕他们,有的同学学他们,很快变成了乱班。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在《品德社会》课程中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有时却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一、问题学生的类型

(一)纪律型:不遵守课堂和学校纪律,上课时喜欢说话,做小动作,别人回答问题时在旁边起哄,顶撞教师,影响他人上课和自修,对班级授课影响较大。

(二)学习型:不愿意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和动力,上课时心不在焉,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完成作业,考试时舞弊,学习成绩较差。

(三)品德型:欺负同学,打骂同学,爱恶作剧,小偷小摸,抽烟喝酒,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来往。

(四)自我中心型: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自尊心,爱出风头,表现欲强,要同学服从他的意志,经常在上课时和与同学交往时我行我素,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二、问题学生的根源

(一)个人因素

1.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生没有认识到不努力学习,不遵守纪律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而把不尊重教师、顶撞教师、欺负同学、影响同学学习看成是树立自己形象出人头地的好机会,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加上不爱学习,问题学生越滑越远。

2.对立情绪: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已处于“多事之秋”的叛逆期,很多问题自认为无法与父母教师沟通,缺少交流。有些问题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为了寻求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他们就设法在别的方面表现自己,表现出敢于顶撞教师、敢于欺负同学、敢于不完成作业的对立情绪来体现自我的存在,希望以叛逆的形象来表现自己。

3.意志力薄弱:问题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辨别能力有限,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教师批评时他立即答应改正,一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尽。许多情况下一个班中的数个问题学生互相影响,互为支持,有的问题学生本来已有所转变,本来并不想再参加他们的活动,但经不住他们的鼓动,在“哥们义气”的影响下,又加入了他们的阵营。大多数问题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容易走神,一节课很难自始自终接受教师的要求,完成各个环节的活动,遇事好冲动。

(二)家庭因素

家长教育方式不正确,有的家长对孩子放纵,基本不管;有的家长溺爱,护着孩子,不适当满足孩子的非分要求,对自己的孩子评价过高;有的家长文化素质低,简单粗暴,对孩子非打即骂。有的家长忙于工作,亲子关系疏远,较少参与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有些家长出外打工,孩子由老人照顾,老人无力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孩子从小心灵就受到创伤,对社会无信任感。许多问题学生下课离校后不能及时得到家长的监督。很多问题学生的家长自感无法教育孩子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父母缺乏了解孩子的能力,不能对症下药,没有使教育问题“防患于未然”。

(三)学校因素

教师观念有偏差,有些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是学习成绩好,还要求遵守纪律,听教师的话,按教师的标准答题,要背诵告诉你的课文中心思想,要看教师指定的书,要看教师指定的复习资料,不能抢别人的话头,不能顶撞教师......而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时期,思维活泼,不受框框束缚,难免对教师的“好心要求”产生抵触情绪,产生消极对抗行为。

有些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成绩,把学生的纪律问题等认为是“小节”,无关紧要,放松要求,认为只要学习好,别的都会自然变好。有的学校只重视在省市举行的教学考试中学校的位置,只重视在省市竞赛中的学校的成绩,只重视能够为学校和班级争光的一些尖子,而忽视了无法为学校和班级争光添彩的问题学生。

三、问题学生的教育措施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应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加强对问题学生教育,要及时有效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帮助,促进他们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正确认识问题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要接近他们,要去研究他们,要认识到问题学生本质并不坏,也有许多优点,他们的行为是这个年龄阶段自然天性不适当的表露,是小学生对学校、师生关系、同学间关系、一些教育现象偏执的、不正确的认识所致。不要把他们的任何问题都道德化,他们的许多问题是属于心理问题或能力问题,关键是找到教育他们的突破口,应提出多种假设,最后确定主因和次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要抓住契机,热情关怀,积极帮助,绝不能歧视他、排斥他。教师给他一个机会,他可能还教师一个惊喜。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应认识到不同的问题学生要用不同的帮助方法,审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问题学生是特殊的教育问题,应为问题学生提供特殊的教育策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可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成长的脚印》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成长的脚印这一主题的学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不足,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快乐。

(二)尊重问题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不能流露出对学生的反感和厌恶。而要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有助于他们的转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绝不可以给他们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帮助他们时以尊重为前提,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尊重和赞赏,而问题学生对于赞赏的渴望程度要比其它同学更强烈,因为他们很少得到赞赏,帮助他们时先肯定,再指出不足,入情入理,他们容易接受。当他们犯错时,给他们辩解的机会,让其认识到错在那里,以便对症下药;有时不需要教师的批评,只需要时间,他们就能认识到自己错了,赶紧改正错误,而立即批评,反而引起逆反心理,不利于他们的转变,或者有时走到他们课桌前或在讲课时稍作停顿意在提醒他,让他集中注意力,回到学习中。《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通过《学会和谐相处》教学,让学生懂得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多考虑他人感受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原则,初步掌握化解交往中冲突的方法,懂得在意见不统一时,要主动沟通,并学习以宽容的态度解决矛盾。

(三)帮助问题学生正确归因:因为许多问题学生最初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差而逐渐越滑越远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一方面要让他们抓紧时间学好现在的课程,不要再产生新的学习问题,过去的内容设法补上;教师另方面要帮助他们对学习不好进行正确归因,让他们知道自己落后的原因,根据归因不同,教师可分别对他们进行帮助,如分别对他们布置不同的作业,如果是学习负担重,可考虑减少一些作业,允许他们只完成单数序号的作业,当他们的自信心和能力提高后再适当增加作业量;如果是能力低于同班同学,就专门布置难度小的作业;如果是学习动机不足,就给他布置能够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学习兴趣的题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通过《做学习的主人》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知道学习要多动脑筋,主动学习,掌握克服学习中各种困难的方法;愿意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体会克服困难取得学习进步的快乐;要抓紧时间学习,学会科学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四)建立健康向上的班风和人际关系:当问题学生做了一件他自认为“得意之作”,非常想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如果此时他看到的是大家批评的眼光,他会感到自讨没趣,就会促使他放弃自己的行为。

让教师做问题学生的朋友,观察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也可让一位比较成熟,责任心强的同学帮助他,让他感受到班主任、教师、同学没有抛弃,冷落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通过《好书大家看》等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在学校、班级中大家要互相关心,要能文明礼貌相处,积极交流学习成果,感受集体生活乐趣;感受多读好书能扩大知识领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五)开展包括学习在内的各项活动:减少问题学生的心理压力,开展包括学习在内的各项活动,让问题学生在活动中露一手,发挥他们的特长,有意安排他们完成某项任务,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和别的同学一样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为集体争取荣誉,变消极的出风头为积极的行为态度,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问题学生大多学习成绩差,对学习没有兴趣,是从学习差生变成问题学生的,也正因为学习差,生怕教师、同学看不起他们,教师如果能够开展包括学习在内的活动,帮助他们搞好学习,减少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习自信心,才是真正关爱问题学生,那样对他们的转变是非常有利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通过《大家都在学》课程学习,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社会,感受当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是学习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离不开人的学习,不学习就会落伍,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

(六)用行为疗法矫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可运用奖励等正强化法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运用消退法减少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出他们身上积极向上的因素并加以积极引导,如发现这些学生有积极向上的行为时,《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要给予某种奖励,以促进这种行为的出现频率增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可把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确定下来,通过观察、检查,记录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与出现的频率,确定需要矫正的行为目标,然后选择矫正的策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要真诚希望他们改掉不良行为,一开始要求不能太高,循序渐进。

(七)关注问题学生:《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可参与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室工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讲授学生心理健康内容,在学生最容易心理波动的年龄增加活动时间和运动量,让学生合理释放能量,增加对学生的心理情况的分析追踪,推动预防工作的深入和开展。

开办家长学校,《品德与社会》课程可参与对家长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种培训不是单纯的讲课,除了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更重要的是在每次培训中留点时间让参加培训的家长进行交流分享,把他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讲出来,互相进行探讨,共享经验,相互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

(八)建议家长要多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建议家长要多学习,要多学习教育理论,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每周抽出一定量的时间陪孩子活动,多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多了解孩子在学校情况,辅导孩子学习。为人父母,再累再忙,也别忘了“蹲下来”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与孩子共享学习和活动成功的喜悦。

要教育转化问题学生,需要《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内的教师的努力,需要学校家庭等方面的配合,只有把学校和家庭携起手来,把学生和家长携起手来,把教师和问题学生携起手来,形成家校互动的教育机制,才能达到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