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家庭暴力施暴行为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施暴态度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庭暴力施暴行为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施暴态度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分析社区家庭暴力(DV, Domestic Violence)施暴者的部分心理学特征。方法:采取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300户有暴力家庭的施暴者(316人),以及按照年龄、性别和家庭结构配对的无家庭暴力对照组(310人)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身症状和对家庭暴力的态度。结果:(1)施暴组的SCL-90总分(38.6±32.4)以及强迫(0.6±0.5)、人际敏感(0.5±0.5)、抑郁(0.5±0.5)、焦虑(0.3±0.4)、敌对(0.4±0.5)、偏执(0.4±0.5)、精神病(0.2±0.3)与疑病因子分(0.5±0.5)均高于对照组(均分分别为30.8±28.6、0.5±0.5、0.4±0.4、0.4±0.5、0.3±0.3、0.3±0.4、0.3±0.5、0.2±0.3、0.4±0.4)(P

【关键词】 家庭暴力;危险因素;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8、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2-00845-04

Life Events,Social Support and Attitude to Domestic Violence of Perpetrators

HUANG Guo-Ping1,2, ZHANG Ya-Lin, CAO Yu-Ping, et a1.

1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Sichuan Province, Miangyang 621000

2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1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som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community.Methods: 300 households with domestic violence (DV) in past year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Hunan province, and 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 of 300 non-DV households matched for family structure. A self-designed DV questionnaire and Life Events Stress (LES),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and attitudes to DV were assessed.Results:(1) The total score (38.6±32.4)and factor scores of SCL-90,the total (38.0±34.5) and negative LES scores (23.7±26.2) of perpetrators of DV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30.8±28.6, 31.4±7.3, 12.8±21.8, respectively), with statistic significances (P

【Key words】 domestic violence; risk factor; cross-sectional study

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 DV)是指对家庭成员进行伤害、折磨、催残和压迫等人身方面的行为,其手段有殴打、捆绑、人格、残害身体、限制人身自由、遗弃以及待等[1]。家庭暴力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医学和心理学探讨的热点[2-3],已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家庭暴力可直接导致受暴者躯体伤害,还给受暴者以及其他家庭成员造成许多心理损害,如恐惧、抑郁、物质滥用等[4-5],但很少有研究关注施暴者的心理问题。本研究关注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心理问题及其对施暴行为的态度,为社区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6]。在湖南省内,依据居住环境确定郴州市、湘潭某厂区和湘西永顺县分别代表城市、工矿区和农村居民,每个地区再随机抽取若干街道、厂区、村,再进行整群抽样。经初步筛查和入户访谈后,从有暴力家庭中随机抽取300户,确定施暴者316人,作为施暴组。再在无暴力家庭中,按照性别、年龄与家庭结构配对确定310人,为对照组。两组的社会人口学资料见表1。

1.2工具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家庭结构、物质滥用情况、精神病史、家族史等。

1.2.2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s Scale, LES) [7] 包括家庭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三方面。分正性和负性事件记录每个事件的影响程度,从无到极重记为0~4分。负性事件的分值越高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越大。正性和负性事件之和的总分越高,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

1.2.3 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8] 包括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

1.2.4症状自评量表(SCL-90)[9]

1.2.5对家庭暴力的态度调查 采用如下自评条目:“您认为可以对家庭成员采取如下行为(如殴打、捆绑、残害、拘禁、限制衣食住行、超强度劳动、人格、精神摧残、遗弃以及待等)来解决家庭问题吗?您的态度怎么样并说明理由?”答案为可以、看情况接受、不可以三种,分别记1、2、3分,分值越低说明对家庭暴力的认同程度越高。随机抽查10%样本于两周后重测,重测信度达满意水平(r=0.92)。

1.3调查程序和质量控制

调查前讲明调查目的和程序,保证报告家庭暴力有否不与司法发生关系,也不与其他家庭成员讨论。所有调查人员均接受过社会流行病学方法的系统培训。调查方法包括自评和半结构式访谈想结合。自评问卷在调查者的统一指导语和中性解释下,由受试者独立完成。晤谈则在受试者可以接受的地方,包括家里、办公室、田间等进行。两个调查成员间对家庭暴力和施暴者的认同一致率达100%。

1.4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或z检验、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2结 果

2.1施暴组与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比较

表2显示施暴组SCL-90总分以及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和疑病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

2.2施暴组与对照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比较

表3显示施暴组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

2.3施暴组与对照组生活事件问卷得分比较

表4显示施暴组生活事件总分和负性事件分均高于对照组。

2.4施暴组与对照组对家庭暴力的认同态度比较

施暴组中认为家庭暴力是可以接受的有95人(占29.6%),看情况可以接受的有159人(占50.3%),不可以接受的有64人(占20.1%);对照组分别为0, 37(11.9%), 273(88.1%),认为家庭暴力是可以接受的人数少于施暴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χ2=293.02, P=0.000)。

2.5施暴者态度与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生活事件问卷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表5显示负性生活事件与SCL-90总分均呈正相关,与DV态度呈负相关。正性事件仅与SCL-90中的敌对(r= -0.15)、偏执(r= -0.10)、精神病因子(r= -0.09)呈负相关(P

2.6施暴行为的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社会人口学变量如受教育年限、职业分布、家庭成员中有精神病、赌博、残疾者,以及SCL-90各因子,SSRS各因子、LES各因子和对DV的态度作为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以是否有施暴行为作为因变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成员中有赌博、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主观社会支持、SCL-90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对DV态度进入回归方程,且整个方程有统计学意义

(Waldχ2=361.33,P=0.000),Nagelkerke R2为0.631,说明上述变量可解释施暴行为63.1%的方差,见表6。

3讨 论

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施暴者的受教育年限更少,有更多无业者,家庭成员中有更多的赌博、精神病、残疾者。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类似[10,11]。由于文化程度低,其社会竞争力相对低,容易失业,加之家庭中还有赌博、精神病、残疾者,更容易出现家庭经济上的紧张,则可能以家庭暴力的方式来疏泄其精神压力和不满情绪。或者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在学习与他人语言沟通的技巧方面不足,容易出现暴力行为[12]。本研究显示施暴组的年人均收入略低于对照组,尽管没有统计学意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施暴组可能承受更多的经济压力。

本研究还发现施暴者的心身症状更多、社会支持系统更差、经历了更多的生活事件。以往已有研究发现家庭暴力受暴者有明显的心身损害[3,4],本研究发现施暴者同样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提示今后对社区家庭暴力实施心理干预时,不应只顾及受暴者,对施暴者的心理问题同样应予以高度关注。

值得提出的是,本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施暴者认同采取家庭暴力方式来解决家庭问题,比例要远远高于对照组。说明施暴行为的发生和施暴者对此行为的认同态度关系十分密切。在这样的态度下,施暴者有了打的理由,加之不少的受暴者还不愿意诉诸法律解决家庭暴力,结果家庭暴力常常反复。

从本研究多因素分析及OR值是否大于1可以看出,家庭中有赌博成员、主观社会支持差、人际敏感症状明显、负性生活事件多和对施暴行为认同依然是家庭暴力施暴行为明显的危险因子。而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如受教育年限少、家庭中有精神病与残疾者没有进入回归方程,从方程Wald值的大小来看,估计它们对施暴行为的影响作用已经被对家庭暴力的认同态度削减了,也就是说对施暴行为的态度可能是施暴行为的最决定性因素。尽管如此,依然发现家庭中有赌博者是施暴行为的明显危险因素。很可能赌博除了可直接导致经济损失外,还将引发人际关系和情绪不良,从而引发家庭暴力。同时发现,影响家庭暴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体现为主观社会支持感差,而非社会支持客观上的不足。提示对施暴者进行心理干预时,关键不是要客观给予他们多少社会支持,而应重点教会他们主观上的识别和感知社会支持的技巧。过去一些研究发现敌对/愤怒水平与暴力攻击行为明显相关[13,14],本研究却发现人际敏感心理症状是施暴行为的危险因素。也许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施暴行为更多与施暴者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有关,但恰恰是这种人际交流障碍又似乎使得暴力行为成为家庭成员交流和维系关系的一种方式。施暴者更容易遭遇不良的生活事件,可能与他们受教育年限少,所学到的回避或成功应对不良应激的技巧少有关以外,还可能与施暴者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冲动、易激惹等有关[15]。

本研究提示要控制家庭暴力,从施暴者角度讲,除了要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减少人际敏感的心理症状以外,还要提高施暴者的主观社会支持感受,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对家庭暴力认同的态度。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讨论施暴行为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未来需要明确到底有多大比例的施暴者心理症状已经达到了临床意义的诊断标准。由于是横断面研究,心理状况与施暴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前瞻性的设计和未来实证的干预研究来印证。

参考文献

1 曹玉萍,张亚林,孙圣琦, 等.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3):200-203.

2 Director TD, Linden JA. Domestic violence: an approach to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Emerg Med Clin North Am, 2004,22(4):1117-1132.

3 黄国平,张亚林.夫妻暴力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635-637.

4 张亚林,曹玉萍.家庭暴力与精神卫生.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33.

5 Pearson V, Phillips MR, He F, et al. Attempted suicide among young rural wome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ossibilities for prevention. Suicide Life-Threatening Behav, 2002,32: 359-369.

6 张亚林,曹玉萍,杨世昌, 等.湖南省家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与初步结果.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26-328.

7 张亚林,杨德森. 生活事件量表. 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101 - 103.

8 肖水源.社会支持量表. 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增) :127 - 130.

9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31-35.

10 Bates LM, Schuler SR.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p 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domestic violence in rural Bangladesh. Int Fam Plan Perspect,2004, 12: 190-199.

11 Oetzel J, Duran B.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American Indian and /or Alaska native communities: A social ecological framework of determinants and interventions. Am Indian Alaska Native Mental Health Res, 2004, 11: 49-68.

12 曹玉萍,张亚林,杨世昌,等.家庭暴力的社会学人口特征.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3):251-253.

13 Dye M, Eckhardt C. Anger, irrational beliefs and dysfunctional attitudes in violent dating relationships. Violence Vict,2000,15:337-350.

14 Parrott DJ, Zeichner A. Effects of trait anger and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women on physical assault in dating relationships. J Fam,2003,18:301-307.

15 Huang GP, Zhang YL, Momartin S, et al.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uma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Female Offenders in China. Compre Psychiatry,2006,27(1):10-16.

2007-01-15收稿,2007-05-08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