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创新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创新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让学生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发挥创造潜能,释放创造的激情,是语文教学迈进创新境界的前提。

一、点燃创新的火花――质疑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现代心理学家亦认为,疑是思维的开始,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质疑是创造灵感的闪现,有了疑问,他们才能主动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有疑到解疑到创新,这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从看似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

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力争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有创见,允许标新立异,对于独创性见解,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有其合理性,就要给予肯定。一位教师在讲完《草船借箭》一课,进行总结时说:“诸葛亮以自己的神机妙算完成了借箭任务,使周瑜发出了我真不如他的感慨。能让妒忌心极度强的周瑜说出这样的话,的确说明诸葛亮有非凡的聪明才智。”有一名同学却当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周瑜不是真的佩服诸葛亮。”他的话立刻引来了同学们的窃窃私语,这是周瑜自己亲口说出来的,怎么不是真心话呢?这位老师抓住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契机,马上调整教学思路,让这名学生阐述理由。结果这位学生结合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了解释。他的精辟分析博得了同学们的一片掌声。

二、夯实创新的基础――实施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读写素质。教师要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上,领会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正确地处理学科教学中有关知识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做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更好地体现基础教育的目标,体现素质教育课堂特色。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读读、讲讲、议议、说说、写写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理解课文内容中去。分层教学,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老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技能,达到和谐的双边共振。教师教学的立足点不只使学生“学会”,更要重视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但重视如何教,而且更要重视学生如何学,即借助学生己有的知识和能力,巧妙地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的认知、思维、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敢于、善于进行创造性学习、再现。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素质、精心选择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效借鉴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习,从而使知识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显著。

教学中要废除“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全面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记叙文。创设“假想旅游”的情境,出示课文插图,附以旁白,让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以导游的身份范读,引导学生想象“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让学生轻哼《让我们荡起双桨》,体会“荡舟漓江上”的美景。学生在此美好的情境中,沉浸在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在优美的词句的品味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的语言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得到了陶冶。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既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三、立足创新的核心――求异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要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司马光》时,有位教师设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这种方法,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同学们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积极讲自己独特的见解,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

四、放飞创新的翅膀――想象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例如在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的情景,内涵丰富。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们荡舟漓江去是怎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游览的情景。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例如《长城》第三段写“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但古代劳动人民如何修筑的呢?课文没有叙述。教师可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学生从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开想象,深切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修筑长城的艰辛。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贵在激励学生参与创造,只要教师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学生才学得生动、学得活泼,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