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企业用人标准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途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企业用人标准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途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提高企业的招聘满意度和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是现阶段高校就业服务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全国100家著名企业的用人标准,与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对比,指出两者不匹配的各种表现,并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两方面探索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企业用人标准;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108-02收稿日期:2016-08-15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难,招工难”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情况下,如何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综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一、职业素养和企业的用人标准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是学历、知识、技能、经验等表层的特征,而水下部分是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1]该理论运用到个体职业素质中,其水上部分即员工可以通过档案、简历或者资格证书等向用人单位展示的那部分职业素质,也称显性职业素质;其水下部分即用人单位需要通过考查和挖掘,无法简单判断出来的员工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也称隐性职业素质。

针对我国100家著名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归类和统计,其中前九位的职业素养依序如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40%、责任心和吃苦精神37%、领导力和团队协调能力32%、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21%、实习经历19%、创新能力18%、与人的沟通能力16%、学习能力14%、逻辑反应和适应能力11%。从数据来看,现阶段企业的用人标准中,能够从员工提供的简历和各类资质证明中了解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实习经历等显性职业素质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重点关注的。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素质冰山”水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也同样注重,尤其对员工的责任心和吃苦精神、领导力和团队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与人的沟通能力、逻辑反应和适应能力特别重视。

培养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提高日后工作的稳定性和成就感。而今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据调查,有六成以上的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表现满意度较低。因此,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高校一个迫切的社会任务。

二、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用人标准不匹配的表现1片面强调专业素养,缺乏综合素质提升

学生以学业为中心,这个观点一直被广大学生和家长所认同,甚至被错误地解读为“上大学就应该将所有精力投入学习本专业”。家长给予的压力以及学生的错误认识,令很多学生在入学后片面重视专业素养,一味读死书,不敢轻易做出其他专业学习外的尝试。笔者在对学生课余情况的了解中发现,相当大部分学生自动申请退出学生组织或减少参与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的理由是想把重心放在专业学习上,放弃了锻炼和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最佳机会。对于企业来说,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固然重要,但他们更希望员工是全面发展、有多方面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综合性人才。那些懂做人、会做事、情商高、多种能力具备的应届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青睐,可现阶段这种人才仍然占少数,这是企业满意度较低的一个方面。

2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实践能力需提高

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欲望不强烈,自制力弱,不愿吃苦或受外界其他事物干扰而经常旷课、迟到,只求考试成绩及格即可,对专业的学习不够深入,知识掌握不扎实。这类学生往往在应聘提交成绩证明时便被企业所拒绝。与此同时,有更多的大学生注重了专业的理论学习,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实操技能水平较弱。许多用人单位认为高校输送的大学毕业生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操作能力差,招聘其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对他们进行实际操作培训。[2]因此,部分企业比较排斥招聘应届毕业生。

3忽视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人格品质需提升

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其最核心的部分,即自我管理能力。由于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高速发展阶段,部分大学生呈现出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学业中投机取巧,在社交中势利虚假,在生活中慵懒散漫,这些大学生往往在毕业求职时不能合理地分析自身情况而眼高手低,即便他们能顺利应聘到企业中,也是吃苦精神不够、抗挫折能力差,[3]而很难长久稳定地留在企业踏实工作,更不用提发展和升职。人员频繁流动和员工的归属感、责任心等不强,这无疑对企业的成功运作起到负面的影响。

三、高校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1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倾向于课堂引导,教学途径单一,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然而用人单位看重的员工职业素养单靠课堂讲授是难以培养起来的,如大学生的领导力与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等,仅凭课堂中教师单向的传授所起的效果十分有限。因此,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尤为必要。一方面,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应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设师生和生生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在各类课堂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反应、语言表达、组织和协调等职业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适当增加课堂外的实践部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室里进行,更应该走出课堂,可以通过团体培训、模拟面试、实地实习等形式将课堂讲授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用人标准,与自身条件进行对比和匹配,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2提供多种多样的求职锻炼和实习机会

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间的竞争逐渐蔓延到大学校园,部分企业以招聘员工为名到各大高校开展校园宣讲会,而当中有80%以上的宣讲会只做宣传不招人,在场的大学生连向企业提问或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另外,大部分企业招聘多面向毕业生,各种招聘会现场为了控制人数多数设了关卡,入场凭票或提供就业推荐表,这令很多有意向通过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触来了解企业及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大学生被拒门外。因此,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求职锻炼和实习机会尤为重要。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可根据该校的专业设置和实际情况,邀请部分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实习生到企业中工作锻炼,还可以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合作,给学生定期开展求职培训及模拟面试等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了解企业的机会。另外,学校可在产学研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使学校、学生和企业实现三赢的局面。

3开设针对性强的职业素养分类辅导班

在对部分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实习(就业)情况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应聘目标和应聘中遇到的问题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学生不断参与应聘是因为暂时没有企业接收他,而有的学生已收到很多录用通知可始终达不到自己的预设标准;有的学生是因为专业基础不够扎实被拒之门外,有的学生是因为面试时应变能力太弱被刷,等等。这些情况及问题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和职业素养息息相关,而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学生水平不一样,若坚持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整体的普及式职业指导,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是无法得到实质性效果的。因此,个性化的指导十分必要,学校可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水平和需要进行分类,开设针对性强的职业素养分类辅导班,把职业素养的内容划分为不同板块,在辅导过程中按需挑选辅导内容,确定辅导深度和方式,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短板”职业素养。

四、大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途径1自觉自律提高学习能力和增强责任感

在日常的职业指导课学习中,大部分隐性的职业素质如吃苦耐劳精神、工作责任心、学习能力等,不能完全通过学校老师的指导或短期培训而获得,它取决于学生本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提高和完善。据了解,目前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耐心、责任感等十分注重。可而今“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多养成害怕吃苦、缺乏耐心的习惯,且现阶段的应试教育环境使得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起了反作用。这便要求大学生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严于律己,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工作责任心和学习能力。

2刻苦认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

现阶段高校培养人才多采用“教师点拨式教学、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在课后仍需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一些实操性较强的科目还需在课后进行反复练习,因此,学生个人的努力程度直接决定了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用人单位一直十分重视的员工素养之一,且排在重视程度的首位。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应该意识到其重要性,提前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结合自己所选的职业发展方向有步骤、有重点地学习和吸收专业知识,认真地深入探索研究,熟练专业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显性职业素养。

3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和把握学校提供的各类学习机会

从企业的用人标准中可以看出,现阶段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综合性的人才,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在课余时也应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校提供的各类学生活动。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各类学生组织或者参加学校举办的学生活动,在与老师、学生的互动过程中,锻炼领导力和团队协调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提升自身的情商。另一方面,大学生可通过在校外获得的实习和兼职机会,探索和发现自身的不足,有重点、有意识地对自身短板加以弥补,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升隐性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建军,谢珊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拓展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李斌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2):9―17.

[3]马伟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J]工会论坛(山东省公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