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离乡十年,沦为无根青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离乡十年,沦为无根青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次又一次地追问自己,心灵的归宿到底在哪儿?家乡?北京?好像哪儿都像,又哪儿都不是。

我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青年,如今在北京奋斗。离乡十年,早已习惯了北京的生活,却依然有一种无根的漂泊感。

记得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全家人都兴奋得不行了,大摆酒席,我也特别激动,憧憬着大学的生活,好像走路就能飘起来似的。

太多第一次了――第一次坐了几乎24个小时的火车,第一次看到大平原,第一次看到北方农村的瓦房,第一次看到立交桥高楼林立,人流穿梭,陌生的面孔,广阔的校园,一切都是新奇的。我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心里暗暗大喊:“北京,我来了!”印象中最深的却是在北京的第一顿饭。走进热闹非凡的学校食堂,在人少的窗口点了一份饺子。等到一盘白饺子端到手里,我很是诧异,连忙问食堂师傅:“师傅给我的饺子加点汤?”食堂师傅也很惊讶:“什么汤,直接放点醋就好啦!”

我只得邯郸学步似的跟着同学在一个大桶里接了点醋,找了个桌位开吃。一口下去赶紧吐出来,酸溜溜一点味道都没有。想着怎么这么难吃,以前在老家那饺子、馄饨吃的就是靠汤调出来的味道,香辣可口,就没吃过白饺子蘸醋。后来还是去超市买了几盒方便面,一边吃,一边想念父母做的新鲜鱼汤、青椒肉丝。心里第一次尝到了想家的酸楚。

宿舍四个人,分别来自山东、安徽、湖南和黑龙江。每晚的卧谈会,大家都操着带有各自乡音的普通话畅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北京意味着精彩的未来。除了家的气息。

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了七年的校园生活。毕业找工作之际,有留在北京的机会,也有回湖南长沙事业单位的选择。“南方水土养人,空气好,压力小,各方面生活习惯都一样,想吃点什么就吃什么,随时可以回家”父亲一天一个电话,着急上火,催促我回湖南工作。

何去何从,心中纠结。晚上睡不着觉,仔细想想回去确实挺好,也能找一份好工作,而且房价便宜,生活压力小,照顾老人、娶妻生子都方便。不用再受气候干燥导致的鼻炎困扰,不用每天早起花一个多小时挤地铁去上班,不用为了买房、子女上学问题而忧心忡忡,还能随时吃到地道的家乡菜――说起来都流口水!

可是,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北京,也许是放不下那份“光宗耀祖”的自我期许,也许仅仅是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但我真的习惯了吗?工作三年了,却始终对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有一种陌生感。每每感到孤独的时候,总是想起家乡,想起石板路上的青苔,想起飘香的桂花树,想起这个季节板栗和柚子该熟了。

一次又一次地追问自己,心灵的归宿到底在哪儿?家乡?北京?好像哪儿都像,又哪儿都不是。

都说人不能忘本,不能没根。我依然热爱故乡故土,但是呢,奶奶腌制的榨菜、父亲酿的米酒、母亲织的湘绣,哪一样我会呢?更何况历经千年风霜孕育出的深厚人文底蕴,与我这一游子还有什么干系?

今年中秋节和国庆连休回家,我竟然感觉自己正逐渐变成一个局外人,就连父亲也没了往日的严厉,变客气起来,好像我不懂那些老规矩也很正常。母亲特意教我几道菜的做法,说:“学会几道家乡的菜,无论在哪里,想家的时候、想吃点家乡味道的时候,就做给自己吃。”听了这话,我的心里却涌起一阵莫名的悲凉,眼泪一下子涌上来。

老家亲戚问我:“你以后就是北京人了,回来除了带烤鸭还有其他的什么特产没?”我列举了像果脯等很多小吃,但我也始终很困惑,我在北京是什么样的角色?我算北京人吗,怎么样才能算是一个北京人,北京人有什么特点?想了很久还是想不明白。都说人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得适应环境。我来北京十年了,那种陌生感和疏离感,却依然挥之不去。

很多年轻的朋友一定和我有类似的经历,小学在村里、初中在县城、高中在市区、大学在首都、工作在央企。每一个阶段都是文化上的交织和冲突,总有太多的情绪,兴奋中夹杂着压抑,渴望中又有欣慰,跌宕起伏,反反复复远走他乡的漂泊者,一路走得太快,以至于从未珍视身边的风景,还淡忘了来时的脚印。我真的想慢一点,再慢一点,重拾文化的根,给心灵一份长久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