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儿教育要“无为而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儿教育要“无为而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为迎合家长的心理,普遍存在着幼教小学化的倾向,有些幼儿园开设了各种特长班,如识字班、英语班、数学班等,说是孩子可以学到很多知识。然而,超前教育未必会“种瓜得瓜”,幼儿阶段提前实施小学教育,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揠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学前教育必须遵循幼儿教育规律,要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幼儿教育以活动为主,而幼儿活动要以有序为主。幼儿教育要实施“无为而教”,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 “无为而教”的含义

“无为而教”意出“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由老子提出来的。在道家认为,一个人的处事为人,修心炼性,都应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避免妄为。人如果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往往是揠苗助长,自食恶果。我们的幼儿教育也是如此,也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进行幼儿教育,顺应教育规律,才能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

无为而教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教的“无为”是不擅自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背道而为。相反,对于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事,顺应教育规律的事,必须有为。只是所为都是顺应事物之自然,发自自然,顺乎自然;完全是一种自然之为,而非人为。故这些行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且对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二、“无为而教”的几种表现形式

“无为而教”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绝不相同的表现形式。

(1)教育者的教育意识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无为”管理艺术》一书中有一个事例:某父亲带3岁半的儿子去游玩,儿子下土坑里去玩儿,爸爸蹲在不远的地方,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爸爸一声不吭,装没听见,儿子只好自己在坑里想办法,便手脚并用地爬上来了。还高兴地摸着小拳头不无自豪地说:“是我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来!”爬坑,孩子感悟到“我行!”,收到了父亲预期的效果。这里的教育者是父亲,他意在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战胜困难的意志。当然前提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做到。结果是令人满意,教育者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育者的教育意识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了。这正是家长的“无为”创造了孩子的“有为”,比空洞的说教有效且高超得多了。这是“无为”教育的典型事例。教育者用心构思,去创设一种情境,引导一种经历,让孩子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践摸索中进行自我教育,得到感知,完成精神的升华。

(2)教育者的教育意识寓于活动让孩子自己感悟。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寓教于乐”的观点,目前在幼儿教育中运用最为普遍。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单纯地将寓教于乐,寓教于趣理解为寓教于玩要、嬉戏。而要通过操纵教学中的认知因素来引发幼儿怀着兴趣――快乐情绪来进行学习。一是要满足幼儿求知的需要。要把“外部强制性”需要转化为幼儿内在需求,教师要能够依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精心讲授教学内容,使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组织成完全符合幼儿求知需要的东西,使幼儿产生新颖感,获得全新的知识,从而产生满足的情绪体验。二是要满足幼儿创造的需要。3周岁~6周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朦胧期,就好象一块朴玉,需要我们去进行雕刻、琢磨。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是培育幼儿全面素质的主要手段。我们要运用不同的游戏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将孩子看看、听听、玩玩、想想、做做的活动,变成其活跃思维、学会思考、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通过长时期的诱导、培养,将他们的各种潜能、创新的意识很好地开发出来。三是要满足孩子成功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幼儿教育尤其要提倡欢乐教育。在此理念下,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此同时,要适度地引进竞争机制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幼儿在竞争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好胜的心理,赢得快乐的情绪。

(3)教育者的教育意识运用激励机制让幼儿感动。常用的激励机制有表扬、鼓励、奖励、让其表现和展示能力等,使幼儿的潜能得以开发,自立、自信、自爱、自强的精神得到张扬,并在集体中学会合作、谦让、理解与互助,在教育中使之得到促进与发展。另外,作为教育者,要慎用批评,严禁讥讽和挖苦,不能以幼儿听话程度、幼儿对学习的掌握情况单一地来评定幼儿的优劣,要巧妙地将批评转变成善意的暗示或正向的激励,这是激活幼儿发展内趋力的行之有效手段。

(4)教育者的教育意识通过无言的身教让孩子感化。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也强调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要做学生的楷模。孩子有着天然的向师性,特别是幼儿,把教师的言行奉为准则和标准,据好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开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闭口就是“这是老师叫我们做的”。在孩子眼中,我们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我们的一言一行就成了孩子效仿的对象。因此,作为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们要求孩子在午睡室里走路轻轻的时候老师也会轻轻走路;当我们希望孩子在体育锻炼时动作有力,老师的动作会更有力度。

“无为而教”,旨在让孩子变“无为”为“有为”,通过我们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感知、感悟、感动、感化,启发幼儿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深藏在孩子们身上的潜在才能开发出来,实现“无中生有”这个质的飞跃,那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江苏省昆山市振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