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对高校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跨文化培训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对高校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跨文化培训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不同文化间的桥梁。经济全球化使人们的交际行为越来越具备了跨文化的特征。因此,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及跨文化培训都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注意。本文首先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与德语教学以及跨文化培训的相关内容,然后提出了德语强化教学中以德语文学作品为载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策略,最后拟出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具体培训方案与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训方案与方法 德语文学作品

从我国现行的外语教学实践来看,跨文化交际教学在目前的外语教学实践中仍然很难真正超越语言技能教学的束缚,贯穿于德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德语文学作品体裁多样、题材丰富,特别是带有跨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中所创设的文化语境十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化差异,了解文化内涵。随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德语文学作品逐渐成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新途径。

本文拟以中外双方合作院校分阶段完成学业的项目学生为例,其教学过程分别在国内院校和国外合作院校分阶段完成,如目前一般所称的“2+2”或“3+1”等项目模式。相较于一般外语学习者,合作办学目的学生在跨文化适方面的需求与问题就显得更具有代表性。语言难题、学业压力、生活和交际方式不同带来的不适和误解以及跨文化偏见和歧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学习和生活的状况。

一.跨文化交际在国内德语教学中的地位

1992出版的《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首次提到要将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要求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度,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能力,并提高文化素质,最终以能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为目标(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 1992:4)。2006年的大纲则更进一步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强调。教师应在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比较中德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最终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2006:14)。

当前国内针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已从早年的教材研究发展至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德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和适用性以及从多方面着手进行的对于跨文化教学中须注意的词义和语篇等语言因素和一些非语言因素的研究(朱谕 2008)。

二.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培训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跨文化培训是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之一,是对其相关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上的高度浓缩。培训方法主要包括自我评估、个案研究、危机事件法、角色扮演及跨文化敏感案例等。从培训内容来说,对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培训可从外语强化教学、跨文化理论与培训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三方面进行:

(1)外语强化教学:把文化知识融入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外语界的共识。语言教学不应只包括对语法、词汇等语言学知识的教学,同时还应重视语言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并对学生出国后可能遭遇的语言问题,如不同区域间的口音差异、习惯用语差异等进行相关训练。帮助减轻学生们出国前关于语言障碍的心理负担和适应出国后可能面对的的语言困境。

(2)跨文化理论与培训:包括对德国校园、社会文化知识的介绍、对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的传授以及在课堂上穿插模拟训练。这阶段跨文化培训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所戴着的“文化眼镜”,提高对陌生文化的宽容度和适应能力以及应对文化冲突时处理问题的能力。

(3)中国传统文化介绍:针对合作办学德语学习者的跨文化培训绝不应仅是对德国文化的学习过程,更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知与内省的过程。对本国的深层社会结构、传统价值观、人际交往模式和道德规范等内容的思考和分析有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也有助于学生在与德语母语者的沟通交流中更加积极与自信。

三.以德语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跨文化培训

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德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跨文化培训需穿插在课堂当中,以免给学生造成过大负担。目前许多德语课堂中文化知识的传播多以教师简单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太过单一而表面,在学生本来就缺乏真实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应用训练。

同样存在改进空间的是文学阅读课。传统的文学课堂主要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技巧,扩充其词汇量为主要目的。但这样的课堂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在阅读到很多涉及文化背景知识的语句时也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因此将一些文学作品,确切的说是带有跨文化背景的德语文学作品,作为给学生进行培训的素材,既可以让文学阅读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字面背后的文化知识。这就让跨文化培训与语言教学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将文学作品融入跨文化培训中不应仅停留在简单的风俗习惯差异介绍,应该深入到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深入到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读者细细体会思考的问题。在一部文学作品中,小到一个词汇,大到一个语篇,都承载或隐含一些特定的文化内涵。对材料本身的处理来说,教师一可以从词汇入手,将一些因为文化不同而带有特定引申含义的词设计到培训的案例中去;其次可以从句子出发,挑选出可能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理解偏差的句子进行情景模拟或讨论;最后可以着手于作品整体或片段中蕴含的文化背景。

四.以德语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跨文化培训方案实例

本文设计的案例选取的是德国作家Herbert Rosendorfer的Briefe in die chinesische Vergangenheit(写往中国古代的信)。这本奇特的小说中,一个来自10世纪的中国官员穿越时空,来到了20世纪的慕尼黑,只是想看清所谓“进步”的本质。但除了发达的工业,噪音与污染让这个中国人深为震惊,他说:“这个世界变了,他们将其称为进步。但他们将迈向何方?我怀疑他们自己也不甚明了。在我看来,他们离自己越来越远。”

这部小说其内容是有趣的属于社会讽刺类小说,其内容虽然有趣但却严肃。文中“我”的视角不应该被视为真正的中国视角,而是一个深切观察到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德国作家视角。作者通过主人公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批判。与此同时文中“我”的观点也带着深深的中国文化印记,使得这部小说处处充满文化的碰撞,是跨文化培训很好的素材选择。

1.关于“自我形象与他人形象”的预备练习

培训方法:Albatrosspiel

内容:培训者(两人)为被培训者设置一个其置身于Albatros岛上的场景,培训者扮演岛上当地居民,被培训者为游客。培训者模拟的当地居民行为,如男性必须走在女性前面;女性坐在地上而男性坐在椅子上;男性先吃食物,而后将食物撒在地上让女性捡起后吃等行为会引导被培训者产生一种理解――女性在这个岛上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而实际上这个岛上的文化是认为最高神明为女性且居于地底下。男性走在女性前面和先吃食物都是充当着以身保护的角色;将食物撒在地上是对神明表示尊重,让神明先吃;而女性坐在地上也是一种身份尊F的表现,因为只有女性可以直接接触地底下的神明,男性则需要用手按在女性的头顶来与神明沟通。

材料:花生一碗

场地要求:围成一圈的椅子

目标:被培训者通过这个小游戏应该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其他人的行为总是被诠释着。具备跨文化能力意味着能够意识到“诠释”这一现象,并不断问自己:我看到了什么?

2.认识中国“高语境”文化的培训方法

培训方法:改写文章和角色扮演

文章部分:第119页“Aber gestern abends …..vergisst er die Sache”(但昨晚......他此事)。

步骤:

1)被培训者被分为A和B两组

2)A组每人拿一张白纸,将主人公不想借时空机给Shi-shimi先生这一情节编写成一段对话。被培训者假设自己是主人公,并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说话方式编写对话。(由于时间关系只需要写关键词,以防在表演时毫无准备)B组则拿到已经由培训者编写好的,带有强烈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对话。

3)B组任选六人表演对话,两人一组,A组观看,然后A组任选两人一组表演对话。

4)讨论阶段:讨论问题如“您注意到了什么特别之处?”“您是否认为中国人偏好委婉的说话方式,而德国人喜爱直接的交谈?”“您有类似的经历吗?”“这两种说话方式的区别背后可能隐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差异?”

3.搜索性(选择性)阅读

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你看到关于“集体主义”和“维护面子”这样的中国文化?

4.美学问题

这本书的所有篇章都以环境描述开头,尤其是不断将“月亮”这一符号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提起。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

时间:5分钟

内容:

1)所有被培训者与隔壁参与者讨论以下三组来自文章的可构成场景的关键字,每组一分钟

A.Sonnenuntergang(日落), gelbe Bl?tter(黄叶), kühler Wind(凉爽的风);

B.Vollmond(满月),Fenster(窗户),ein Glas Wein(一杯酒);

C.Sonne(阳光),blauer Himmel(蓝天),露珠,鲜花

2)在谈论这三个场景时你蕴含着什么样的情绪?

3)你个人更偏好如何表达这种情绪?

4)思考题:你否知道中国作家通过环境描写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可以归因于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吗?你知道“月亮”这一符号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吗?比如农历,春节。

5.反思阶段

这部作品是纯粹从中国视角出发还是也隐含了德国视角?现在的中国还保留着多少如“无为”、“和为贵”这样的传统思想?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思想?

对整个跨文化培训来说这些反思问题是有意义的,这些问题被培训者有助于深入思考目标文化,同时也可以将自身与他国文化进行对比观察。

五.结语

语言承载着文化,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文学作品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它诞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是对文学创作者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以文学作品为载体进行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接触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合作办学项目的德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跨文化教学作为德语教学的必要环节,不断探索,反复实践。

参考文献

1.朱谕《试论跨文化培训在德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及方法》.2008年第5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德语组编.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编.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10-16-304-810)。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