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方法:ICD植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方法:ICD植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专家简介

宿燕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委、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心脏内科各种疾病的诊治和心脏植入性器械的植入和随访。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二上午

尽管心脏性猝死预后凶险,但并非不能防治。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并能侥幸存活者、冠心病心肌梗死者、各种原因引起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

由于发生心脏性猝死后真正能够被抢救成功地患者屈指可数,故如何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才是最有效方法。目前,医学上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常用措施主要有两种。

药物治疗:预防效果有限

药物治疗是最基本的防治心脏性猝死的措施。比如,心力衰竭患者必须服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阻断剂,因为这些药物已被证实除了能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外,还可以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发生过心肌梗死得冠心病患者,尚需加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且这些药物常需终身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具有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可达龙、心律平和慢心律等,虽然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但目前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已证实这些药物并不能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些甚至有相反的作用。因此,对预防心脏性猝死而言,应用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植入心脏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将猝死“扼杀”在萌芽中

发生心室颤动后,如果不能在5分钟内迅速除颤,患者几乎不能生还。即便成功进行了心肺复苏,患者也多会因数分钟的脑缺氧而变成植物人(大脑最不能耐受缺氧)。实际上,一旦发生了心室颤动,迅速进行电击是唯一有效的抢救方法,其他措施(如药物、胸外按压等),往往都不能奏效,且电击越及时,转复心室颤动的成功率越高。然而事实是,临床上自发现患者心脏骤停(多为心室颤动引起)到启动体外电击的时间,大多超过5分钟,尤其是在医院外发生的心脏性猝死。即便患者在医院内发生心室颤动,自被发现到医生实施体外电击操作,通常也需要1~2分钟。尤其是很多心脏性猝死常在夜间或患者独自一人在家时发生,没有机会被施救或及时通知急救人员。

如今,一种能够植入患者体内,全天候监测患者的心率,一旦发现心脏出现过快的跳动(如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能自动识别并自动进行放电治疗的装置――植入心脏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已经应用于临床,并发挥着重要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作用。

植入心脏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是一种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多功能、多程控参数的电子装置(见图1)。它由美籍波兰裔医生Michel Mirowski博士于20世纪70年明,并于1980年首次成功应用于人体。ICD通过置于心脏内的电极导线,能全天候监测患者的心率,自动识别心室颤动,并迅速自动放电,及时终止心室颤动,整个过程仅15秒钟左右,电击成功率接近100%,可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目前,相关医学指南中均规定:猝死存活者、EF≤35%的心力衰竭患者,都必须植入ICD,以预防发生心脏性猝死。已有很多临床研究证实,ICD能使这些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降低70%。

美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约40万人,每年植入ICD约20万台;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55万人,而2013年全国共植入ICD约2000台,两者差距甚远,与我国的整体医疗及经济水平亦明显不对称。植入ICD少的原因,除我国的医疗保险政策问题(患者自负比例高)外,还与医生及患者对心脏性猝死的认识不够有关。提高大众对心脏性猝死的认识,知晓ICD对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性,刻不容缓。

植入体内的ICD

延伸阅读:有人猝死倒地,如何抢救?

心脏性猝死发生以后,争分夺秒就地立即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包括迅速识别心脏骤停、呼叫急救系统和迅速开展心肺复苏(CPR)。其中,迅速使用体外除颤器(AED)电击除颤是挽救心脏性猝死患者生命的最有效措施,因为导致心脏性猝死的绝大多数直接原因就是心室颤动。

在欧美国家,体外自动除颤器(AED)已应用多年,很多民众都会使用。我国虽然也已推广AED数年,许多城市也在机场、大型公共场所等处安置了AED,但几乎从未被使用过。而心脏性猝死多发生在医院外,而中国普通民众大多不具备心脏性猝死的识别和抢救能力,也不会使用AED,故医院外发生的心脏性猝死存活率几乎为零。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普通群众中大力普及心脏性猝死急救知识,尤其是AED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