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说“眼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说“眼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展现的是姿态万千的大千世界。我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身心愉悦,为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而倾倒。可是学生每写大自然风貌文章时,却无话可说,没什么可写,究其原因,是没有细心去观察。大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培养观察力十分重要。叶圣陶先生也说,“一般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的理由,在于认识感受的依稀仿佛,含糊朦胧。”其实,主要在于他没有个人独到的眼光,眼光摄取景物不是纯粹的主观任意,而是一方面主观去选择,渲染客观真实,一方面又凭眼光自身的客观性去把握对象的客观真实,直到最微小的细节。主观的选择、渲染是为了客观的需要、目的;对客观真实的把握又被主观的眼光所摄取。是作家个人独到的眼光对于景物的再赋形,是意与境的统一。

我们来看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其所以有永久的生命力,不仅因为作家眼光善于观察,而且因为这个眼光正是由他个人独特的思想感情所构成。他把永州的山水木石赋形了,创造出了风格特异的艺术形象。他笔下的山水木石都披着一层清冷、幽峭、缥缈之色。《小石潭记》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谓森冷可畏了。又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更能说明他游山玩水的凄怆心情。他在《答韦中立书》中自道为文经验说:“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以著其洁。”“幽”、“洁”二字可概括“永州八记”乃至整个柳文风格,而这正是由他的思想、感情、气质所形成。

再看处境与柳宗元类似而风格绝异的杜甫,他在蜀时事实上过的也是与柳宗元一样的谪居生活,也常常游山玩水,但这一时期的诗找不出一句冷峭语,相反却是生意盎然,处处体现出大诗人民胞物与的感情。著名的《春夜喜雨》一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可看作齐白石老人一幅饱含水分的彩墨花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青虫悬就日,朱果落封泥”、“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即使在夔州以后生活愈苦,诗愈悲凉,但却绝无衰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怜自开钩”是够幽冷的了,但接下去“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这其中饱含着怎样的人间热情。我们感受到的是这个寂寞的白发老诗人,有着一颗少女般跳荡难安的心。

这就是两种思想、两种感情、两种气质,即两种“眼光”所致。类似的景物,遭遇到两种“眼光”时被摄取,分别赋形为怎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了。“眼光”是诗人全部思想感情的总和。

人物与景物,心与自然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道出了人物情感与景物色彩息息相关之真谛。喜时,山明水秀;哀时,天昏地暗……乐与亮色、暖色交友,忧与暗色、冷色挂钩,景物色彩不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体现。于是,色彩有了性格,有了生命,成为人物情绪的代言人。

现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佳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写大海的清亮柔和,给人神清气爽之感,与菲利普一家出游时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一致。结尾“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写得滞重灰暗,给人压抑愁闷之感,烘托失望沮丧心情。再如,鲁迅的《故乡》结尾“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宁静、祥和、温暖的色彩,表现出“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可见,作者有感于观察的眼光,凭这眼光去接触景物,得到的印象就不是肤浅的而是深刻的,作者对组成印象的景物就必然认得透彻,感得深切,就没有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的道理。这样得来的语句,或多或少总有个人独到的东西。

我们要放开双眼,用最敏锐的触觉去观察,把现实中的相应的最微小的细节发掘出来,达到惊人的明亮、准确,写出动人心弦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