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少见,故诊断比较困难。由于病情进展引起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是一种早期难以诊断的危重急腹症,大多数病例开腹探查时才能获得确切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病因明确者称为继发性,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临床大约70%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为继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占全部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10%左右。大多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而肠系膜下静脉血栓形成少见。

病历简介

患者,女,62岁,因“上腹疼痛四天,加重五小时”入院。患者入院前四天无明显诱因下感上腹部疼痛,经抗炎对症治疗后无好转。入院前五小时感腹痛加重,伴恶心,无腹泻,无黑便。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T:36.5 P:75次/分 R:18次/分 BP:128/88mmHg 腹平软,左上腹压痛明显,有反跳痛。肠鸣音弱,肝脾肋下未及,全服未及包块。血常规:WBC:12.7X10^9/L B超示:胆囊结石 腹水。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心肌酶谱正常。腹部平片未见明显异常。予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抗感染对症治疗,患者腹痛无明显好转。入院八小时后,患者腹痛加重,腹肌紧张,剑突下压痛反跳痛明显。初步诊断为腹膜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屈氏韧带下50厘米处空肠缺血、坏死,长度约30厘米。

讨论

误诊原因分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相对较少,文献报道发病率仅占人口的1.8/10万。

1 常见发病原因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腹部手术、腹部感染等可致血液凝固性增加的因素均可导致血栓形成。本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使用口服避孕药者占年轻女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15%左右。

2 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早期轻微腹痛,呈间隙性,但不剧烈,易忽视,排便规律改变,腹泻或便秘,此期患者症状不典型,查体无明确体症,仅表现为不固定的腹部深压痛,辅助检查也无特异性变化,此时诊断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很困难。而后腹痛加重,时有缓解,随着缺血肠管范围逐渐增大、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但有排便、排气。腹部疼痛程度与腹部体征不相称。一般止痛药物无效,需强镇痛剂如盐酸哌替啶方能缓解。随着肠管缺血逐渐加重,肠壁水肿、渗出,发生腹膜炎,会出现相应体征,此期因腹腔脏器缺血,继发感染,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常规会出现异常。

3 缺乏特异性的辅助检查:腹部多层CT、MRI是早期确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式。

诊治体会:

病情发展到后期时大多危重,手术探查时肠管已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及时切除坏死肠管非常重要。肠管切除一般要距离坏死肠管15~20厘米,肠系膜的切除要在含血栓的近端结扎,与肠管做扇行切除,避免血栓残留,保留的肠管确认有血运和生机。术后除了常规的抗炎、补液、营养支持治疗外,使用抗凝药物非常重要,可明显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抗凝药物以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为主。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梗塞、下肢深静脉栓塞等的出现。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是关键,因此,出现急性腹痛、呕血、腹胀、出现腹膜刺激征及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尤其是腹痛与腹部体症不相符时,具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本病可能:1 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如血小板增多症、恶性肿瘤等。2 存在导致肠系膜静脉血液淤滞的疾病,如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3 近期曾患腹腔内炎症者4有心肌梗塞病史、风湿性心脏病史的患者。

【参考文献】

许立军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