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真自主,语味浓,情趣足,效度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文章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把优秀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评价标准总结为“真自主、语味浓、情趣足、效度高”十二字决,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以期与学界同仁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真自主 语味浓 情趣足 效度高
学界对一堂优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的评价标准很多,众说不一,道理都很充分,我认为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有,即真自主、语味浓、情趣足、效度高。
一、真自主
真自主,就是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深入反思现在的语文课堂,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研讨课,能够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的课堂少得可怜。如在课开始审题、释题以后,教师一般都会安排学生自主读书,任务往往有三条:一是自学生字新词;二是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是试着给课文分段(低年级要求学生给课文标上序号)。为了体现“个性化学习”,教师往往在提出学习任务后,“友情提示”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如学习生字时可以借助课后注音,学习新词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练习分段时可以离位请教同学或老师;读书可以轻声读、默读,或放声读,要拿出笔记记、画画、圈圈,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等等。然后学生开始“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我认为,这些安排没有多大的问题,问题就在于后面的操作。学生匆匆忙忙地读了一遍书,既没有看注音,又没有查工具书,更没有请教,记记、画画、圈圈更是空谈,而是毕恭毕敬地坐好目光注视着老师,等待老师“检查自学效果”。这时候,教师便按照工厂生产流水作业那样逐项“检查”,先是读生字(生字都注上拼音),再是解释词语,再是指名分小节读书,最后分段……想想看,这是自主学习吗?和“满堂灌”有什么两样?对于精读感悟环节,教师往往习惯于像市场上卖猪肉一样地将整猪剁成许多碎块销售,将完整的课文处理成许多碎块,并制作成投影课件一块、一块地向学生“兜售”,像小商贩卖肉那样问学生:“这样好吗?”“好在哪儿?”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这种做法,一方面把整体的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怎样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呢?我认为,一是教师要善于激情、煽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精心设计好导语,在讲课伊始就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再如在教学中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让其畅想欲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其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二是教师要敢于“放手”,能耐得住性子。教学万万不可“跑程序”。放手就是在学生掌握一些自学要领后,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好的便捷的“要领”自主探究学习,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就如上面提到的,自主读书有三项任务,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方式”,督促、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是靠教师后来的教――所谓的“检查”。如此说来,要不要检查呢?当然要。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查漏补缺,取长补短,达到学习目标。精读感悟亦然,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感悟”。如“教会”学生质疑,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以此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后,再引导其通过与文本(教材)与老师与其他同学合作(也叫“对话”)释疑。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和向纵深思考。教师一定要摒弃过去以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探求。三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一些诸如“辩一辩”、“唱一唱”、“演一演”等自主学习活动。语文教学应多创设些让学生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
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问题还要不要?回答是肯定的。问什么?如在学生按照教师的“友情提示”自主学习后,问:“刚刚你是采用什么方法自主学习的?学会了什么?能把你的学习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吗?”“课文中的生字是不是都认识了?怎么认识的?这些生字(指课文生字表里的‘生字’)有没有你以前就认识的?在那儿认识的?”“课文中的新词能理解多少,查词典的还是在课文中找的,还是请教他人的?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它们的意思吗?能不能用这些词造句?”“课文会读了吗?能否做到既正确又流利?”“生字词同学们学会了,课文也会读了,那么,课文主要写什么你们清楚了吗?能不能用50到100个字说一说?相信你们一定能!”“作者的行文思路你看出来了吗?你认为课文可以划分为几段?”再如精读感悟时,可以问:“读了课文,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在哪儿?你有什么话想说?”“你认为这篇课文精彩的地方在那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吗?他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什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一定有许多收获,能把你的收获跟大家说一说吗?”诸如此类。教师应常采用开放性提问。
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还要防止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情况发生。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轨道。因此,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削弱,而要加强。一味地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感受,而教师很少引导、点拨或是引导点拨、评价不到位,对学生理解课文偏颇不及时导向,都是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较为极端的例子。我们既要反对“老师牵着学生走”,又要反对“老师跟着学生走”,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包括启发、点拨甚至讲解),在教学相长中达成教学目标。
二、语味浓
语味浓,就是有浓重的语文味。深入反思现在的语文课堂,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研讨课,语文本真严重缺失现象普遍存在。语文的本真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指听说,书面指读写。具体些,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也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人文性凸显出来。再一就是关注超越文本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倡超越文本,但要超越文本,首先必须研读文本,如果对文本只是一知半解,何谈超越呢?举一才能反三,如果“一”都没有举好,怎么能够反出“三”来呢?一句话,就是语文教学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让语文味浓起来。否则,语文就不姓“语”了,语文课就不叫语文课了。具体做法如下。
一要注意课文教学的层次性。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遵循认知规律,经历初步感知―品味理解―迁移运用的过程。一般来说,课文教学应遵循的顺序大致为:第一,激趣导入(审题,引起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第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第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写作方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第四,赏读课文,领悟中心――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第五,以课文为例,迁移运用,进行读与写的实践。在具体操作中,第四步也可与第三步整合。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范文,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去感受作者是如何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当然,学生仅仅对语例产生感受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这些感受与实际的语言交际建立联系,让学生多作模仿练习,或由教师创设一个情境,或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一个情境,模仿语例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法进行遣词造句的练习,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要各项语文基本素养训练到位。各项语文基本素养的训练要注意效益,确定为训练的内容,就得训练到位。对于词句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满足于字典和《词语手册》中的解释,而要着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的语言环境,不仅仅要懂得词句的表层意思,还要理解其中隐含着的意思。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把一些重要的问题放回语言环境中“猛滚一番”。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手段。提问的作用不可小视,但用得过滥会产生负面影响。怎样实施提问,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要提及的一点是,要重视提问后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不能满足于内容是否正确,要更多地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审视,看答题的思路是否清楚,表达的语序是否顺当,句子是否通顺,要把问答的过程视作培养思维能力、发展语言的过程,充分显示语文课课堂提问的个性特征,多从语言的角度指导、评价。此外,分段、概括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多做方法的指导,立足于“学会”。
三要落实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通过熟读背诵等训练,把范文中的佳词好句、精彩的语段深刻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应该在课堂上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实践,让他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熏陶、培植语感,吸取课文中丰富的营养,在熟读中获得记忆。语文课中听说读写的训练应当形成一股合力,发挥整体效应。阅读教学应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有机安排其它各项训练,完成由理解到结果、运用的全过程。课堂上,教师要成为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有心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各个环节中要随时启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创设环境,增加运用语言的机会,在运用中积累语言。当然,积累语言不仅仅限于课内,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都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必须予以重视。
三、情趣足
何谓“情趣足”?即在一堂课内,学生能始终保持积极、旺盛的学习态势,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做到老师“教”得有情,学生学得有趣。缺情少趣的语文课永远不能被称作为“优课”。怎样让语文课上得情满趣足呢?
1.以“物”激“趣”。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认识事物从感知开始,而感觉器官参加得愈多,认识得也就愈鲜明、确切。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掘“物趣”,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具教学。
2.以“景”激“趣”。一可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教学时教师可通过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将生活情景展现在学生眼前,以此激发其学习兴趣。二可用音乐创设情景,通过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在教学时教师既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配套朗诵、乐曲,又可自己弹唱,还可教师弹奏,学生演唱。三是科学、常识类课文可根据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充满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亲身体验实验的成败,从而悟出课文所揭示的真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小学生喜欢表演、游戏等特点,为学生创设表演情景和游戏情景等。
3.以“情”激“趣”。教材蕴涵的情感要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用抒情性语言设置情景,即以自己富有感彩的形象化的语言描述,把课文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意念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教材对象上,使他们在想象的作用下,以及情感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认知活动。另一方面可根据学生实际,设置一些探究式问题,并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从而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
四、效度高
效度高,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一堂语文课教学完毕,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达成,或者达成度很低的课,用新的课程理念来说,学生的语文素养则没有实现新的生成,没有得到新的发展,这样的课绝对不能称作好课,更不可称作是“优课”。
当前,在备课时有的教师制定了三条、四条,甚至五条课堂教学目标,表面上看来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纬度,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却将这些目标抛掷一边。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中明明有学会本课多少个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给课文分段等,可教学时为了“跑程序”,在学生“自学”后,将这些课文生字表中的所谓生字(课后生字表中的字未必都是生字,有的可能学生早就认识了,或用小黑板,或用投影形式出示,让学生读几遍,然后提几个所谓新词(有的启发学生提出),让学生说说意思,于是,大多学生都是照着字典或资料读一遍这个“新词”的书面意思,完成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的教学任务;接下来指名几个学生按节读一遍课文,之后,不管学生读得是否达到“正确、流利”,便匆忙地进行下个环节的教学――练习给课文分段,分段时也不去深究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只要学生“蒙”对了,或是照着某本参考资料读一遍就过去了。再如第二课时精读课文的教学,老师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教案,将课文“肢解”成若干个小块,等课前设计的问题一一解答完毕后,便算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试问,这样的“跑荒”教学何有效度可言?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教师在备课时,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一定要紧紧围绕所备课文的总的目标来预设,但在具体的备课时,必须将总的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课时,到环节;在教学时,应根据预设,有条不紊、扎扎实实、“一步一坑”地组织教学活动,不管是哪一步的教学都应等到那一步预设的目标达成后再进行下个环节的教学,决不能“跑荒”,目标达程度不得低于百分之九十,即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能够达成百分之九十的预设目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