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丝”之路 刺桐发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丝”之路 刺桐发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是“光明之城”,这是马可・波罗笔下红花簇拥的刺桐港,这是随着大唐盛世而兴起、随着中国财富中心南移而臻于鼎盛的东方第一大港――福建泉州。要了解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无疑是一扇大门。

也许,今天你站在九日山祈风摩崖石刻前,已无法想象当年万商云集、万国来朝的壮观景象。但是,不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的古船、瓷器和碑刻会为你展示历史的见证,热情好客又对自己城市文化充满自豪的泉州人也会为你述说。当然,如果你对历史文化怀有特别的情思,愿意在旧日红墙寻常巷陌中寻寻觅觅,也不难辨认历史依稀可考的蛛丝马迹。这时,那些唐砖宋瓦残垣断壁会告诉你,这里确乎是曾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那些生动鲜活的民俗风情更会告诉你,这里不愧“满街都是圣人”。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马可波罗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宏伟秀丽的‘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繁荣的景象难以想象。”他所记述的“刺桐”也就是的泉州。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刘从效扩建唐朝开元年间修建的泉州城,并且在城里城外大量种植引自东南亚的刺桐树,因此泉州别称“刺桐城”。在古代的西方海图与航海典籍之中,一直以“刺桐”称呼泉州。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拥有长达421公里的海岸线,是一个天然的良港。这里水深域宽,适合各种大船停靠。历史上,从泉州港口开出的货船,装载着丝绸和瓷器等物品前往印度洋沿岸,然后进入波斯湾地区,形成了一条联接亚、非、欧、美的海上大动脉。

频繁的贸易让泉州见证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原汉人往泉州的迁移,促进了先进生产工具和造船技术的传播,也使泉州与海外的海上交通成为可能。唐代中叶,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丝绸外销的主要途径。宋元全盛时期,泉州港更是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外国商人和中国商贾,云集在泉州街头,码头上进口的香料、珠宝,出口的丝绸、瓷器,堆积如山,各国的商船以及前来进贡朝廷的诸侯国使者,都集中在这个盛大的海港。北宋末年,官府在泉州设置来远驿,专门接待来华外国使节。一些外国商人,聚居在泉州城南一带,形成了“蕃人巷”。

元代,泉州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当时与泉州有海上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中国和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的交往相当频繁。往来的商船为东南亚各国带去了养蚕取丝的技术、精美的宋瓷和青花瓷,也为中国带来了东南亚的染料、埃及的历表、印度的香料,还有药材、犀角、珠宝、钻石和许多珍禽异兽。商船来来往往,每次能装载二三百吨货物,扬帆出海,十分壮观。因为拥挤和超载,当时有些运载货物的商船刚出港口就沉没了,今天泉州港口附近还有百余只沉船,沉船上有大量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

同其他港口城市一样,泉州至今还保存着海岸文化交流重镇的历史与遗迹,其中包括因港口形成的桥梁建筑,比如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洛阳桥。这座桥梁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工程,它首创了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泉州还有中国古代最长的跨海石桥安平桥,全长2250米,直接从码头插入海岸,供人和货物进出。透过这些桥梁,人们看到了港口昔日的繁荣。古泉州的其他建筑,也体现着中外文化艺术的相互渗透。比如泉州的清净寺,圆形的穹顶、尖拱形的大门,具有十分浓郁的阿拉伯宗教建筑风格,细部结构却又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各国商客不同的和生活习俗给泉州留下了丰富的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泉州确定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宗教博物馆”。

这些宗教遗迹,是泉州发达的海上贸易促成的文化遗存,也与从事航运的人们特有的海神崇拜有关。人们从泉州港口出海时,常在泉州西郊九日山麓的廷福寺举行祈风仪典,祈祷中外商船都能平安地抵达或归来。人们同时还拜祭女性海神妈祖。由于泉州港口的地位和影响,泉州迅速成为妈祖信仰的传播中心,并在华人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祈风和拜祭仪式中,人们会在岩石上刻上祈祷的记录,长时间以来形成了宝贵的祈风遗迹。这些石刻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记载了泉州港同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东非等地区的海上贸易史及民间友好交往史,是现存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证,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

航标塔 归去来兮的方向

在泉州,开元寺的东西两座佛塔以气势雄壮、雕刻精美而闻名,但是从功用上来说,万寿塔和六胜塔更引人注目,因为他们都曾是“万国樯桅”的导航塔。

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记载了一个凄婉的故事:“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在宝盖山上望穿秋水若干年,也没有看到亲人回还,就蹈海而亡。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建成一塔,并称为姑嫂塔,也就是万寿塔。

约4层楼高的万寿塔从南宋绍兴年间,就站立在泉州湾的制高点宝盖山上,一站就是800多年,至今仍巍然屹立。当年,世界70多个国家来泉州开展航海贸易,桅樯云集,人声鼎沸,无论出发或者靠岸,万寿塔都是最显赫的标志。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的六胜塔,形貌十分完整,走到跟前,在仿木结构的花岗岩塔身上,一层层由低到高、由大变小的浮雕金刚、力士像环绕一周,装束和神态各异,引人入胜,但是浮雕受风雨剥蚀的痕迹严重,特别是面朝大海的一面,人物的表情和服饰已经模糊不清。

六胜塔比万寿塔还要高出10多米,是泉州港外港的航标。六胜塔下的蚶江、石湖,当年曾有18个渡口,停泊各国商船。

航标塔是导引,真正承载装卸任务的是遍布泉州内外港的大小码头。但是,随着泥沙的淤积和港口的衰落,如今的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只能作为文物保护起来。码头使用的材料大都是花岗岩石,大小的石块叠加、连接,一直延伸到晋江江水中,码头周边,芦蒿满地,芳草萋萋。当年这里则是熙熙攘攘,人们在此或挥泪辞别妻小,登船远航,或携带资财归来,与家人团聚。

从文山码头往北是一条沿江的石板路老街文兴街,街道两旁都是典型的闽南红砖大厝,鲜艳夺目。据说,就在这条街上,马可・波罗曾经歇足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