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安徽来安南部方言疑问语气词浅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徽来安南部方言疑问语气词浅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安徽滁州技师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浙江师范大学 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 作者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对母语――安徽省来安南部圩区方言(下文简称为“来安南部方言”)的疑问语气词进行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普通话及其他江淮方言进行共时比较分析,从而总结来安南部方言乃至江淮官话在疑问语气词方面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及基本规律。

关键词: 来安南部方言 疑问语气词 江淮方言 共时对比

一、引言

方言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同语――汉语普通话的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方言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由于方言间的差异以语音、词汇最明显,语法差异被公认为比语音、词汇的差异小很多,因此,方言研究的重点主要在方言语音和方言词汇的描写及规律探究方面,方言语法研究相对滞后。方言就其语言结构来说,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只有对这三个子系统都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才能深入了解方言的内部规律。因此,方言语法的研究很有必要。令人鼓舞的是,很多语言学家都开始重视方言语法的调查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方言语法专题研究的论文和专著更是日益增多,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然而相对于其他方言区来说,江淮官话语法研究相对滞后,其中的点方言更是少人涉及。安徽省来安县地处皖东,介于江淮之间,其方言属江淮官话洪巢片。以大英、汊河话为代表的来安南部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与中片、北片方言都存在差异。历来对于安徽来安南部方言的语法研究成果非常少,可以说来安南部方言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是一片空白,来安南部方言疑问句更是少人问津。

来安南部方言中的疑问手段有疑问语调、疑问语气词、特指疑问词、疑问副词、疑问句法结构。

来安南部方言和普通话及大部分方言语气词一样,没有词汇意义;不作句子结构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来安南部方言疑问句分为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和“FVP”问句。如果把以上疑问句的句末语气词和句调去掉,则它们分别变成了短语形式。有的短语没有疑问成分,有的形式则存在疑问的成分,如疑问代词、疑问副词、表选择可能的连词及谓语中肯定否定并列的结构等。通过给这些短语形式添加语调或语气词,就可以考察出是哪些因素使它们具有了疑问语气意义,也就明确了在疑问句末尾的语气词到底是否具有疑问功能。

二、来安南部方言的疑问语气词

来安南部方言疑问语气词有“唉”、“噢”、“啵”、“哩”、“喽”五个。

(一)唉

“唉”是来安南部方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用法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啊”,主要有以下几种疑问用法:

1.用在特指疑问句中表疑问语气,或与语气助词“的”或“了”组合共同表示疑问语气:

(1)你是啥个唉?(你是谁)

(2)这是甚子唉?

(3)展子有多胆子了唉(合音为)?

(4)他今天蚕子的唉?跟往回不太一样,一句话也不讲。(他今天是怎么了?和往常不太一样,一句话也不说)

2.用在“FVP”问句中,与疑问副词“可”相互补充形成疑问语气,如:

(5)你可吃过了唉?

(6)他讲的可对唉?

(7)你可去唉?

3.用在选择疑问句末尾,表达疑问语气,如:

(8)你再干一年还是下来唉?

(9)你毕业到哪块工作去唉?南京?合肥?还是上海唉?

4.用于正反问句末,表达疑问语气,如:

(10)你走不走唉?

在当地方言正反问句中,语气词“唉”有缓和语气的作用,否则语气生硬,使人难以接受。

从句子的交际类型来看,语气词“唉”常用于设问和附加问,很少用于反问和回声问,如:

(11)这是什么颜色的唉?红的。

(12)他答应了,可对唉?

(二)噢

“噢”作为疑问语气词在来安南部方言中用于是非问句尾单独表达疑问语气,句子呈降调,如:

(13)你是张三噢?

(14)你到北京去噢?

话人不能确定事实是否存在,故有疑而问,但是疑问程度比起北京话中的“吗”要弱一些,肯定的成分多一些,从这个层面上说,这个疑问语气词疑问程度应该介于“吧”和“吗”之间。和北京话的是非问句等值的句子应该是FVP句,如:“你可是张三唉?”“你可到北京去唉?”

在交际类型上,“噢”可用于反问句和回声问,如:

(15)上次我们几个人在小五家吃饭的,我是哪个你记不得了噢?

(16)这种事情你应该做噢?

(17)是我搞的噢?

(18)我讲过这个话的噢?

(19)你问我姓什么噢?

(三)啵

“啵”这个疑问语气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疑问语气词“吧”,除了发音和普通话有所差异之外,用法和意义都与普通话基本一致,说话人主观上已经对所提问题有了认识,问话的目的只是得到认可,或对自己的认识不敢肯定,想听取对方的意见。主要用于是非问句,如:

(20)今个是礼拜三啵?(今天是星期三吧?)

(21)他走的了啵?(他走了吧?)

(四)哩

来安南部方言中的“哩”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用法如下:

1.用于特殊的特指问当中,即“NP+哩”和“VP+哩”,如:

(22)小娃子都吃过了,大人哩?

(23)外头这么热,我们过一刻子再去哩?(外面这么热,我们是不是过一会再去呢?)

2.用于选择疑问句中或选择疑问句末尾,如:

(24)我是买红颜色的哩,还是买绿颜色的唉?

(25)我是买红颜色的哩,还是买绿颜色的哩?

(五)喽

“喽”这个疑问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急切的询问和惊叹,用于转述时是一种不耐烦的语气。可以用在特殊的特指问“NP+语气词”和回声问中,如:

(26)小娃子喽?(小孩现在在哪里啊?)

(27)我是问你几点喽?

三、与其他江淮方言及普通话疑问语气词的比较

为了更好地揭示来安南部方言的特点和江淮方言的共性与特性,我们选择了天长、南京、安庆、芜湖等江淮方言的疑问语气词进行对比研究。

经过比较,我们得出来安南部方言疑问语气词与江淮官话部分疑问语气词及普通话语气词的对照表:

来安南部方言与其他江淮方言疑问语气词对照表

我们认为江淮官话的疑问语气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们都是三个基本疑问语气词“吧”、“啊”、“呢”的不同变形。方言中有些语气词看似是一个单独的语气词,其实它们是这些基本形式和其他成分的组合形式,如:安庆话中的“”是“了”和“哎”的合音,“斋”是“着”和“啊”的合音。

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江淮官话没有疑问语气词“吗”。我们认为,这既是功能选择的结果,又是句式选择的结果。江淮方言中的“‘啊’是非问句”(使用疑问语气词“啊”或“啊”变体的是非疑问句)和“FVP”问句的疑问功能已经能够满足语言交际的要求,所以江淮方言中可以不再出现疑问语气词“吗”;更重要的是,“吗”是由古代汉语反复问句的句末否定词虚化而来的,我们认为在古代反复问向“吗”问句转变之时,江淮官话就没有选择反复问的形式,而是选择了“FVP”问句,所以自始至终江淮方言中都没有“吗”和它的早期形式。

江淮方言是非问的其他疑问语气词可以和普通话一一对应,如:安庆话的“唉”、“斋”、“啥”,来安南部方言的“噢”,天长、南京、芜湖话中的“啊”其实和普通话中的“啊”在用法上基本相同,读音也很接近。我们认为它们是相同的。

在天长话里有两个特殊的疑问语气词“嘛”、“哒”。在大部分方言和普通话中都有“NP+呢”、“VP+呢”的句式,我们一般都把它们归结为一种特殊的疑问句式。“NP+呢”问句如果是首发句,一般是问处所,相当于“NP在哪呢”,且当NP指人时其中也暗含着这个人干嘛去了的意思。在一定的情况下,当“NP+呢”处在后续句的情况下,也可以询问处所以外的情况,相当于问“NP怎么样”。“VP+呢”,句中的VP可以是动词,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主谓结构。它一般询问假设性后果,句中可以出现假设连词。例如:他不去呢?(=如果他不去怎么办呢?)在一定情况下,这类问句可以不含假设义。例如:小王,你说呢?(小王,你的意见是什么?)这样的句子往往是后继句,它的疑问点蕴含在前继句中。

但是在天长方言中有种“VP+疑问语气词(嘛、哒)”的首发句,它的语法意义是为什么VP,同时有一种祈使的意味,意即本来应该怎么样而对方未能做到。例如:

(28)不家去嘛?(为什么不回家?)

(29)他没有来嘛?(他怎么没有来?)

(30)不起来哒?(为什么不起来)

(31)你(好好)打我哒?(我好好的,你为什么打我?)

(32)走得行行的!摔跤哒?(走得好好的,怎么摔跤的啊?)

“嘛”和“哒”可以互换,在天长西部多用前者,东部包括扬州多用后者,或互换。这种形式的句子有的在否定词“不”或“没有”前还会出现副词“还”,但是出现了“还”的句子就减弱了句子的疑问语气而增加了祈使的成分,包含了要求对方应该立即怎么样的含义。如:“还不家去嘛?”即表示要求对方赶紧回家。由此看来,天长方言中的疑问语气词“嘛”和“哒”比较特殊。

注释:

①其中的读[・ne]、[・n?V],斋、啥、唉分别读[・?Mai]、[・?q?Mai]、[・ai]。

参考文献:

[1]鲍红.安庆方言语气词考察[J].池州学院学报,2007,21(4).

[2]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6(5).

[3]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上)[J].中国语文,1981.5.

[4]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下)[J].中国语文,1981.6.

[5]李慧敏.江淮官话的归属与特征研究概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5).

[6]孙汝建.语气和语气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1.

[7]弯淑萍.山西洪洞方言语气词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3.5.

[8]王健.江淮方言三种动态范畴的表现[J].语言科学,2006.4.

[9]徐烈炯,邵敬敏.“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J].中国语文,1999(3).

[10]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11]姚亦登.江苏高邮方言的语气词[J].方言,2008(3).

[12]国丽.临城方言语气词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4.

[13]张其昀.江淮方言语法散记三则[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14]钟兆华.语气助词“呀”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J].中国语文,1997(5).

[15]张久.关于语气词问题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7).

本文是2007―2008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皖中江淮官话语法类型学研究”(AHSK07-08D9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