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说“纠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说“纠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初,《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09年十大流行语”,“纠结”一词位列其中,另外还有“被就业”、“秒杀”等等。值得关注的是,“纠结”一词与其它流行语不同:它古已有之,属于“典雅”一类的词,且意义集中、书面性很强;而现如今流行语中的“纠结”,在原有词的字形、读音基础上,被赋予了大量的新义,且被年轻人广泛用于口语。《汉语大词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对“纠结”一词的解释集中而单一,即“缠绕连结”或“相互缠绕”;而现如今出现在网络上和年轻人口中的“纠结”却远远偏离了这一义项。

基于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个词的流变发展进行说明,对这个词在当下的使用状况进行描写和分析。

首先,需要运用文字学的知识,还原“纠结”的面貌。

“纠结”这个词的汉语拼音是jiūjié,虽然两个字的声母相同,为双声,但这个词并不是双声连绵词。原因在于“纠结”这个词产生较晚,在这个词产生之前,“纠”与“结”两个字便已独立使用,且意义丰富。那么,就有必要对这个词中的两个字分别进行分析。原因在于,古人将“纠”与“结”这两个字连结起来,产生“纠结”这个词以及它的意义,与我们如今为“纠结”这个原本并不太熟悉的词赋予新义,这两个过程虽然时代背景、语言环境不同,但却不可否认会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这样一种思维,让“纠结”一词把古今联系起来。

对文字敏感的人在认真观察后便会发现,“纠结”一词中,“纠”字明显地更能吸引人的关注。换句话说,更具有特征。因而“纠”字在整个词中占有主导地位,对“纠结”的词义影响更大。然而有趣的是,虽然这两个字都有绞丝旁(即糸mì部),但“纠”字的意义并不在于“糸”部,而源于“jiū”部。

《说文解字》解释“”字,曰:“相纠缭也。一曰瓜瓠结起,象形。凡之属皆从。”对于《说文》中“相纠缭也”一句,段玉裁注曰:“纠叠韵,纠缭亦叠韵字也。毛传曰:‘纠纠犹缭缭也。’缭,缠也。”可见,“”与“纠”都有缠绕之意。而对于后一句“一曰瓜瓠结起”,段玉裁注曰:“谓瓜瓠之滕,缘物缠结而上。如诗言‘南有木,甘瓠累之。’”这便是说明“”乃象形字,像“瓜瓠之滕”的形状,缘物而缠绕。

对于“”字,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也有说明。他说:“(篆文字)字形以两条曲线相钩连示意‘纠’本是由‘’分化出来的一个字(《说文》:‘纠,绳三合也。’)。后来‘’字废弃不用,由‘纠’字取代了它的职务。”可见,“”字在“纠”字之前产生,“纠”字的本义更侧重于“”。所以,“纠”字才有“绞合的绳索”、“缠绕,纠缠”之意。

再看“结”字。“结”字就没那么复杂,是一个形声字。《说文》曰:“结,缔也。从糸,吉声。”本义为打结,古人有“结绳记事”之说,后引申为“结子或像结子一类的块状凸出物”。同时,又由“打结”引申出“束缚,缠扎”之意。

如此一来,我们便基本弄清了“纠结”一词的字形问题。

然而问题总是不断出现。前文已经提到,正规辞书对于“纠结”一词的解释集中而单一,或是“相互缠绕”,或是“缠绕连结”。细心的人会发现,“纠结”的词义很贴近“纠”和“结”这两个字的本义,或者可以看成这两个字本义的叠加。然而,“纠”字与“结”字各自的意义却发展地很充分。在《汉语大字典》中,“纠”字有11个义项,“结”字则更多,有29个义项。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纠结”这个十分“古老”、生命力不是很强的词会在近些年迸发出强大的力量,竟成了流行语?

其实,这一说法本身存在问题。字典、词典那些所谓的辞书,给我们的“纠结”的解释只是一个静态的意义,可是词汇的许多动态发展过程却在每一次辞书的编写中被丢失了。

笔者认为,“纠结”这个词从产生之时起到前几年成为流行语之前,在这一较长时间段内,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只是由于传播载体和传播速度的限制而未引起足够关注,自然记录也就失去了许多,所幸还留有一些。以下是《汉语大词典》列在“纠结”一词之下的四个例句:

(1)《后汉书・皇甫张段传赞》:“戎骖纠结,尘斥河潼。”

(2)唐李白《古意》诗:“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3)明刘基《述志赋》:“思(纠)结而不抽兮,意恍惚以震悼。”

(4)鲁迅《集外集・小引》:“相传陀思妥夫斯基不喜欢对人述说自己,尤不喜欢述说自己的困苦;但和他一生相纠结的却正是困难和贫苦。”

可以看出,(1)(2)两句还是具体物象的相互缠绕,如:马蹄、树枝。但第(3)句已用“纠结”一词来描写人的心理、情感,思绪就像一团乱麻,难以抽离。第(4)句中的“纠结”则和前三句又都不同,用“纠结”来描述两个抽象物体(人的一生和困难贫苦)相伴随的状态。这里的“纠结”所描写的两个主体,既是相对的、同时又相伴随。推而广之,物与物的“纠结”,人与物的“纠结”,人与人的“纠结”便相应而生。

时间的车轮正在向当下靠近,那个问题需要被再次提出:为什么“纠结”这个十分“古老”、生命力不是很强的词会在近些年迸发出强大的力量,由书面语进入口语,最终竟成了流行语?

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纠结”一词在当下语境中的意义。另外要提到的一点是,笔者于2009年年末在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做了一次抽样调查,预设的样本总量为300,但实际只有281份问卷符合条件。其中男女比例为11.15,基本做到各个年级和文理专业的平均抽样。

基于这一问卷调查以及对报刊的检索,许多有趣的问题涌现出来。以下为从报刊中摘出并归纳的“纠结”一词的新义新用:

A(1)动词,指执着于某事,相当于“纠缠”:

解晓东坦言自己已经不再纠结于“晚会歌手”这个称呼,期待能以新人的身份再战歌坛。(《京华时报》2007年6月29日)

A(2)形容词,指人内心矛盾、犹豫不决:

为什么设计师一来价格就贵,是急着销售的噱头,还是真有暗箱操作的提成,消费者就不得而知了。该不该相信设计师?一番好心提醒,倒是真让消费者更纠结了。(《北京青年报》2008年12月4日)

A(3)形容词,意为复杂,令人无语:

1月27日,他(张倚侨)在博客里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于央视春晚将“英伦组合”从网络转为现实后的效果,他的看法是“很纠结,很雷人”。(《华商晨报》2009年2月1日)

A(4)名词,指令人烦闷、麻烦的事:

阿B(钟镇涛)的积极面对人生是很对的,张国荣的做法我反对,他可能面对人生里面的纠结,可是选择的方法是错误的。(《江南时报》2003 年9月17日)

然而,笔者在做调查时收集的高校大学生对于“纠结”一词的用法,与上述四例大不相同:

B(1)你这人真纠结。

B(2)我好纠结呀!

B(3)他们的关系太纠结了。

B(4)纠结!

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当“纠结”这个词的新义新用出现在书面语体时,它的词性较丰富,有动词(A(1))、形容词(A(2)(3)),也有类似名词性质的(A(4))。“纠结”在书面语体中的新义应分为两类,一类与旧的词义联系紧密,多为动词词性,如A(1)句中的“纠结”就表达了纠缠于某事或不能自拔之情。另一类则受口语影响较大,多为表达内心感受,比如复杂、矛盾、烦闷之情,如A(2)(3)句。甚至会有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倾向,如A(4)句。

而“纠结”在口语中则多为形容词,更加侧重表达内心感受,实际上这种内心感受是很复杂多头绪的。这些句子相比较而言十分短小,语气很强。因而,不可避免地,这种情感的表达就有点像贴标签。

最后,要说一下这个词流行的原因。为什么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是忽然一下子跳了出来?这其中一方面有着语言行为发生的偶然性,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主客观的因素。

“纠结”这个词最初在网络中流行,应该归于书面形式,由此产生的新义新用与“纠结”一词原来的词义和词性更为接近;继而进入口语,年轻人一下子被这个词的字形和读音所吸引,并且由“缠绕”的意象联想到心中思绪、情感如乱麻一般的状态(这一引申同“缠绵”词义的引申类似)。

前文所讲的字形问题,实际上是为“纠结”一词增添了形象意义,而这对于词的迅速流行有很大影响。同时,“纠结”这个词的语音也很有特色:第一,两个字的声母都是j,属于不送气的清塞擦音;其次,这两个字的韵母都属于齐齿呼。如此一来,气流就在齿舌间形成了强烈的阻碍。生理上的这一阻碍会立即使人联想到心理上的阻碍,也就自然而然用来表达烦闷、矛盾之情。

从心理学角度说,这一词语的流行,一方面是年轻人求新求异的表现,另一方面也由于当下年轻人更关注自我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内心趋于封闭,同时又有着很强的倾诉欲望。于是便使用一些“靓丽”的词去宣泄内心的情感。

这一词语的流行也可以看出当下年轻一代在口语中语言的匮乏,他们并不能精确而具体地表达自我感受,而是选择了一个他们并不熟悉的词,将许多不同的内心感受都倾泻于这个词之上,但至于这个词意义如何、怎样使用,他们并不十分关心。“纠结”一类的新词新语,就像口香糖,吃它并不是为了充饥,只为那一点甜味和香气。

其实,对于“纠结”一词的分析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还有许多可谈的东西。比如,词语使用中的性别差异问题、新词新语的产生与词的本义之间的关系等等。所以笔者将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附在文末,希望可以弥补一些不足。

关于“纠结”一词的调查问卷

当您接过这份调查问卷时,您便已经在支持我们的这项研究。语言的使用无处不在,但只要您细心考量,就会发现无穷的乐趣。

希望您以平和认真的态度完成这份调查问卷,因为每道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感谢您对这次调查的支持!

被调查者性别

调查对象 武汉地区高校本科生

专业 年级

1.在平时生活中,你说过“纠结”这个词吗?

A.是 (91.5%)

B.否 (8.5%)

(若问题1回答为否,则以下问题无需回答)

2.你最初是在哪里遇到“纠结”这个词的?

A.周围人的谈话中 (87.5%)

B.网络上 (8.2%)

C.其它方式 (4.3%)

3.你使用“纠结”这个词的频率是

A.经常 (24.1%)

B.一般 (33.1%)

C.偶尔 (42.8%)

4.你觉得“纠结”这个词是男生说得多,还是女生说得多?

A.男生 (13.2%)

B.女生 (44.7%)

C.差不多 (42.1%)

5.你知道“纠结”这个词在词典中的意义吗?

A.知道 (28.0%)

B.不知道 (72.0%)

6.你是否有过想要了解“纠结”一词的意义或其用法的念头?

A.是 (33.9%)

B.否 (66.1%)

7.你在口语中使用“纠结”这个词是倾向于它

A.字形很形象 (27.2%)

B.说出来琅琅上口 (15.2%)

C.两者都有 (41.2%)

D.别人这样说,我也跟着说 (16.4%)

8.当你在产生“纠结”的感觉时,还可能会用哪些词去表达当时的感受?

9.你在使用“纠结”这个词时,更多的是

A.指人 (8.2%)

B.指物(事)(20.6%)

C.指内心感受 (71.2%)

10.你在书籍报刊中见过“纠结”这个词吗?

A.经常见 (3.1%)

B.偶尔见过 (47.5%)

C从未见过 (49.4%)

11.请写出你最常用的、包含“纠结”这个词的一至两句话:

12.你是倾向于在网络中,还是在平时说话中使用“纠结”这个词?

A.在网络中 (14.4%)

B.在平时说话中(85.6%)

13.你在使用“纠结”这个词时,更多的是

A.特意地告诉别人你有这种感受(23.7%)

B.无意间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情感(76.3%)

14.你会在写文章时用到“纠结”这个词吗?

A.是(11.7%)

B.否(88.3%)

15.和哪些人在一起时,你会说“纠结”这个词?

A.家人(1.2%)

B.同学、朋友(98.4%)

C.老师及年长者(0.4%)

16.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纠结”这个词的?

A.两三年前(17.1%)

B.一两年前(22.2%)

C.一年前(28.8%)

D.最近(31.9%)

17.你觉得“纠结”这个词是什么词性?(可多选)

A.名词(10次)

B.动词(41次)

C.形容词(159次)

D.很模糊(66次)

统计说明:笔者于2009年12月份在武汉高校大学生中做了如上的调查,问卷调查时间为12月10日至12月16日,采用人工随机投放问卷的方式,并当场回收问卷。学校涉及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调查对象为一至四年级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尹燕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本文编校:覃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