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澳门 第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澳门,总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是由珠江三角洲尖端半岛和两个浮在珠江海面上的岛屿组成的古老城市。澳门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吸引了西方国家的目光。自此,澳门开始了一段不平常的岁月,并留下了许多见证中西文化贸易往来的遗痕:从中西合璧的建筑,到中西联姻的澳门新一代……2005年,澳门历史古城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清晨,也许是澳门最安静的时刻。大多数人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中。这时,在市政厅附近的一个点心铺,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葡式蛋挞”的诞生
这家店的女主人名叫玛嘉烈,这个店铺就以她的名字命名。玛嘉烈1988年嫁给英国人安德鲁。夫妻二人开了一家面包房。第二年,在一位葡萄牙朋友的提议下,他们开始尝试着制作一种全新的小点心:借用广式炖奶的方法,结合英式糕点的制作工艺。经过两个人的潜心研究,一种自创的“澳门葡式蛋挞”诞生了。多层酥脆的花盆状饼托上是充满奶油和鸡蛋的馅料,上面点上深棕色的焦糖,浓香扑鼻,微甜不腻。蛋挞的美味连同美名一起广为传播,从此,她的店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顾客。有人说,蛋挞也只有在澳门――这个东西方文化完美融合的地方,才可能被制作出来。
从圣保禄教堂到大三巴牌坊
历史的烟云已经散去,也许正是这个葡萄牙人想上岸晾晒被海水浸湿货物的借口,使澳门逐渐繁荣了起来,成为了东西方贸易最重要的中转站。欧洲的药品、印度的胡椒、日本的白银都被带到了这里,随后又被运往中国大陆。同样,来自中国大陆的绢、陶器、茶也通过澳门向国外输出。澳门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的关口。
贸易的繁荣给文化交流带来了便利。在东亚,澳门曾经是传播基督教的门户。葡萄牙人为了传教布道,在这里建造了许多教堂。澳门教堂的建筑风格花样繁多,既有11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有18世纪欧洲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还有16世纪流行于葡萄牙乃至欧洲的曼努埃尔式建筑风格等等,无一不让人感慨教堂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圣保禄教堂,1602年奠基,1637年落成。当时,该教堂在华南一带非常著名,许多外国传教士都来这里研修教义,学习中国文化,同时把西方文化带到东方来。在历史上,这里还曾是东方最早的西洋式大学。圣保禄教堂曾经历过三次火灾,但屡焚屡建,直到1835年1月26日的最后一场大火,吞噬了整座建筑物,只留下一堵门壁,因形状似中国的牌坊而被当地人称为大三巴牌坊。从上往下看,一层和二层表现的是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的思想,天父和年幼的耶稣两侧分别铭刻着象征着苦难、死亡和复活的标志:三层中央是圣母玛利亚的雕像,在她周围簇拥着六位天使。教堂在欧洲巴洛克式建筑中融入了东方建筑的某些特点,雕刻图案中不仅有葡萄牙的船、还有中国的狮子、日本的,诸多国家的要素都在前壁中得到展现。这印证了教堂的建设者们,希望通过各国的图案来表现基督教与这些国家人们的精神和生活息息相关:于此同时,如今的大三巴也成为象征澳门的国际化重要形象。
在澳门这片狭小的土地上,除了有见证西方传教的大三巴牌坊以外,还能看到各种宗教互容共存的场景。中国道教的庙宇就在大三巴附近。这里供奉着深受中国人崇拜的神童哪吒。哪吒庙是澳门当地百姓祈祷出海平安的场所,另外,在这里还能看到中国人所崇拜的海的最高统治神――龙。在澳门,更有一个每年都要举办的传统节庆活动――醉龙节,用来纪念传说中惠泽当地百姓的神龙。
妈阁庙里祈福议事厅广场散步
妈阁庙是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也是澳门最古老的寺庙。传说,葡萄牙人几经周折到达澳门时,最先映入眼帘的建筑就是妈祖庙。于是,他们便把庙中供奉的妈祖作为对这片土地的称呼,这就是如今“MACAU”这个名字的由来。在当时,往返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与澳门,从事海上贸易的葡萄牙商人也会来此祭拜妈祖,保佑整个海上航行的顺利。
自古。澳门人就崇拜“海神”,妈祖就是他们信奉的海神。传说宋朝时,福建莆田有一个孝女林默娘,能预言吉凶,在一次海难中捐躯,羽化升仙。后常显灵海上,在惊涛骇浪中帮助商人和渔民消灾解难,使人们化险为夷。渔民因感其恩德。尊为海神、天后,并立庙奉祀。在妈阁庙里,有一种从天井垂下的线香,这种香的燃烧寿命可长达一个月。相传人们为了使心中的祈祷能一直延续到出海的家人平安归来,因此香才被设计成了这种漩涡形状。每年到了妈祖诞生的日子,人们会以各种方式向妈祖送上心中的祝福。参拜完妈祖,吃神宫饭是很多澳门人的习俗,据说,它能给人带来和平吉祥。
澳门的议事厅前地的广场,是许多外来客最喜欢的地方。广场地面由葡式碎石子铺成,有黑白两色组成大波浪形的图案,充满了异域的浪慢情调。周围的欧式建筑被漆上了黄色,古朴雅致,别具风格。城市中的建筑,好比城市的灵魂,它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与外貌。许多欧式建筑在中式古老的建筑中竟那么协调,是它们相对久了,还是它们也经过了磨合,才看上去那么相融呢?
既上教堂也进庙宇的澳门人
在葡萄牙人聚居的闹市区中,有一处中国富商的家宅。三间大屋相互连接、纵深走向。根据访客不同的身份,进入的房间也各不相同。考虑到风水,天井露天敞开。在这个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的家宅中,也融入了西方建筑艺术的元素。这正是中西文化在澳门历史城区中独具特色的组合。
谭乐琳,一个被称作“土生葡人”的小女孩,正在观看一场木偶表演。穿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木偶,却说着葡萄牙语,表演者是来自澳门葡文学校的小学生们,他们用中文、葡萄牙语等五国语言上演了这出童话木偶剧。
谭乐琳的父亲谭俊荣是中国人,母亲玛利亚是葡萄牙人。在这个家庭中,日常交流主要使用葡萄牙语。除此之外,他们还会说普通话、广东话、英语。
在澳门这片土地上,像谭乐琳这样由中国人和葡萄牙人生下的孩子,被称作“土生葡人”。“心是中国心,魂是葡国魂,长着西方的鼻子,生着东方的胡须,既上教堂,也进庙宇”――这正道出了土生葡人这个族群的多元文化血脉和奇特存在方式,可以说,他们正是澳门开埠4Da多年历史的产物,正是澳门活的历史。
既通中国水墨又画西洋画的老人
走进澳门的老街中,历史的悠远气息仿佛凝结在小巷深处。偶然,你遇到了一个记录历史的老人。他背着破旧的画夹、提着装满画笔的小木箱、嘴里叼着经典的老式烟斗,穿梭在老城区的各个小巷,他叫Charles Chauderlot(夏尔・乔德龙),是旅居澳门的西班牙裔法国画家。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传统绘画时,立即被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吸引,随后便开始学习中国水墨画。他把中国的毛笔分为15杆使用,把西洋画的技法与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绘画风格。他的画里,没有刻意勾勒的轮廓线,看画人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填补画面中的留白。这位来自西方的画家,通过当代绘画,记录着澳门的风情。
澳门,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共存、对话;中西文明的碰撞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陈旧的中式老屋夹着欧式风格的教堂,古老的东方渔曲和着天主颂歌,路边几间咸鱼店铺透出昏黄的灯光,阵阵带腥的鱼香味,与不远处玛嘉烈饼店飘来的蛋挞奶油味混杂在一起。这里是东方人和西方人在东亚和谐生活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中国、东南亚、印度、非洲、拉丁美洲、欧洲,不同肤色的人们超越了民族和宗教的差异,在这片狭小的空间中和平共处。被大洋分割开的东西方世界,在澳门这片土地上重新融合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