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好说歹说“新浪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好说歹说“新浪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浪潮电影的兴衰,对于研判中国第五代乃至第六代、第七代电影的走向,是具有参照意义的。

法国电影新浪潮是常见的话题。

在张扬个人首创精神的法兰西,追求艺术个性、挑战成规、标新立异的先锋精神,早已化入电影的血脉。1920年代,有先锋派、印象主义、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1930年代,有诗意现实主义;1950―1960年代,有作者电影和新浪潮。

新浪潮主将特吕弗曾经轻描淡写地说:“‘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是报界创造出来的统称,是把两年来崛起于电影业内的五十余名新手统归一类的说法……”但是,五十年前, 来势汹汹的新浪潮毕竟是震撼世界电影的一次冲击波。1959年,呼拉一下子有80名法国电影导演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影片《精疲力尽》《四百下》和《广岛之恋》,在戛纳电影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于是,媒体借用《快报》周刊两年前的封面标题“新浪潮来了”,惊呼新崛起的一群青年导演。

早在1954年,22岁的《电影手册》编辑特吕弗,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了《法国电影一些倾向》一文,提出“作者论”,提倡“导演电影”,呼唤新型影片。后来,《电影手册》的青年编辑成为新浪潮的中坚。

新浪潮电影是一身锐气的青年向老态龙钟墨守成规的法国“老子电影”的宣战,向躲入趣闻轶事或古装戏、侦探和爱情类型中偷生的“优质电影”的宣战。他们的座右铭:真诚,是艺术至高无上的原则。戈达尔说:“新浪潮的真诚之处就在于表现它熟悉的事物,而不是蹩脚地表现它不了解的事物。”

新浪潮的先锋是“手册派”和“左岸派”。先是“手册派”代表人物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受到法国电影史学家萨杜尔的赞扬:“近三十年来,还没有人如此老练地一举摧毁陈旧的电影理论体系。戈达尔把电影界的陈规旧习付之一炬。”同年,“左岸派”的杜拉斯和雷内《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又带来震撼。德吕克说:“今后,可不再是循规蹈矩的孩子摆弄影像了”,“青年导演正把埋头苦干的老家伙从摄影机旁赶走……”嗅出了生财之道的制片人也对新浪潮大加夸赞:“每个制片人都为新浪潮年轻人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他们使电影从管理与财政上的困境中脱身,直接拍摄自然外景。他们打破了‘老前辈’拍片时的清规戒律。”

但是,不久,批评新浪潮的声音就开始出现。曾经连篇累牍地报道新浪潮电影的《法兰西文学报》,到1960年春天,发表了惊动一时的电影专文《可能成为艺术的产业》,文中写道:“目前,这代人的唯一杰作就是……巧妙组织的宣传仗,向迷信神童的公众灌输空想……一切表明,他们暗中希望就是撬开商业电影大门,挤走被他们大肆诋毁的人。他们拍的是低成本影片,但是,他们梦想有朝一日搞出宏篇巨制;他们蔑视明星,直到有一天能付得起明星的酬金。”人们还批评新浪潮没有如实表现社会的动荡,批评新浪潮影片中充斥的天主教教义和极端鄙视女人的情绪,讥讽新浪潮影片的技术美学的贫乏。影评家贝南戎挖苦说:“神化探索的做法是为了乱捧刚有苗头但尚未成型的东西……”

三年后,新浪潮落潮。投资是个晴雨表:1963年,法国电影生产从1960年的124部跌到了1954年以来最低数――63部。夏布罗尔和特吕弗改弦易辙,寻找经典电影模式和个性的新平衡,一些人则与《电影手册》激烈抨击过的导演别无二致,回归“优质电影”传统:剧作、明星和技艺。

但是,新浪潮至少有一个积极的贡献:摄制班子不臃肿、实景拍摄、不拘泥专业规则。那时,在电影开始起步或正在复兴的国家中,青年导演最希望掌握的就是这类经验。正是由于这几点确实摆脱了陈规旧习的思想,新浪潮才成了传奇。

对于法国电影新浪潮,我们听到了两种极端对立的声音。批评者说:新浪潮影片“以知识上的时髦极力吹捧伟大‘思想家’的假哲学的粗制滥造的作品,浮夸、华丽的风格掩盖绝对空洞无物或极端的迷乱。戈达尔挑战成癖,奇谈怪论式的声明杂乱无章。他们的漫骂抨击就像曳光弹那样耀眼刺目。这种实验鼓励了一种愚蠢的心满意足和孤芳自赏……”赞扬者说:“我们想念戈达尔,怀念他的气愤和他的宽容,他的赌气,他的倔犟,他的偏见,他的令人恼怒的爆炸性的简单化。我们想念他的影片,犹如从尚无人知的天际陨落的流星,它们燃烧着,放射出奇异的光芒,常常照亮我们看不出的东西。我们想念拍摄了《周末》的预言家。他是激烈的道德家,革命的诗人,没有他,今天的电影家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五十年后,消费主义大潮风起云涌,商业化电影招摇过市,经济利益或市场规则成了几乎唯一的宰制力量,在这种电影时代里,新浪潮的艺术个性精神还会不会让人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