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兰州市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兰州市新农村建设和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针对兰州市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及新农村建设实际,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实质,为兰州市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模式

[关键词]兰州市;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1/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43-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战略举措和目标。本文在对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意在为兰州市新农村建设寻找一种好的发展模式,促进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兰州市新农村示范点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都是以“试点引路,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目前正处于组织实施阶段。所调查的5区11个示范村均在兰州市区内,新农村建设思路既有相同之处,也各具特色。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试点的实地调查和对居民的具体访谈,了解到当前的示范点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进度及规划过程,从而找出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现状(图1)

1.新农村规划不合理,农民增收难

在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时,有些地区有意选取那些距离城市较近的郊区,或选择那些交通便利、发展现状较好的村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力图打造一些新农村建设的“样版”,带动当地其他贫困地区的发展。然而,具有优越条件的示范村并未在新农村建设中显示由优越性。调查发现,重新选址集中规划建房的示范村户占地面积最大的是400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从占地面积上讲符合有关规定,比较合理。但对于真正从事农业的农户,在400平方米面积上建设的房屋用于居住能够满足,但畜禽饲养圈、柴草堆放场、农具摆放处、农用车停放点等问题没法解决。此外,传统的庭院经济无法实施,邻里关系难以和谐。可见,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户片面追求集中搬迁,不仅不利于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而且不符合农村居民生活的实际需求。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不是单一对居民住宅进行改造,建立新农村和集体搬迁等表象。在对示范点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因为大多数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住宅进行了改造和改建,新建了篮球架、健身器材等,70%以上的农民基本上知道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的内涵。但是只有少数村民知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管理民主的重要性,他们误认为“哪儿建新房,哪儿硬化道路,哪儿就是新农村”,这引发了部分民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抵制及不满,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施带来了障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上首先要结合农业产业规划,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优先发展农村经济。

2.土地利用不合理,建设资金问题难以解决

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然而调查发现,新农村建设占用的土地除两个村使用的是原集体的打谷场外,其余各示范村占用的土地全为耕地,政府主抓的新农村建设却忽视了耕地保护工作的严肃性、紧迫性,有损于法律的威严,更主要的是耕地减少,给粮食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有个别示范村是结合征地搬迁集中建设而成(如岗子村、道头营村、水车湾村等)。这些村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为:国家征地,需占用部分农用地和居民点,借助新农村建设,被征占土地的农户由村集体统一划定宅基地和荒滩地(面积与原宅基地和农用地面积相等)作为土地补偿,原房屋折价补偿,在新划定的宅基地上按照统一设计的建筑模式自行建房。从表面上看,住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能用上自来水,享用相应的各种基础设施,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村民的生存环境,但却掩饰了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征地、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护的弊端。个别示范村由愿意购房的村民集资,村委会统一请人按规划建房,待房屋建成后由村委会按照房屋的建造成本销售给村民居住。

资金问题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初期的主要问题之一。审批的建设资金能否完全到位,直接影响到相关建设的具体组织、规划的顺利进行。政府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方面,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的有限资金首先用于路面硬化、水质净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并鼓励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住宅和公益事业,使得能够被看到的村容村貌的改变成为示范村建设的首选目标,从而忽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一)村镇规划有了新突破

为预防新农村建设的盲目性,新农村建设之前都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考察,村镇规划打破了地域界限,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道路的硬化、拓宽,饮水工程的实施,居民休闲广场的修建,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同时加速了外来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村内农用地统一规划组织特色化产业种植,形成了规模种植,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

新农村示范点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部分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村庄面貌有了一定的改变,形成了“讲文明、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村民团结协作精神加强,村镇班子号召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献良策、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筹集资金方面,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村庄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村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中进一步增强。

三、兰州市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一)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遵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建立一个既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又能满足长远发展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和谐新农村。

(二)兰州市新农村建设模式

1.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型新农村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只有立足乡情,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种植、养殖、劳务输出,才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农民富裕起来。种植业是农民谋生的主要手段,必须学习先进经验,把种植业规模化经营,形成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如甘肃省靖远县现已形成了“水稻生产加工基地”、“黄瓜生产加工基地”、“蔬菜生产加工基地”、“温棚瓜果蔬菜基地”四大基地建设。兰州市新农村建设也应该建立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一些知名品牌,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供、销一体化。在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方面,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劳务输出应该按照先培训、后输出,重点在“质”上求突破的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劳务输出,使农民的全年劳务收入大幅度提高。其次,要实现村民富裕的目标,必须加强乡村文化教育,建设文化传播机构。在加强文化教育方面,以村委会为单位建立农业知识培训班,如特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畜牧养殖等技术培训。新农村文化传播机构主要体现在建设乡村文化俱乐部、乡村图书馆等方面。增强社区文化交流,可以提高村民的文化信息获取水平,让村民知道国家的主要方针政策等。只有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及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