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由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肖申克的救赎》突破了以往牢狱题材电影的限制,赢得了广大影迷的追捧,成为公映时卖座鼎盛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表现的救赎之路不仅仅局限于囚犯们对身体自由的追求,而是升华到了他们对灵魂和希望救赎的渴望,该片主人公安迪•杜福雷为追求自由而执著奋斗19年的精神赋予了本片鲜明的现实意义,从而内化成美国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我身份追求的坚定信念。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救赎;身体;灵魂;希望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由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改编而成的。此片公映于1994年,尽管在那一年的奥斯卡的激烈角逐中,输给了《阿甘正传》,但是《肖申克的救赎》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等七项大奖的提名,确实造成了不小的轰动。目前,它被影评者选作“美国十大最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和许多其他美国电影一样,表达了美国人对自由的向往和自我身份的追求。自由与平等的观念是通过新教伦理从欧洲传到了美国,经过清教徒西向的布道而得到广泛传播,并不断内化为美国人观念中的执著信念和理想追求。自由根植于美国大众的意识之中,“是人们所理解和向往的具体权利,以及为这些权利的合理性提供支持的各种观念和想法”[1]。对自由不顾一切的追求也成了《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自由在影片中内化为一种美国人在现今体制下对身体、灵魂和希望的救赎。影片以“救赎”为内核,抓住了现今社会人类的迫切需求――身体、灵魂和希望的自由的释放,因而吸引了无数观众之心。

一、身体之救赎

美国的历史可以被看作是自由发展的历史。从华盛顿到杰斐逊,从爱默生到林肯,从罗斯福到马丁•路德•金,尽管“美国精神”在不断地嬗变、充实和丰富,但是美国人民追求自由的梦想始终如一。在好莱坞大片中表达美国人民对自由追求的数不胜数,《肖申克的救赎》正是这样的一部经典影片。故事发生在1947年,一个深夜,银行家安迪得知妻子背叛自己与情人幽会,愤怒之下几欲将两人开枪打死,但是他最终控制了自己。然而,第二天他被当作杀害妻子与情夫的凶手送上了法庭。这将正处于春风得意和踌躇满志的安迪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推进了人间地狱。他被判了无期徒刑送进了固若金汤的鲨堡监狱(Shawshank)。妻子的不忠、律师的奸诈、法官的误判、狱警的残暴、典狱长的贪心与卑鄙,让安迪深深地体验了人间的悲凉。

“电影本性不是对现实的反映和复制,而是艺术家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电影语言虽不同于普通语言,但是同样是应用符号系统的。”[2]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正是巧妙地应用了一些视觉符号,将电影的主题“救赎”逐渐引入观众的眼球里,如小榔头、《圣经》、海报、隧道、蔚蓝的大海等。在肖申克监狱里,腐败的司法体制让人窒息。改造者的品质和德行要比被改造者更低劣。狱警们的暴力手段、典狱长裸的腐败和囚犯“三姐妹”的变态给人们展示了监狱里血腥、暴力和黑暗的生活图景。对那些囚徒来说,和典狱长和狱警们相比他们都是无罪的,他们在监狱里度日如年,基本人权难以得到保障。对于安迪来说,他只能用无畏的勇气、惊人的毅力、超人的智慧和博深的知识来对抗体制,对抗司法的腐败和罪恶来拯救自己。越狱也成为他获得自由的惟一出路。为了能够成功地越狱,他进行了精密的计划。他首先主动结识了瑞德,通过瑞德搞到了小榔头和藏小榔头的《圣经》,获得了通向自由之路的必备工具;他无私地帮助狱友,使狱友为其获得自由而打掩护奠定了基础;利用他在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典狱长洗黑钱,为其他狱警处理其他事项所需文件,甚至成为典狱长的私人财务助理,从而获得了他在监狱中能够享受的特殊待遇,为成功逃过狱警们的监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利用他独特的智慧,让老奸巨猾的典狱长诺顿在搜查牢房时漏过了巨幅电影海报,这个印着漂亮女明星的海报遮掩了他为逃离而凿的小隧道。所有这些努力,使得安迪的越狱计划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在人身控制极为严格的法西斯式的肖申克监狱里,安迪通过智慧和毅力,用一个小榔头经过了19年的艰辛敲出了一条小隧道,最后他穿越了这个仅容一身的小隧道,爬过了令人作呕的下水道,在风雨中迎接了自己奋力追求的“新生”。

《肖申克的救赎》之经典的地方还在于安迪不仅仅满足于他自己得到人身自由,他还为好友瑞德精心策划了获取人身自由的道路。瑞德在监狱中有过三次假释的机会,最后一次他真正地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了年少不更事时所犯下的错误,并怀着对自由的向往,他被获准假释出狱了。然而,40年习惯了监狱生活的他,在出狱后反而感到不适,甚至想重新回到肖申克监狱里。在故事的结尾处,保释出狱后的瑞德按照安迪的嘱托,来到一个农场的边墙下,找到了安迪给他的信。这封信改变了他的想法,使他克服了假释后的心理危机。正是安迪指点着瑞德,奔向蔚蓝的大海。在去寻找安迪的路上,瑞德满怀希望,在异乡的国度终于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开启了新的人生之路。

二、灵魂之救赎

安迪尽管身陷囹圄,失去了身体的自由,然而对灵魂自由的追求从没有远离他。影片中有两个对自由的限制因素:一个是监狱;另一个便是体制化。监狱是从肉体和身体方面来限制自由,而体制化则是从灵魂和精神上对自由的限制。[3]监狱里大部分囚犯在长期暗无天日的精神摧残下,灵魂被监狱的制度所囚禁,他们慢慢地变成了行尸走肉。囚犯布鲁克在肖申克监狱里被关了几十年,当他最终获得假释后,却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去应付监狱外的生活,不到一年就死于贫苦老人之家。而安迪对灵魂自由的追求却从没有停息,他不仅追求自己的灵魂自由,而且利用一切可能性来释放狱友们被束缚的灵魂。他为了能让狱友们在阅读中找到精神自由,坚持六年每周给州议会写一封信要求扩建图书馆,增加图书。在没有任何希望的情况下,又坚持六年每周写两封信,最后,州政府终于寄来了一张两百元的支票。此后,安迪并没有满足,他不停地联系图书俱乐部、争取慈善机构的捐赠、收购旧的图书杂志等,将肖申克监狱里的一间破旧和脏乱的储藏室改造成了新英格兰最棒的监狱图书馆。他非常耐心地教目不识丁的汤米学习直到他最后拿到高中文凭。他冒着生命的危险,说服监狱官可以用自己银行方面的知识为他合法地免去一大笔税金,目的是为给在酷暑下翻修屋顶的狱友们争取到每人可以喝三杯啤酒的机会,当狱友们喝着监狱里最苛刻的狱卒提供的啤酒时,安迪让他们领略了片刻灵魂的自由,而他本人也从狱友们的快乐中领略到精神自由的乐趣。安迪在播音室里播放《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唱片,通过那曲著名的咏叹调《夜色温柔》给狱中的狱友以精神上的解脱,尽管他私自播放乐曲的代价是禁闭两个星期。他认为:“有音乐就有自由”“书籍和音乐使得人们有了精神层面的超越,这唤醒了肖申克被禁闭人们的精神上的自我。”

三、希望之救赎

“无论社会是多么的腐败,人们仍然要对它虔诚而顺从,因为社会的腐败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的腐败,只有心甘情愿地不断赎罪,腐败的人和腐败的社会才有得到拯救的一点点希望。”[4]固若金汤的肖申克监狱里,高耸的围墙、苛刻的管理制度和狱警的残暴,囚犯们的希望一点点地被吞噬掉,这也使得安迪的救赎之路显得无比艰难,然而“希望的种子”却始终深扎于他的心灵深处。一次查房时,典狱长拿过安迪的《圣经》,没有翻开便又递还给了他,并告诉他“救赎之道,就在其中”。可是典狱长根本没有想到,他的这句道貌岸然的语言点化了安迪,给了他无穷的希望,那“救赎之道”的确就在其中。他正是用藏在《圣经》中的小榔头敲开了希望的大门。他对自由始终怀着希望和憧憬,为自我救赎和实现人身的真正自由而不懈努力。安迪说道“在这个世界上,不是用石头围成,有些东西,在内心不能到达、不能触摸,属于你”,这就是希望。这使得他能够保持一种冷静的心态,顽强的斗志,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变得狂躁不安,而是用理性的头脑自如地在得失之间求取平衡。也正是他那种把绝望化作希望的顽强毅力使他实现了别人认为不可思议的梦想:爬过19年艰辛敲凿的狭窄的隧道,游过足足有五个足球场那么长的充满粪便的下水道,在电闪雷鸣的滂沱大雨中拥抱了自由的天空。

在肖申克监狱里的漫长囚禁生活中,真正囚禁人的并不是监狱的高墙,苛刻的监狱体制使囚犯们失去了内心的自我,失去了正常人对生命本质的渴求和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典狱长第一次给刚入狱的安迪他们训话时,就说“我只相信两样东西:纪律和《圣经》”,言下之意,他就是监狱里的法律和上帝,他利用安迪的智慧贪婪地收敛钱财,为了阻止安迪合法地出狱,不惜开枪打死知情而即将出狱的汤米。他冷酷地想扼杀掉肖申克监狱里囚犯们的所有希望。安迪在艰难寻找自我灵魂救赎之路时,还把那丝微弱而坚毅的希望之光也传给了那些忍辱负重的狱友。瑞德获假释出狱后,对狱外生活不适应,甚至想过不如重新回到肖申克监狱里,安迪给他的信中说:“希望是件好事,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好的事情从不会逝去。”瑞德改变了,踏上了寻找安迪的路途,感受到希望给他带来的愉悦。“我希望我能够成功越过边界,我希望看见我的朋友,和他握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我梦中那样的蓝……”安迪在给典狱长洗黑钱时,利用智慧给他留下了足够的罪证。在他逃离美国之前,他领走了典狱长那些没有任何“污点”的钱,而且把典狱长贪污与谋杀的证据寄给了报社,使得把“主的审判就要降临”奉为宗旨的典狱长最终真正受到了末日的审判,而不得不畏罪自杀。安迪这样做的目的也是给那些仍待在监狱里的狱友们以无穷的希望――正义终将得到伸张。安迪始终坚信“希望”是实现人类救赎的惟一途径,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四、结 语

早在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中就申明了“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人们以自由权等不可剥夺的权利,“利普特认为平等和个人成就观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且互为条件,逐渐形成了美国的民族性格”[5]。因此对自由的执著追求不可避免地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美国的历史、文学和媒体中。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呈现了一个特殊的监狱环境,对自由、灵魂和希望的救赎贯穿其中,安迪从麻木到希望,再到自由的救赎过程也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的过程。对于人类而言,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也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寄托了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为寻求一个自由精神家园而奋斗不止的梦想,同时也为信仰缺失、精神生活匮乏和人文生态失衡语境下的观众提供了一次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 李剑鸣.对美国自由的一种历史阐释――评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J].世界历史,2004(01).

[2] 章柏青.艺术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558.

[3] 郭琰晖,邱嘉.《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性与自由[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03).

[4] 夏寒.欲望隐晦的罪――霍桑的“原罪”论与《圣经》[J].美国文学研究,2008(09).

[5] 王立新.自由与平等[J].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03).

[作者简介] 吕红兰(1968― ),女,河南新乡人,硕士,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