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诗画两玲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画两玲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小诗。李白以闲适如僧的笔触,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空灵悠远的“看山图”(也是一幅“看云图”“望鸟图”)。诗境超拔脱俗,心驰红尘物外。宛如一扇玲珑剔透的屏风,令人赏玩不已。

此诗一反诗人黄河入海,白波九折的气势,既无浓采重墨的点染,也无大笔抒情的豪迈,却闲闲道出了一种空灵深远的意境来。境中山形云影、鸟群人物,明澈如镜;镜中有鸟翅拍飞的余响,有浮云远去的孤独,有人情物语的禅悟。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以静显动。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以动衬静。

试想那鸟群自山头飞起,“呼啦”间无影无踪;诗人眼中鸟影消失了,周围静寂了;眼前只剩空山一座,孤云一朵;只剩“青云羡鸟飞”的诗人,只剩宁谧无人的一片逍遥地,只剩鸟去山空的落寞……

“闲”之一字,缀于句末,虽似轻描淡写,实则意味隽永,余韵悠悠,具有形而上的暗示性:是啊,闲的是什么呢?是诗人?云朵?还是整个世界?或者,什么也不是。

这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或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独处的妙处”了。

的确,人生天地间,本也如空中鸟迹,不了了之(李白浪游一生)。鸟飞了,孤云走了;碧山之上,长天无语;山头之下,峰峦如聚。李白兀自端坐,思接汗漫。诗人物化了,如庄周梦,似蝶翩跹……

这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美妙时刻,这是人与自然真正的对话。

如果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的陶渊明具有一种文人的风雅,那么,敬亭山“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李白也有一种道家的风流了。

“相”“两”二字传神写照,天人合一;“不厌”一词,情深意永,物我两忘。

宋代辛弃疾“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词人天真的联想,李白“相看两不厌”是冥思独坐时的禅思物语,是“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闲适;是“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的衷心喜悦。然,辛词“人”尚在,李诗“人”已非(人如山态,山似人空)。

如果说“众鸟高飞尽”时李白还在痴痴看山――望鸟――想云(“云想衣裳花想容”亦是李白佳句);那么到了“只有敬亭山”一句,就只剩今人古人共看诗仙李白了……

这就是所谓“我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的诗境吗?

“众”“孤”“相”“只”四字,一气环扣,两两相对。“只有”一词,一往情深,引人遥思远怅;山石之上,李白长袖垂地,心无所栖;只觉日长漫漫;于是“闲爱孤云静爱僧”“身与浮云无是非”;入定坐化,似有所思,似无所思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是王维闲适的佳作;“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王籍映衬的名句。其实,没有鸟啼花落的山才是座空山呢!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里说:李白《独坐敬亭山》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首写山名作最具中国文化精神。的确,李白的思想是亦儒亦道的。在进取与玩世之间,浪漫与现实之间,这首小诗不过是他人生旅途小憩时灵光片羽的闪现。

与陶渊明冲淡自然不同。细细品读,我们发现,李白此诗格高志远――那消失云端的鸟翅,仿佛犹有诗人展翅九霄的梦想。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是可爱的。和唐诗其他玲珑如画的小诗一样,这首千百年来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小诗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在亟需人文精神滋养的当代教育中,我们有必要重新咀嚼并认真继承传统文化中这一部分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