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专业新闻:赢在新闻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专业新闻:赢在新闻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泛内容提供商VS专业内容提供商

今天,我们步入了一个新的传播时代,新媒体如日中天,而传统媒体似乎正露出疲态。在传媒的版图上,是否可以说,一切都将由新媒体一统天下了呢?事情未必如此简单,这一格局仍在变化之中,新媒体在寻找自己的方向,而传统媒体也要重新审视自己,挖掘尚未挖掘的内容生产能力。笔者认为,专业新闻正是传统媒体开掘内容生产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

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多,根据这些渠道提供新闻内容的方式,可以将新闻供应者分为两大类,一是专业内容提供商,二是泛内容提供商。所谓专业内容提供商,指的是那些以提供新闻为立身之本的媒体,传统媒体大多属于此类。

而网络媒体则大都属于泛内容提供商。所谓泛内容提供商,本文取其两层意思。一者,他们不仅仅提供新闻内容,还提供其他多种信息,比如新浪、网易、腾讯这样的门户网站,内容无所不包,新闻只是组成部分之一;二者,单就他们提供的新闻内容来看,十分宽泛,不限于某一类别。网络作为泛内容提供商,既有政策原因,也是由互联网的特点决定的,且不说国内多数门户网站还没有正式的新闻采编权,即使获得了新闻采编权,也不可能每一条新闻都由其自身的采编人员专程采访而来,那样需要的采编团队恐怕过于庞大,不堪重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网络媒体或新媒体都是泛内容提供商,一些网络杂志就专事内容生产,是名副其实的专业内容提供商。而传统媒体所办的网站,则情形不一,多属专业内容提供商,也有少数的泛内容提供商,比如杭州都市快报旗下的“19楼空间”(www.省略),它是一个“致力于提供生活资讯、消费购物、人际交流一体化服务的大型互动平台”,早已超出了报纸网站的简单模式,它之所以能够成功,大概也正得益于这样的定位。

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传媒格局中,专业内容提供商与泛内容提供商将并存不悖,都将获得一定的受众。泛内容提供商为受众提供的是吸纳信息的视野和架构,而专业内容提供商则为细分的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专业的内容。那么,什么才是受众所需的高质量的、专业的内容呢?笔者认为,至少包括新闻评论、深度报道、专业新闻报道,而这三者正是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专业内容提供者的用武之地。

何谓专业新闻

按照通常的新闻学定义,专业新闻指的是针对具体行业、专门领域的特殊情况、特殊现象、特殊要求,进行专业化的采访报道的新闻传播活动。专业新闻,是相对于普通新闻而言的,在美国报社里,就有“generalist”(普通记者)与“specialist”(专业记者)之分。所谓普通记者,处理的是没有专业性的新闻,比如一般的车祸、火灾、社会百态等新闻,又比如来自各类社会机构的新闻会,采访这类新闻的记者要面向广泛的社会领域,在采写报道的过程中不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专业新闻记者就不同了,通常面对固定的知识领域,要求记者不仅要具备相当的新闻采写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

哪些新闻是专业新闻?张柏兴在《专业新闻报道》一书中,对专业新闻作了极为细致的划分,包括经济新闻、法治新闻、政治新闻、科技新闻、教育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等七类。

看了上述的分类,可能有人会问:这不是各家报社的“线”吗?的确,这与报社传统上对“线”的划分有相近之处,但应该注意:传统的跑“线”记者与专业新闻记者之间有质的区别。比如一个报社里会有专门跑教育局和诸多学校的记者,这些记者就是采写教育新闻的专业新闻记者吗?有专门跑文化局和各个文化场馆的记者,这些记者就是采写文化新闻的专业新闻记者吗?恐怕还不能在两者之间简单地画上等号。过去跑“线”记者的重点是政府部门及下属的专业机构,虽然从这些机构也可以得到不少新闻,但往往把这类机构作为仅有的新闻源,甚至成为这些机构的传声筒,实质上承担了这些机构的宣传职能;而专业新闻则不同了,专业新闻是以新闻价值为指标,需要辟有广泛的新闻源。

文艺新闻如何经营新闻源

不同的专业新闻有不同的采写特点,由于笔者长期从事文艺新闻的采编工作,下面以文艺新闻为例,谈谈文艺记者如何经营新闻源。

1.重要的行业会议是建立新闻渠道的捷径。各类专业会议是联系业内人士、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会议之于新闻报道的好处是,这是专业人士和专业信息最汇聚、最集中的时刻,每位发言者都会竭力展示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语不惊人不罢休,而新闻记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最多的信息。当然,不是每个人的发言都很精辟,但会议恰好提供了一个遴选采访对象的契机,让记者了解哪些人最善谈,是未来合适的采访对象,哪些人没有真材实料,不用在这些人身上耽搁太多时间。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一个行业的记者来说,这样的会议就意义更为重大了。

2008年11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深圳加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并授予深圳“设计之都”称号,深圳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第16个成员,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加入该网络的城市。这一事件对于深圳媒体的文化报道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意味着设计报道从此将在各家媒体的文化报道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当时,笔者正担任晶报人文部负责人,设计行业在人文部的报道范畴之内,此前虽然也关注过设计报道,笔者对这个行业也有所了解,但是了解仍然很少,不够系统。当年12月初,为迎接深圳获批“设计之都”,深圳市连续多日举行了包括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包装设计师协会、工业设计师协会、服装设计师协会等全市六家设计师协会的座谈会,聆听各个类别的设计师对“设计之都”的进言,每天一场。接到采访任务后,本来可以分派给部门几位记者,大家分头采访,就都很轻松,但是,为了增进对深圳设计行业的全面了解,笔者主动接下了系列座谈会的报道任务,座谈会的召开时间是每天下午,开完会后笔者立即返回报社写稿,一周时间里天天忙到晚上九点、十点,非常辛苦,但是收益显而易见。其一,我对深圳设计行业的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其二,与这个行业里的多位重要设计师建立了个人联系;其三,我了解到每个设计门类里哪些设计师有想法,哪些人善于表达,可以成为未来的采访对象。这样的采访活动,得到远远多于付出。

2.结识名家,争取成为名家的知音。文艺名家是文艺新闻的富矿,名家的一举一动都是新闻。能够直接结识名家,与名家常来常往、成为知音自然是极高的境界。人民日报社的李辉是近30年来文艺记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位,1982年他自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晚报社担任文艺记者,后来又调至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任副刊编辑,长期以来他与国内的文化名人交往,与巴金、萧乾、黄永玉、黄苗子等人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不仅关于这些名人的重大新闻他能够第一时间获悉,甚至还掌握着一些新闻的权,他的著述甚丰,如《沈从文与丁玲》、《萧乾传》、《黄苗子与郁风》、《百年巴金: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肖像》、《黄永玉:走在这个世界上》等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与文学名家建立的情感和信赖。当然,像李辉这样的幸运者仍属凤毛麟角,他的成功也得益于其背后的媒体――人民日报的崇高地位,对于更多的文艺记者而言,可望而不可即。

3.找到通往名家的“关键人物”。即使不能成为名家的知音,退而求其次,就需要抓住通往名家的“关键人物”,即那些在专业领域内与名家保持亲密关系的人,他们可谓名家的“人”,找到了他们,就等于找到了名家,取得了他们的信赖,就等于获得了名家的信赖。以笔者采写《夏志清九秩寿辰》(晶报《深港书评》周刊2011年1月15日封面报道)为例。夏志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2011年是其诞辰90周年,也是其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50周年,这本书挖掘出了钱锺书、张爱玲、沈从文等作家,在当年可谓石破天惊,夏志清也一书成名。但是,夏志清先生年事已高,并且一直生活在美国,如何采访呢?这时,笔者的朋友黄维梁先生主动伸出援手。黄维梁是一位香港学者,早年在美国读书时就拜访过夏志清,虽然没跟他读研究生,却结成了忘年交。得知我要采访夏志清,黄维梁就肯定地告诉笔者,采访没问题,头天晚上他专门给夏志清打电话约了采访时间,并让笔者第二天赶到他在深圳的寓所给夏志清打越洋电话。第二天上午,黄维梁接通夏志清的电话,问候夏先生之后,就把话筒交给我,有了这样的铺垫,采访自然十分顺利,夏先生虽然已近90高龄,仍然谈兴甚浓地与笔者聊了近半个小时。

黄维梁不仅与夏志清颇有交谊,与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更是过从甚密,关于余光中先生的新闻,黄维梁总是会第一时间获悉,并告诉笔者。洛夫,是与余光中齐名的台湾诗人,他每次到深圳都会告诉深圳作家周友德,甚至一些行程都由周友德安排,他则算是洛夫在深圳的“人”。像黄维梁、周友德这样的人,不仅在写作或学术领域有一定成就,而且善于与人相处,乐于助人,久而久之,就成了文化名家的“人”。从事文化报道,如果能与一批“名家”建立起良好关系,自然就把握住了“新闻源”。

4.走进“小圈子”。文艺领域内,除了少数名流大家外,还有更多的人属于较知名、较重要之列,他们并非一举一动都是新闻,但是当有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若恰好裹挟其中,立时就成为核心的新闻源了。因为他们不是先天的新闻人物,所以他们不会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新闻便容易为人忽略。文艺领域内存在着一个个的“小圈子”,这类新闻往往会在他们所属的“小圈子”内部传播,如果不能进入这类“小圈子”,相关的新闻就可能就被忽略掉,或被其他媒体抢先。因此,媒体记者除了做好名家新闻外,还要能走进一些“小圈子”,从中挖掘出值得挖掘的新闻。

(作者为传播学博士、晶报《深港书评》周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