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方报时评版如何“人气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评,不只是媒体的一个产品,更是媒体吸引受众的焦点、扩大影响力的重点,也是提升媒体竞争力的着力点。越来越多的报纸开设了时评版,有的已做到一天一个版。为做好时评版,《厦门日报》的做法是通过接“地气”、通“民气”的本土化、草根化操作来旺“人气”,增强了报纸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幸福的烦恼”:来稿多得发不完
对时评编辑而言,在时评热背后,亦有不少烦恼。不少时评编辑反映,电子信箱每天都有很多主动投来的稿件,这些稿件时效性强,质量也不差。但是其论点、论据、论证乃至写法都大同小异,似曾相识,而本土原创时评则少得可怜。有报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挖掘、培养几位本土作者,但队伍很难扩展,老面孔多,新作者少。久而久之,报纸时评版的内容雷同,作者趋同,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厦门日报》时评众议版创办5个月来,本地作者的来稿逐期增多,每期“话题PK”栏目都收到数十个本地作者的来稿,稿件多得发不出去,真是“幸福的烦恼”。为什么《厦门日报》时评众议版拥有这么旺的“人气”?坚持时评版本土化草根化的操作是重要原因。
草根副刊的启示:降低门槛“接地气”
《厦门日报》坚持改版常态化,从2001年起,每年进行一次改版,版面有增有减,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城市副刊”作为一棵“常青树”,被一直保留下来,甚至连版式都没有大的改动。定位于“身边人、身边事”的“城市副刊”,始终坚持走本土化草根化路线,不发名家、作家来稿,只发本地和周边地区普通作者稿件。为把更多的版面让给新作者,报社规定本报采编人员一般不在这个版面上写稿,而且一个作者写得再好,全年刊发也不超过5篇。也就是说,“城市副刊”宁可多刊发几个草根新人“不太成型”的文字,也不成为“熟面孔”自娱自乐的园地。
这种本土化草根化的编辑思路为《厦门日报》赢得十分广泛的作者群、读者群。而且,本土草根作者最忠诚,能带动一片读者群。一位市民感冒上医院打点滴,当亲友电话告知其处女作发表在“城市副刊”上时,欣喜若狂的他拔下吊针,飞奔到附近的报亭买了3份《厦门日报》,分赠给亲友们,这三个亲友之后都订了《厦门日报》。
2011年10月,《厦门日报》新一轮改版,准备重新开设时评版(曾经办过“新闻评弹”等相关版面,后因本土评论作者少、同质化问题严重而关停)。编委会决定借鉴“城市副刊”的办刊思路,将新开设的“时评众议”版定位于“观点版的‘城市副刊’”,注重时效性、本土性、原创性、草根性、互动性。也就是说,“城市副刊”是厦门百姓“身边人、身边事”的真情讲述,“时评众议”是厦门百姓发表观点、看法、意见、建议的平台。“众议”之“众”,就是普罗大众,就是大家议、众人谈,众人拾柴火焰高。
本土化:从话题和作者两方面入手
时评的本土化,有两个含义:一是话题的本土化,二是作者的本土化。
本土化题材,就是本地媒体报道的新闻素材,只要这些新闻不是轰动性事件性新闻,网络一般不会以之作为新闻评论的对象,而新闻的接近性决定了本地读者关注这样的题材。自家门口(甚至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话题,自然会激起本地作者的参与热情。当然,在当前地方舆论环境下,选择本土话题有相当难度,选歌功颂德的,读者没有参与热情,选择事件性、假丑恶的,很难落实到版面上。为此,我们有意选择一些本地民生性话题作为讨论对象,让话题“通民气”。比如:“高清探头:管得住无德驾驶?”“网络购票:农民工很受伤?”“换了新校车,就该加收费用?”
本土化作者,就是话题虽是外地的,但参与话题讨论的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作者。比如:“官德培训:6学时速成君子?”“佩戴党徽能自我约束吗?” “改称谓能提高农民工地位?”这些外地题材具有很强的民生性,本地作者也很有话说。我们注意刊出每个作者的工作单位或家庭住址,吸引他们的亲朋好友关注,也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本土作者的积极参与,实现了报纸与读者的互动,让静态的纸质媒体“活”起来,也解决了报纸本土评论的“稿荒”问题。
草根化:文章短些再短些
降低门槛,吸引草根时评作者,就不能要求人人都能写出正儿八经的新闻评论,尤其忌讳长篇大论。草根化,就一定要让文章短下来,三言两语也行。我们有意识地在栏目设置上满足这个要求。比如,“话题PK”:每周选择一较有争议的社会话题,由正方、反方、中立方一起观点碰撞。“微观厦门”:精选微博上对厦门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点评。“刀子嘴”:杂文式评论,观点尖锐,辛辣风趣,一家之言,一吐为快。“雷人雷语”:网友风趣搞怪的创意点评、趣评,三言两语。“世象漫画”:以漫画加150字以内短评,评说社会新闻。“明人快语”:《厦门日报》资深记者陈炜明个人专栏。还有“草根短评”等。
除“本期头条”的篇幅可达1000字左右外,其他栏目的文章字数控制100至800之间,保证版面条数,让尽量多的草根作者有见报露脸的机会。
草根还表现在用民间语言写作,多用短句,善用口语。讲究语言风格、行文技巧,语言麻辣点、轻松点,诙谐点,让网络流行语、年轻人喜爱的说法都能有机会出现在时评文章中,能吸引更多年轻读者。“刀子嘴”和“明人快语”两个栏目,就很能体现这种文风。实践证明,读者非常喜欢这样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