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发酵技术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发酵技术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从高职发酵技术课程课堂实践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生产型实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职;发酵技术;课堂教学;生产型实训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25-02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对鼓励在高职高专中开设“生产型实训”课程已经获得共识[1-2]。“生产型实训”是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重要转变。然而,基于生物过程的生产庞大复杂、严密精细、环环相扣、耗时费钱,生物制药专业工艺类课程,尤其是发酵技术课程,其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一直困扰着大家。实训周期过长、设备相对不足、实训过程难以监控、实训效果难以评价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训的效果和效率,迫切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该文拟从高职发酵技术课程课堂实践教学的实际出发,对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 发酵技术课堂实践教学现状

1.1 课堂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1)生物过程周期长。最快的大肠杆菌发酵即使不包括前期的种子制备,从配料灭菌、接种、在线控制、采样等,一直到反应结束清场,也需要24 h以上,其间是连续过程,无法随意的分割和截断。大多数抗生素药物的发酵生产周期更是需要5~7 d。对常规的课堂教学组织来说,难度很大。

(2)生物过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较多,价格昂贵,尤其是一些过程中用到的检测仪器;成套生产设备占地大、控制点多,一次完整的生物过程所需要的运营成本也较高。对一般院校而言,很难配备足够数量的仪器设备和实训场地供1个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同步实训;同时,由于设备昂贵且生产过程有一定的危险性,实训时每台仪器设备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师或教辅人员,这对一般高职院校来说也难以办到。

(3)高职高专的班级人数通常为40人,课堂实践教学一般配备有1名主讲教师和1名实验教辅人员。这样一个师生比,使得教师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掌控和评价都非常困难。这一矛盾,在基于生物过程的生产型实训的课堂教学组织中显得尤为突出。

1.2 当前发酵技术课堂实践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与手段

为了应对以上教学矛盾,在发酵技术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中普遍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

(1)集中讲解,经验传授。对照发酵罐的结构图,对发酵设备的使用方法、生产操作中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对可能出现的操作型问题进行讨论,以此作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前的岗前培训环节之一[1]。

(2)观摩、示范教学。播放发酵罐的操作过程视频,或者教师现场示范,向学生演示发酵设备的操作技术和技巧。视频教学惠及面广,但缺乏现场感。现场教学能结合设备边示范、边讲解,师生能够互动,教学效果好,但需要分批,整体教学效率低下。生产车间实地参观能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的发酵生产概念,但隔岸观花,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这些教学手段往往结合使用,互补长短。

(3)实际动手练习。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安排学生动手项目主要有发酵罐基本操作(分步)和摇瓶工艺试验。摇瓶工艺试验规模小,不需要用到大型的成套生产设备,也很少需要过程控制,适合在课堂上组织分组实验。涉及发酵罐的课堂实操环节因受设备数量、生师比、场地与时间等因素制约,往往只能做到让大家简单“碰一碰”。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发酵技术课程都主要采用这2种方式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

(4)平行分组和过程考核。实训教学的组织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约定俗成的分组是平行的,即4~5人1组,从头到尾完成同样的一系列实训项目。每组会搭配“好学生”(主动)和“差学生”(不主动),以确保实训能顺利完成,同时期望“先进带动后进以共同进步”。实训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结果、数据和实训报告,并引入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包含教师评分和学生互评,涉及劳动纪律、团队协作、能动性、职业素质等。这种分组与评价模式逐渐改进,成为主流。还有部分院校实行了“课证融通”,即以职业资格考证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实训)各占总评成绩的50%。

2 发酵技术“生产型实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上方法和手段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程度上解决或部分解决了一些课堂实践教学问题,然而,在发酵技术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尤其是“生产型实训”的组织实施中,又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课堂实训逐渐沦为教师和少数“好”学生的事情。随着实训过程的展开,慢慢就会出现有人“掉队”、“能者多劳”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整体参与度不够,缺乏持续的学习动力。传统的平行分组、“好差”搭配的模式,已经将有人“不干活”的情况考虑进去,也就是说,从教学设计上,就允许有人掉队,仅寄希望于“先进带动后进”。而积极主动的和不积极的在一起,结果只会是“能者多劳”。此外,当前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现状,客观上纵容了偷懒的行为,使得学生缺乏必要的、持续的学习动力。

(2)“低效的课堂实训”与“高效的企业生产”的尴尬矛盾。这中间有新手与熟练工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实践教学现场组织管理的问题。学校的教育环境是自由而宽松的,这样有利于学术研究。但职业教育,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中若仍沿用这种氛围,并不利于学生迅速融入到企业紧张、高效、严格的生产活动中去。严格有效的课堂组织管理是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做到的一环。

(3)职业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过程尚难有机结合。职业素质教育要融入课堂教学,最适合的形式是融入到课堂实践教学中去,这就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通常的小组内分工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交际能力和协调能力,但对完整的职业素质构成来说,还远远不够。

(4)通过优化试验获得新工艺是最为人所认可、也最容易实践的工科“创新”。优化试验的创新点不在于试验实施,而是选题和方案设计,尤其是选题。对高职层次学生来说,缺乏专业领域的综合素质沉淀,自主选题难度太大。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工艺开发并不是高职层次学生承担的工作。高职生通常只是工艺试验的执行者,而不是设计者。创新的核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拘泥于问题的难易。鉴于此,应该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一线的生产过程着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这其中应该包含工艺试验项目,以及所需要的更大众化的创新教育的形式和手段。

(5)“生产型实训”应该是“从原料到产品”的生产(练习)过程。对发酵工程制药来说,如果想要实现“从原料到药物”的综合实训,还涉及到很多上下游工艺流程,以及各项检测环节。因此,“生产型实训”的课堂实践教学势必要延伸,除了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适应较长的生产周期外,还要尝试进行专业课程间的衔接,尤其是工艺上下游的相关课程和检测课程[2]。

3 发酵技术课程“生产型实训”教学方法

3.1 “生产型实训”教学组织的整体思路

课堂实践教学的开展,应当借鉴企业真实生产实践的组织和运行模式以及考核方式,而不仅仅是嫁接工艺流程。其主要教学设计可以简单概括为“四化、三衔接、一结合”,“四化”即实训组织生产化,实训指导SOP化,实训报告批记录化,实训考核职责化。其核心就是借鉴企业真实生产实践的组织和运行模式以及考核方式,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为基本准则,采用“定岗实训”和“岗位迁徙”的双重机制,利用标准作业程序(SOP)、批生产和控制记录(BP&CRs)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对“生产型实训”实施标准化管理,同时引入岗位职责的过程考核方式,责权到人,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三衔接”即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的衔接,发酵课程与上下游工艺课程及检测课程的衔接,课程实训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应会技能要求的衔接。其核心是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不单独割裂一门课的教学与建设工作,而是放在整个专业的职业教育范围内组织教学,还要兼顾国家职业工种的能力要求。同时,这种衔接还能有效实现“生产型实训”所要求的“从原料到产品”的完整实训过程。“一结合”即规范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它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生物工程产品,尤其是生物药品的生产对品质有极高的要求,品质的稳定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上。规范的操作技能和规范生产的意识是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创新是社会对高级人才的内在要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3]。规范要稳、创新要变,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规范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规范发展的内在诉求,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来源于创新。二者的有机结合正是课堂实践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3.2 “生产型实训”课堂教学要点

(1)按照企业的组织结构来构架实训分组,即“岗位分组”:全班学生分部门、分岗位合作完成发酵制药的“连续生产”。每个岗位的设置要求既独立(涵盖所有基本技术)又相关(可以贯通)。实行“定岗实训”和“岗位迁徙”的双重机制:让学生先“定岗实训”,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钻研一个特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备一技之长,同时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一个生产周期后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岗位迁徙”。“岗位分组”使得每名学生职责明确,参与度高,现场管理更加容易。此外,以培养“岗位意识”为载体,综合训练学生的职业素质,并通过大班上课、交流;小班研讨、实训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同时具备岗位意识和全局观念。

(2)过程评价一直是课堂实践教学考核的难点。以往的教学经验表明,考核点设计得越多,操作起来越难。教师不可能全程观察所有学生的详细实训情况,学生间的互评受自身评判能力和情感因素等影响太大。结果往往是“老师凭印象打分、学生凭关系给分”,就失去了过程评价设置的初衷了。实训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评价、激励和管理,对于岗位职责明确的“生产型实训”来说,只要能做好本职工作,不出“事故”,就应该认为是良好的;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应该认为是优秀的。过程考核可以简化,主要以岗位职责的完成度作为考核点。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容易考核,也便于实施。考核点简化,对学生多一些正面的评价,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在“生产型实训”中,通过“标准化”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职业素质。同时,通过对现行标准的思考、质疑、整改、验证、修订(整个过程需经过设计),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在一些发放的生产标准文件中,由易而难的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安全,不能引发事故,还要能被学生发现、可以被学生解决。

(4)可以采用多种辅助手段以监控实训全程。比如:除了批记录以外,还可鼓励学生用智能手机记录生产过程(照片和录像),作为实训监控的资料。此外,除了下发SOP规范学生操作之外,还可以将标准作业的范例分节点录制成短片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存到便携设备(如智能手机)上,随时查阅,在实训中及时纠正自己的操作,这样既方便,又能大大减轻教师现场示范的负荷。

(5)完整的“生产型实训”开展需要上下游工艺课程和检测课程的衔接,对发酵技术课程来说,要开展完整的发酵工程药物从产品到原料药的“生产型实训”,需要生物分离技术课程、药物检验技术课程,以及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等相关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4]。因此,“生产型实训”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某一门专业课程的工作,更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组织的协同结果。

4 结语

借鉴企业真实生产实践的组织和运行模式以及考核方式,在高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开设“生产型实训”是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重要转变。采用岗位分组的形式,以生产规范文件对实训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同时引入岗位职责的过程管理和考核方式,责权到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在实训中贯彻规范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堂实践教学中去。此外,还要做好专业课程间衔接的工作,从全局的高度做好专业课程建设工作。

5 参考文献

[1] 秦钢.高职发酵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J].职业时空,2012,8(2):107-109.

[2] 宋超先,韩敏.产教结合一体化工作室——厌氧发酵生产实训车间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7):5-6.

[3] 周桃英,邓慧.高职发酵技术课程整体设计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283.

[4] 朱中厚.生物发酵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3(14):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