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筑节能出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筑节能出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发展节能建筑宜双管齐下:避免新的高能耗建筑产生,以及尽快消化庞大的非节能“遗产”

如果不经特别提醒,很少有人会想到建筑节能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意味着什么。

2月26日,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会上表示,中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几乎占到了全世界的一半。

“再过20年,中国建筑业能耗所占比重将超过四成,从而超越工业成为中国最大的终端能耗大户。”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武涌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而在并不遥远的30年前,这个比重仅为10%。

在武涌看来,中国正处于一个在建筑节能方面不能犯错误、同样也不能浪费时间的“窗口期”。

在中国,建筑节能也正在变成一个越来越重大、越来越迫切的课题。

非节能“遗产”

现代建筑,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商用建筑,都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诸如钢筋混凝土、玻璃架构等,在20世纪30年代后才开始大行其道。

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的建筑师们已经开始关注建筑节能问题。但真正重视这一话题,则源于上世纪70年代爆发的中东石油危机。激增的石油和其他矿物燃料的价格使人们意识到,包括建筑、交通在内的能源成本,如果不加控制,将成为整个社会无法承受之重。

1977年,美国成立了能源部,其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推进建筑等重点行业的节能行为。几乎在同时,包括德国、法国等在内的众多欧洲国家,也开始对建筑的能耗进行管制。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筑节能的理念开始逐步进入中国。据《财经》记者了解,当时国家建设委员会下属的设计局曾派员前往美国考察,并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那个年代,对于中国普通家庭而言,空调这样的高能耗电器还是“天方夜谭”。武涌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建筑节能的重点,仍集中在北方地区的建筑采暖方面。

考虑到技术、执行和管理上的现状,当时中国制定了一个“三步走”的节能战略,即以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建筑能耗为基准,逐步实现节能30%、50%直至65%的目标。

1986年,随着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颁布,中国的建筑节能正式上路。

1996年,这一标准按照第二步节能50%的要求重新修订。对于中国南方地区以及淮河流域这样的过渡地区,也逐步制定了节能标准。但据《财经》记者了解,这一强制性要求,实际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到2001年,建设部在中国北方地区进行的检查显示,仅有5%的建筑在设计中符合节能要求,而在施工中符合要求的更只有2%。

2004年,建设部针对全国3000多个项目的检查显示,节能设计合格率达到了50%,但施工合格率仍然徘徊在20%的水平。在去年年底进行的检查中,设计合格率达到97%以上,但施工中只有71%达标。

建设部科技司赵靖博士对《财经》记者坦言,在建筑施工中,“阴阳图纸”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即设计图纸虽然达标,但实际施工图纸是另外一套)。随意变更和修改施工图纸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节能建筑直接带来成本的增加。北京市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总经理李莹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承认,这些增加的成本,远不止每平方米两三百元。

据悉,建设部在今年将重点抓建筑节能的执行率,希望施工达标率达到80%以上。

然而,即使将来的建筑都符合节能标准,中国仍不得不面对长年累月形成的一笔庞大的非节能建筑“遗产”。武涌对《财经》记者表示,从既有建筑存量看,无论是北方、南方还是过渡地带,中国七成以上的建筑都不符合节能标准。其中,仅以采暖能耗巨大的北方为例,非节能存量建筑就高达65亿平方米。

更何况,中国的建筑节能标准与德国、美国等相比,门槛仍然要低得多。目前中国北方执行的能耗标准,为每平方米每个采暖季12.5公斤标准煤,比德国高出一半左右。

存量改造难题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对于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12号楼的很多居民而言,显得格外温暖。

“以前特别冷,在家里还必须穿上厚毛衣甚至棉衣。现在穿件单衣就够了。”在这栋楼住了十几年的王大爷告诉《财经》记者。

这一切,要归因于这栋20年前建造的老楼,在2007年被列入北京市建筑节能改造试点项目。

从外观看,这座老式建筑焕然一新;只有进入楼内,老楼的痕迹才逐渐明显。《财经》记者注意到,这栋住有144户家庭的住宅楼,楼层的电梯已明显老化,狭窄的空间只能容纳两三人。

“以前这栋楼墙面会渗透,外窗破损,墙面发霉。”负责实施12号楼综合改造的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鲍宇清告诉《财经》记者。改造前,这栋内浇外挂大板结构楼保温效果差,外墙传热系数几乎相当于北京市节能要求的3.5倍,室内温度可想而知。

《财经》记者实地采访得知,这栋楼的居民对于改造效果均表示满意。但整个过程远非一帆风顺。

惠新西街节能改造项目的合作单位德国技术合作公司,是德国联邦政府下属的一个负责发展与合作的非盈利机构。该公司负责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主任徐智勇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回忆说,虽然政府和该公司已给予相应补贴,但仍需向每户居民收取约2500元的改造费用。最初只有三成左右的居民对此持积极态度。

去年夏天,该公司组织33名居民代表,前往其在河北唐山的试点项目考察后,才扭转了这一局面。作为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在中国国内的第一个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唐山作为试点的三栋楼房,在改造前,室内最低温度还不到10摄氏度。通过增加外保温以及更换节能窗等措施,以及重装采暖系统,不仅在温度上获得了根本性改善,同时在隔绝噪音、防尘方面也获益良多。

根据建设部的规划,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在建筑行业实现节约1.2亿吨标准煤的目标。其中,除了新建建筑,北京和唐山这样的存量建筑改造被认为是潜在的第二大“贡献者”。若根据北京市建委的规划,到2010年,超过4000万平方米的既有非节能建筑,都将被纳入到节能改造的宏大蓝图之中。届时,中国可能有高达1800万吨的削减量都来自这一项目。

从理论上而言,这个目标是非常现实的。根据专家测算,以中国北方现有非节能存量建筑65亿平方米计,扣除掉部分年代古老、结构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而无法改造的面积,可改造的至少应在25亿平方米以上。即使按照现有标准加以改造,每年也可减少2000多万吨煤炭消耗。

当然,在武涌看来,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目前,北方城市的节能改造成本,大约在每平方米250元到300元之间。这就意味着,即使按照保守估计,所需总投资也将超过7000亿元。

《财经》记者了解到,或许正是因为投资过于巨大,在2008年和2009年,最终被确定的试点改造面积也仅为1.5亿平方米。至于资金来源,则由财政部补贴、地方政府配套投入,以及住户自身共同分担。其中,国家补贴大约在每平方米50元左右,个人主要承担窗户改造和维护等相关费用。

资金远非惟一的挑战。徐智勇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普遍缺乏可靠、翔实的楼房现有能耗资料,使得精确估算改造成本和节能潜力变得非常困难。

大型公建突破

除了既有建筑改造,另一个在节能方面被寄予厚望的,是政府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

与普通民用建筑相比,这些建筑可谓“能耗黑洞”。2007年公布的《中国建筑能耗年度报告》显示,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并采用中央空调的大型公共建筑,虽然仅占全国建筑总面积的4%,但耗能量占到总量的22%;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年耗电量为每平方米70度到300度,相当于普通住宅的10倍以上。

北京作为首都,汇集了各个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江亿的调查,截至2004年,虽然北京市大型公共建筑面积仅占北京市民用建筑总面积的5%,但全年总用电量却高达33亿度,几乎相当于全市近一半居民的生活用电。

在国际上,政府公共建筑往往被认为应该承担更多的节能责任,以便带动全社会的参与。以美国为例,1993年初,克林顿就职总统后不久,就启动了“绿色白宫”计划;改造后,每年仅能耗支出就减少了30万美元。除了白宫,美国国防部、能源部等众多部门,也都对办公建筑进行了相应的节能改造。

在建设部科技司博士赵靖看来,大型公共建筑的改造,在操作上也相对简单一些。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很多传统的居民楼产权状况复杂,协调起来往往有难度;而大型公共建筑往往都是单业主的,协调起来相对容易。

她对《财经》记者表示,2007年,建设部已经开始在全国24个省市进行示范,逐步建立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监测、统计体系;而今年将推广到全国,直至一些地级市。在完成审计后,包括政府公共建筑在内的这些大型公建,其能耗状况都将在主流媒体和网站上进行公示。

之后,建设部将根据中国不同气候区的特点,确定这些建筑相应的能耗定额;如果超额的话,将采取电费加价等惩罚性措施。

多管齐下求解

在北京众多待改造的既有住宅楼中,为什么位于惠新西街的这栋楼会成为首批幸运者?

在徐智勇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小区是一个天然气独立供暖的小区。如果在大的小区进行试点,仅改造楼体,而不对整个供热系统进行改造,难以真正起到节能效果。

供热系统的改革,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制约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在中国北方地区,整个供热的费用,是按照建筑面积而不是供热量来计算的。这就使住户无法自行调节室温,同时也普遍缺乏节能的经济激励。世界银行在波兰首都华沙等城市进行的试点显示,从1991年到1999年,通过供热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节能效率达到了22%。

传统上,不少人仍把供热作为一项福利,而非商品;加上担心这种改革会引发不必要的社会动荡,因此,在包括北京在内的众多城市,推进这项改革仍十分艰难。

武涌承认,整个供热体系的改革需要大量投入。除了安装计量设备,满足用户可以调节室温的要求,还必须对整个供热管网进行改造。

但与可以带来的长期收益相比,这条道路仍是必由之路。因为只有将供热行为市场化,才能有效地拓宽节能改造的融资渠道。

当务之急是中国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的节能标准,避免产生新的“欠债”。据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透露,由建设部起草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在去年夏天经过广泛讨论后,有望于近期正式颁布实施。届时,建筑节能的执行可能将更加严格。

此外,众多专家学者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呼吁,除了严格执行现有的建筑节能标准,也应考虑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标准。

目前,中国北方执行的能耗标准,为1996年修订,已12年未更新。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绿色盾安建筑环境技术研究院院长史勇告诉《财经》记者,考虑到建筑节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上经常是每五年就会提高一次标准。

除了强制性节能,国际上还普遍推行自愿性质的节能标识活动,就是通过一些经济激励手段,鼓励众多企业和消费者选择比强制性节能标准更为严格的住宅。像美国,从1992年就开始推广“能源之星”项目。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工程示范处处长张峰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也应该通过类似的绿色建筑认证工作,来鼓励企业执行比强制性要求更严格的节能标准。

从2007年11月开始,中国已启动了绿色建筑认证的申请工作,年内首批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建筑有望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