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改革推进,“包容性增长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何在包容性增长的背景下去探索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成为本次研究的重点。笔者从包容性增长和普惠金融的本质出发,探索发展普惠金融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充分结合我国国情与国际经验,在包容性增长的背景下去探索如何制定普惠金融发展战略。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普惠金融;发展战略

“包容性增长”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其概念与发展内涵在不断走向完善,然而目前学术研究领域并未得出包容性增长的统一定义。而本次研究则将切入点放在包容性增长当中的增长方式上,即经济以何种方式增长会直接影响到分配问题和公平问题,真正去为社会公平提供发展条件。

一、包容性增长与普惠金融的概念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1]。

这个概念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联合国系统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目前的金融体系并没有为社会所有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联合国希望通过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的发展,促进这样的金融体系的建立[2]。

二、包容性增长与普惠金融的内在联系

从包容性增长与普惠金融的概念上来看,其中包容性增长仅仅是一种理念,而普惠金融则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而二者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联系需要去进一步分析,从这两个方面的英文名来看,“inclusive”即包容性则已经展现出这两者的内在联系。其中包容性增长表现的是一种基于群体角度的分析,将“边缘人群”纳入到经济体系当中,保证群众得以享受平等待遇,去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而普惠金融则是将被金融排斥在外的群体纳入到金融体系当中,使得这一类人群可以获得合适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改革进程。可以看出,包容性增长背景下发展普惠金融,显然将这种包容性的内涵无限放大,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领域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手段[3]。

三、包容性增长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

包容性增长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需要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协调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经济金融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政府引导

从整个金融市场环境中分析可以发现,金融机构的存在会出现覆盖不足甚至服务空白的状况,部分群体特别是贫困人群以及小微企业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这种相对复杂的局面存在,导致普惠金融的发展相较于其他经济领域更容易出现“失灵”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政府自身应该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引导作用,去全面改善市场失灵问题的产生。而这种引导表现在多个层面,主要包括统筹规划、均衡布局、组织协调、政策扶持等多个方面,如果进一步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政府很有必要在普惠金融的开展当中融入自身对于经济发展的意图,确保政策能够与普惠金融以及包容性增长相协调,这才是政府的主要任务。

(二)市场主导

政府的引导固然重要,但市场主导依旧不容忽视。市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显著,而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则是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从最早期普惠金融的发展,由政府和慈善组织补助的“扶贫”性普惠金融实践的失败,到商业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模式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到目前的适应整个市场需求创新新型的普惠金融模式,这一整个发展历程已经看到普惠金融在市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样,普惠金融的影响深远,利益相关者众多,只有在市场主导的条件下,才能够全面展现出普惠金融的价值目标,让多群体在其中受益,这一点与包容性增长理念本身具有较高契合度。

四、包容性增长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战略体系构建

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基本原则下,构建包容性增长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发展战略体系,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金融指标体系建设

金融指标体系建设时普惠金融发展战略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在这一过程能够获取定量的指标内容,从而去全面认知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金融数据指标体系建设主要从三个层面入手:其一,金融可得性类指标,侧重点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供给侧层面。指标具体包括金融硬件数量、各类金融服务覆盖率、金融服务附加的显性、隐性成本指标;其二,金融服务利用情况类指标。具体包括金融服务偏好、持续程度、金融服务使用情况等等;其三,金融服务质量类指标,侧重服务质量的检验以及消费者的满意程度。这些可量化指标为金融指标体系建设提供参照依据。

(二)征信体系建设

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普惠金融的开展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限制,一些贫困人群与小微型企业在参与到普惠金融服务当中无法提供准确的政信信息,缺乏证明性文件。即便是金融机构也无法凭借自身的能力去进行政信信息的搜集与规模化整理。在中国银行的主导下,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针对个人与企业的政信体系。但在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普惠金融发展中,整体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建设,提高政信体系的覆盖范围与覆盖面,可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提供的信息便捷性,尝试去构建全新的征信体系,为支撑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条件。

(三)支付体系建设

支付w系建设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功能,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要逐步完善支付体系。究其原因,支付结算体系能够从整体上去降低交易成本的产生,为交易效率与交易安全性奠定坚实基础。在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构建中,支付体系的建设侧重点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就是进一步推广传统支付结算方式;其二就是积极创新全新的支付方式,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便捷性支付条件。

(四)机构体系建设

普惠金融发展战略走向成熟,依托于多机构体系的建立。通过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普惠金融发展较快的国家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展这些普惠金融机构都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形态,兼具包容性特征。因此,在包容性增长背景下建立我国普惠机构体系,则需要参照普惠金融发展高水平国家的经验。将传统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融入其中,推动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广泛覆盖的机构体系,为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奠定基础。

(五)监督体系建设

金融服务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公共属性,通常金融监管机构对于金融服务提供者会提出多方面要求,具备包括资本金、消费者保护、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合规流程、利率限制、资本准入等等方面,从而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健全提供保障。在本次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方面,监督体系的建立十分必要,能够全面检验普惠金融所提供服务质量,真正展现出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实现包容性增长。

(六)金融教育体系建设

金融教育体系建设所能够发挥的是一种辅助功能,通过金融教育可以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水平、金融技能水平以及金融理念水平,特别是在包容性中心当中的“边缘人群”的金融能力,从而让这一群体在金融活动当中快速的成长起来,充分了自身所具备的经济金融权益,最终在普惠金融的发展中受益。金融教育体系本身就具有普惠性,这一点与普惠金融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金融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遵循相应的步骤:首先,结合社会群体实际情况做好调研工作,了解金融知识需求情况;其次,确定金融教育的具体目标;最后,对金融教育的效果进行跟踪安排。

五、结论

综上所述,包容性增长的大背景下普惠金融体系构建显得十分必要。作为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措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需要基于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下,通过金融指标体系建设、征信体系建设、支付体系建设、机构w系建设、监督体系建设以及金融教育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一个普惠金融的全面发展战略体系。

参考文献:

[1]贝多广,张锐.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02):5-12.

[2]伍旭川.互联网助推普惠金融创新发展[J].清华金融评论,2015(12):32-35.

[3]邢乐成,羿建华.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构建与运行要点[J].东岳论丛,2015(08):14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