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方高校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企业实训模式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方高校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企业实训模式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地方高校工科学生“眼高手低”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急需解决。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现状,“企业实训”是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工科结合企业实训,从宏观政策、理论研究、现实操作层面提供了人才培养的现实可行性。三年校内学习加一年的校外实训的“3+1”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新的实训教学内容及目标、实训收费模式、和实训管理方法,突破了校企合作的瓶颈,对工科学生提升创新能力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并存的问题。

[关键词] 企业实训;地方高校;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62?03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的工科教育都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我国大学的工科教育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但人才质量却因为工科毕业生缺乏企业工作背景、动手能力弱,被认为是大学工科教育的首要弊病。

在大学生就业逐步市场化的今天,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地方高校由于受地理位置、师资、资金不足等原因制约,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就业能力差更为突出。本校各工科系毕业生就业统计分析发现,有将近二分之一的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甚至最后没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地方高校如何积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努力开拓实训之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我们认为,应明确工科培养目标,强化实训模式,稳步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企业实训”模式的必要性

(一)经济发展需要“实训”

“实训”就是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缩小课堂知识及教学模式与企业实践应用之间的差距。

大学扩招前,许多地方性教学型高校也承担了部分研究型大学的“精英教育”任务,而随着扩招,这些地方性教学型高校则承担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任务。然而,一些高校不能准确定位自身职能,盲目攀比,一味求“高、大、全”,把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定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精英。结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脱节,成为造成“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因素。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开放,因而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对人才提出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方法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技能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从教育培养目标上看,高校工科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做中学”的学习顺序,而不是传统的“学中做”的认识顺序。

传统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工科的专业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评价考核等都是在学校内部完成,已经不能适应“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

养目标的要求。即使与企业有所接触,也仅仅局限于实习考核回馈,企业和学校互相沟通得少,没有很好的实现教学相长。学校要想及时了解市场所需,合理的安排教学,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合作方式。“企业实训”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把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项目工作机会有机结合,是遵循工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教学方式,反映了工科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地方高校的现实情况需要企业实训模式

实训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是建设在高校内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为主要功能的实践性训练场所;校外实训主要是依托与高校有合作关系的校外企业和社会资源进行建设,主要承担学生生产性实习和岗位见习的任务。

地方高校受经费、师资等许多问题的困扰,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工艺相比,有一定的距离,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于企业需求或与企业需求脱节;专业课师资虽尽量朝“双师型”努力,但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还有距离;硬件设施虽然有很大改善,但还比较紧张和落后,大量的实训需要放在校外进行。而企业是以经济利益为动力的经济单位,实训如不能带来利润是难以纳入生产经营体系之中的。因此“产学研结合”实训模式中,企业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学校“一头热”,突破与企业合作的瓶颈是校外实训的关键。

应运而生的“实训企业”,这种企业具有法人资格,但并不是生产性企业,一方面他们招收学生进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强化培训;另一方面,他们与大量的企业有合作关系,为企业输送人才。我们文中讲的“企业实训”,指的就是这类“实训企业”的实训。地方高校在自身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这样的“企业实训”,利用实训企业的设备、师资和企业资源,帮助学生习得必要的专业技术,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强化他们日后所从事的劳动方向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并促进地方高校教学结构的调整,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地方高校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使其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

二、“企业实训”模式实施的可行性

(一)宏观政策层面

教育部在2010年6月23日宣布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的设计方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与高校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计划要求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这对高等院校工科教育来说,是教学结构、教育运作程序上的改革转型机遇。

(二)理论研究层面

今年来,不少人也关注到大学的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高校工科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工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应该有所改变,并有不少进行了理论探讨。如王彬的《基于实训的高校本科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关于本科理工科学生的实训的论文,它从教育与社会需求匹配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通信专业可以从哪些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1]。另外还有诸如董明华《浅论实训就业一体化》和柴全喜等的《改革实训就业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等许多从职高的角度论述了实训模式[2]。对适合我国地方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的工科教育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三)现实操作层面

“企业实训”模式有一定的经验可借鉴。在国外不少发达国家,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工科学生动手能力是工科教育很关注的问题。

加拿大实行的合作教育是一种高校、学生、企业三方合作,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他们要求学生实习的时间一般为专业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在德国,工科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实践环节学分才能毕业;在俄罗斯,工科大学生有一年时间进行实践性教学。

美国的工科教育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教学和工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创新与创业,并与产业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早在1865年MIT(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成立伊始,第一任院长就提出MIT应成为“科学与实践并重的学校”,并付诸实施,开创了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先河。如今MIT开展的“UROP”(大学生研究计划)和“UPOP”(大学生实践计划)就吸引了近80%的工科学生参与其中。

在英国,工科院校对学生实行工读交替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并组建了全国性的教学公司(teaching company),由其出面组织高校和企业共同参加科技协作项目,教学公司选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做项目经理,通过项目实践提高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大学生在实践中由于想法和意见受到重视,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3]。

目前,我国的地方高校也开始开展企业实训,2006年4月启动的“IT实训推广工程”就是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联合安博教育集团设立的一项以就业为导向,面向高等院校和其他各类职业教育机构、旨在推动人才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工程。开展6年来,在企业实训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实践。

国内、外实践从理念、机制、师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评估体系等方面给“企业实训”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于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企业实训”模式的探索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最根本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实际工程能力的专业应用技术人才为目标。所以,必须要改革传统教育单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模式,地方高校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例,由“3.5+0.5”模式转为“3+1”模式,即由3.5年校内学习加0.5年的实习改成3年校内学习加一年的校外实训。造就“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真实育人环境,形成科学的常态化育人机制,培育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成为培养具有“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精神的优秀工程师的摇篮[4]。

(二)企业实训合作方案

1. 实训教学内容及目标

实训内容根据大学专业课程需求和实际情况,由实训任课老师制定实践任务书,通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对学生提出要求,采用直接实地实战训练和课后自由练习等形式,使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接、连贯,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目的。具体培养学生如下能力:第一,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第二,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包括必要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以及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等)的培养;第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以及较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5]。

2. 实训收费模式

工科实训需要大量设备及拥有新技术能力的师资,实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以实训养实训”,而且费用相对较高。这对地方高校大多条件不宽裕学生来说是个很困难的问题。因而可以采取 “先交费”与“先学习、实习后分期还款”2种方式,后者比前者经费稍高,但却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然而这给实训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需要依赖学生的诚信,更需要学校给予一定制度保证。

3. 实训管理方法

实训期间采取双重管理制度。实行学校、企业双重管理。日常管理以实训公司为主;成绩评定双方管理,其中成绩的60%由实训公司给出,40%由系部给出;毕业论文由双方共同管理,实训公司负责指导选题、项目开展,学校负责格式、答辩。注重考评方式的多样化和考评指标的规范化,确保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教师指导效果检验的客观公正性。在评定成绩时,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过程考核占40%;作品演示、答辩情况、及申请专利的成果占60%。

基于企业实训的地方高校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使学生既得到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 ,同时又学习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提高了就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并存的问题。当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业内和社会各界共同探索,本文在此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 王彬.基于实训的高校本科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25):156.

[2] 柴全喜,刘虎成,郭伟海.改革实训就业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8(6):30-31.

[3] 姚震祥.英国教学公司在促进产学结合中的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1996(1):31-32.

[4]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5] 丁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