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尔德批评文选前期译介中待商榷之处的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尔德批评文选前期译介中待商榷之处的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王德批评文选的译介为中国学界拓宽庄子思想的传播研究和王尔德美学思想研究都带了新鲜的血液。但有些相关论文、论著所引用的例证翻译却有值得商榷之处。在比较阅读《王尔德读书随笔》、《王尔德全集・评论随笔卷》、《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等批评文集之后,依据王尔德原著所蕴藏的思想主旨,批评思想的误读、作者倾向的淡化和原文结构的割裂是造成词不达意,甚至误译的三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王尔德批评文选 误译 误读 淡化 割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07-02

作为文艺批评家的王尔德早已被人熟知,代表作《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西方的文艺复兴》等早在国内学界耳熟能详。随着《王尔德读书随笔》《王尔德全集・评论随笔卷》《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等译介文集问世,王尔德的文学思想研究更为全面地在中国展开。杨东霞、杨烈等人所译的《王尔德全集・评论随笔卷》(以下简称“随笔卷”)以理查・艾尔曼《作为批评家的艺术家》为基础,增《英国的文艺复兴》一文,删《〈道连・葛雷的画像〉自序》及《对〈道连・葛雷〉的辩护(致报媒的信)》两篇,按时序排列共收文章44篇及艾尔曼引言1篇。其中《英国的文艺复兴》和《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的译文取自《唯美主义》,余下43篇当属新译。翻译是一种带着镣铐的创作:见大,立足于作者的创作主旨和思想内涵;入微,着眼于译本词语意义的甄别使用。译本向来以忠实表达作者创作意图和思想为标准。因于相关研究成果引证中发现译本有误而发,本文力图参照随笔卷,梳理、分析前人译本中的待商榷之处,并从误读批评思想、淡化作者倾向、割裂原文结构三个方面究其原因。例证主要来自张介明编译的《王尔德读书随笔》和萧易所译的《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以下简称“张本”、“萧本”)。

1 批评思想的误读

一般作品的翻译讲究“信、达、雅”,评论和论著的翻译就更应当以准确无误地传达作者的批评思想为基本前提。王尔德在创作中期吸纳庄子的“无为”思想厘清、坚定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反思和对抗物质文明急速发展下的精神断裂。庄子主张无为,呼唤回归自然,鄙夷圣贤、教化与财富包含着对现代生活的最尖锐的批评。王尔德蔑视功利制度,“心契于庄子‘无为’思想,对现实传统深恶痛绝,处身行事独立不拘。他在唯美主义的名义下,不断抨击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现状,把对时代的灾难有痛切体会的庄子引为同道”[1]P21。

With Some Remarks upon The Importance of Doing Nothing:… to do nothing at all is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in the world, the most difficult and the most intellectual... We exist, then, to do nothing? [2]P1108-1136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一文的第23页引用了《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的相关观点,采用的是随笔卷。《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的副标题之一是“略论无为而为的重要性”,行文通过吉尔伯特与厄纳斯特两人的对话表明:“无为而为才是世界上最艰难而又最聪明的事”[3]P382,“我们活着,就是要无为而

为”[3]P431。萧本则将这些内容译为:“兼论无所事事的重要性”[4]P87,“无所事事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最难也是最富有智性的

事”[4]P148,“我们存在,然后,无所事事”[4]P149。这是言之无过,但词不达意现象的一个代表例证。

“无为而为”一词最先见于王弼《老子注》,注《德经》三十八章“下德无为而以为”一句,曰:“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唐代成玄英法师的《庄子疏》中也几次用到这一词,由此成为阐释《老子》“无为”思想的词汇并被随后的历代文人作品所使用;其含义就是无为――不掺私意的法自然而为。“无所事事”难以言传王尔德认为受庄子思想启发而产生的的超功利主义。

2 作者倾向的淡化

王尔德欣赏庄子思想巨大的内涵,认为其幽默中隐藏着对礼崩乐坏最犀利的批评。他和庄子一样批判虚伪、僵硬的道德教化,认为:“利他主义的普及结果等同于普遍的利己主义。”[2]P324他和庄子一样反感追名逐利:“世上的奖赏像世上的惩罚一样使人们堕落。崇拜成功的时代就是堕落的时代。”[2]P326他把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精髓植入了他的艺术见解中,十分明显地倾向于用这些内化于唯美主义名义下的真知灼见揭示社会发展中的困惑和愤慨。

《〈庄子〉英译研究》一文的第86个引注摘录于随笔卷《一位中国哲人》的第280页:“……并且可能让不少勤奋和绝对可敬的人身受许多痛苦。”对应原文出自《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and may cause a great deal of pain to many thoroughly respectable and industrious persons.”节选文字所处段落是在揶揄一些“thoroughly respectable and industrious persons”[2]P228,张本对划线处译作“绝对可敬的”,而萧本作“十分正派的”处理,严格上符合单词的原意,不算误译,但独没了王尔德睥睨群雄、恃才傲物的揶揄口气。保守的字面翻译应该可以通过增译或是脚注来补充说明,否则会给并不十分了解王尔德和当时社会风气的读者带来“正面褒奖”的误解。又如:

But I must candidly admit that I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ost caustic criticism of modern life I have met with for some time is that contained in the writings of the learned Chuang Tzu...[2]P221

《庄子英译研究》在评价庄子的文字时,引用《一位中国哲人》的一句评述:“……但我必须坦率地承认,当我几次遇到其中包含孔子学说的那本著作后,对现代生活的最苛刻的批评的结论我已得到。”[5]P251相同内容在随笔卷中被译作:“包含着一段时间以来我所读到过的对现代生活的最尖锐的批判”[3]P273其中 “some time”表示“a long time”,而不是“several times”。 “caustic”与“acrimonious, sarcastic, biting”等词意思相近,表示带有嘲讽意味的尖酸刻薄,而不倾向于“环境、条件等严苛”之意。因此,以上皆为淡化作者倾向的误译。

3 原文结构的割裂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本质上在反思维多利亚时期死气沉沉、信仰缺失和利己至上的社会环境乃至文艺潮流,奇妙之处在于他的美学思想集东西方文学思想发展之大成。文艺复兴中心意大利成了他心中美的归属或乌托邦,因此有关王尔德唯美主义要义研究的成果都曾不约而同地引用过这一段内容:

In such dread moments of discord and despair where should we, of this torn and troubled age, turn our steps if not to that secure house of beauty where there is always a little forgetfulness, always a great joy; to that Cilla Divina, as the old Italian heresy called it, the divine city where one can stand, though only for a brief moment, apart from the division and terror of the world and the choice of the world too?[2]P191

《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王尔德喜剧研究》《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等均从王尔德1882年所作的演讲《英国的文艺复兴》中摘引了此段。他们大多采用随笔卷的译文:“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欢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呢?只能到一部古代意大利异教经典称作Cilla Divina(圣城)的地方去,在那里一个人至少可以暂时摆脱尘世的纷扰与恐怖,也可以暂时逃避世俗的选择。”[3]P27但遗憾的是,主要使用的三个译本在对这段内容的处理上都存有结构问题或细节偏差。

为清晰分析内容的结构,原文主体可缩写为“Where should we turn our steps if not to that secure house of beauty...to that citte divina...?”随笔卷割裂后一个地点状语与主语的联系,使其单独成句,由反问语气变成陈述语气,偏离了作者意图。细节处理中译文忽略了划线的a little和a great的区别。“Cilla Divina”是意大利语,相当于英语的“heavenly city”或者“city of god”,就是指《圣经》中“天上的耶路撒冷”“新耶路撒冷”;译作“圣城”或“天主之城”都可以,但译名隐含着系统,因此务必要统一。既然是基督教理想的圣城,为何与“意大利异端”扯上关系?其实是由王尔德引用二手材料造成的。其所谓的异端是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历史学家马泰奥・帕尔梅里模仿《神曲》创作的长诗《生命之城》。该诗因持亚历山大里亚派神学家奥利金关于人灵魂先于肉体存在的邪说而被教会斥为异端。沃尔特・佩特1870年发表的论文《圣多罗・波提切利》中谈帕尔梅里对波提切利的影响时提到了《生命之城》,但书名错拼成《上帝之城》。王尔德应当是没见过《生命之城》这部诗,因而忠实地延续了佩特的错误。译者此时需要担负更多的工作,查阅史料、甄别词义,甚至注释更正作者的错误。

4 结语

如表1所示,王尔德批评文选前期译介误差分析是以《酷儿理论研究――以王尔德为个案》《奥斯卡・王尔德与宗教审美化问题》《西方唯美主义诗学研究》《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等15篇论文抽样调查为实证基础,发现了包括了中文运用不规范、伪词对等、结构失调、专名欠考虑等几种翻译问题。根据忠实于作者创作思想的标准,统计结果如下:15篇论文共引用《全集本》88处(包含重复引用),涉及相应文章16篇,其中误译26条(包括重复错误),因作者页码标注有误而忽略之处6条;误译率达29.5%。批评思想的误读、作者倾向的淡化和原文结构的割裂是造成词不达意,甚至误译的三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葛桂录,刘茂生.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J].外国文学研究,2004(4).

[2] Terence Brown, Owen Dudley, Merlin Holland and Declan Kiberd, eds. Complete Works of Oscar Wilde(Fifth edition)[M].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2003.

[3] 杨东霞,杨烈.王尔德全集[M].评论随笔卷.

[4] 萧易.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 张介明.王尔德读书随笔[M].上海三联书店,1999.

作者简介:李莉(1978-),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