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文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文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人文价值,很多人抱着怀疑态度。其实:人文性包括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数学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和语文一样,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

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什么是必须的数学?怎么样才能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数学。对于一个数学家来说,他需要坚实的严谨的数学基础,它是后继研究的基石。而对于将来不从事数学工作或是与数学相关性比较少的人而言,这样坚实的基础数学,将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到底有多少大作用呢?比如分数应用题在日常生活中就一辈子都用不着。那么对于小学生(绝大数长大后是上面所说的两种人之外的)而言,数学价值应该体现在去掉具体的数学知识以外的数学灵魂!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等等。我们应该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数学。人是数学的主人,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同时更是人化的教育科学。

我们不可能奢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家,但可以提供一种数学文化,使他们留下更多的数学意识和素养,从中终身受益,这也是数学人文价值的体现。我时常想: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永远也做不完的数学习题,我们又该如何去学习数学呢?作为数学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解题,教会学生应用,还需要古为今用、取精用弘,从中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提炼数学的文化价值。

谈到语文,许多学生肯定会兴致勃勃地说起李白、鲁迅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但谈到数学,大多数学生恐怕想起的只有一些公式、符号等,不会想起高斯、祖冲之,远没有语文那么贴近、有趣。学习一门学科,不知道它的历史概况,不熟悉那一门学科的前辈以及他们的功绩,那是不完善的。因为这像“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一样,对这个人信服,才更容易对他的研究、对他所从事的事业信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多收集一些数学家的有关资料(如华罗庚的故事、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少年高斯的速算),对书中已有的“阅读材料”,如祖冲之和圆周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不能一带而过,这是数学素养的有益部分啊。在实践工作中,教师要自己收集,同时发动学生广泛收集,教师与学生共勉,与学生同行,让数学这门学科在学生心中变得生动有趣、丰富灵动起来。

记得一位教师在上《质数合数》时。令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的是课堂的后边约5-6分钟,教师动情地讲起了“歌得巴赫猜想”,并让学生也试着将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的和的形式。学生们被深深地感染和吸引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学生的踊跃参与中,教师最后希望同学们努力学好数学知识,勇攀科学高峰,拿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让学生们,也让我感觉神圣而神秘的数学的高峰原来是那么近,仿佛你、我、她,每个人一伸出手,一努力就可以触摸到似的。这时,每个学生都是激情飞扬,意气风发!

数学学习占学生在校时间的17%左右,在学生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过程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和数学打交道,学生学什么内容,我们当然要关心,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我们也要关心。学生在数学知识上可能暂时差一点,我想这没有太大关系,没有太大问题,总会进步的,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积极良好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是第一位的(与奥运会精神一样,重在参与),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不是不重要,而是第二位的。获得某些数学结论,学会某些数学计算,不是不重要,而相对于学生发展来说是第二位的。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他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这一点比获得数学知识的多少更重要。

我们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才是一个数学教师。在数学教育中,对孩子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培养,对孩子的情感的关注,以及教育孩子做人,这些事情做得都是远远不够的。

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研究圆周率3.14是怎么得来的,我精心设计了教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若干种不同的卡片,有硬纸做的圆,有布做的圆,有软纸做的圆。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再看圆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测量的方法也很多,有直接量的滚动法、剪拼法。有间接量的线绳法,各小组利用不同材料和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不同数据。结果学生在汇报各自的数据时,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选择地往黑板上写数据(与圆周率比较接近的数据,而对误差较大的就不写了,也没有向学生作说明)。接着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顺利得到了我所期望得到的结论,我这节课的任务是很快完成了,课后我反思,这个过程看起来是教师不经意的行为,却给学生一个信息,数据是可以取舍的,“不好”的数据就可以不要。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形成不实事求是的习惯。须知“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的彼岸。”我何不花点时间去说明一下呢?

我猛然想起了看到过的一则材料:在一位美国教育学博士家里,孩子正在错误百出的做游戏,父母坦然地作壁上观,问他们为什么不指点一下孩子?他们说:“不能啊!犯错误也没啥,他们的悟性都要从错误中得来。这么快就告诉他们,生活还有什么乐趣?”我想学习不也是这样吗?因为要学生学得好,取得高分,看见学生做错了,就批评,不给学生微笑,这种做法使学生变得唯唯诺诺,失去尝试和探索事物的兴趣。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误区啊!人的成长不就是在不断尝试、不断错误的磨砺中慢慢地向着正确的目标前进的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着苦恼、也经历着快乐,因为我们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只有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锤炼,智慧的升华。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应当只对学生的数学负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