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机制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机制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机制

随着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来自新技术、新业务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给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潜在的行为风险、程序风险。如何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机制,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的控制和防范工作,是今后银行业务经营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评级法,构建风险管理的整体机制。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营造风险管理的执行文化氛围;实施以内部评级为主的风险计量方法,注重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创建风险计量模型,构筑信息数据平台;提高风险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增强风险预警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风险管理市场机制;发挥监管当局作用,强化外部监督。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操作风险尚无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目前国内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操作风险尚未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不但造成对操作风险理解上的误区,也制约了国内银行对操作风险的具体实践。

(二)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缺失。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这一点正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

(三)操作风险内控机制不健全。业务偏重事后监督,事前、事中风险控制不力,还未形成全过程、立体化有效防控体系;内部岗位、业务的制约、制衡机制亟须加强,新业务、新产品推广前风险评估不足;以及一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应急事件处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等等。

(四)风险防范意识亟需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机构臃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层次较低、业务技能陈旧单一,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偏低,加上操作风险管理在国内银行中起步较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上的滞后,员工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尤其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漏洞颇多,制度执行不力、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成为形成操作风险的直接和主要诱因。

(五)操作风险监管不力。问题屡禁不止,案件时有发生,甚至在监管检查之后仍会发生责任事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监管不得力,后续监督流于形式,监管制度不够刚性和量化。要实现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的转变、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管理的转变,以及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转变等,还需一个渐进的、逐步完善和加强的过程。

二、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途径

(一)构筑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商业银行应根据行情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和框架的再造,对操作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估、监控、报告、改进,建立循环的、持续改进的管理过程,构筑较为完整的操作风险制度体系,同时建立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明确不同职位的人员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应担负的责任。

(二)强化内控建设。从各类金融案件可以看出,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多数是内部管理上存在漏洞,也是许多案件长期潜伏的重要原因,因此严格内部控制,强化内控机制约束是治理操作风险的有效手段。一是整合、梳理现有内部管理制度。统一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完善并强化其风险管理作用,务求覆盖所有业务环节和风险点,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二是查漏补缺。通过检查及基层反映的问题,对原有的制度和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补充、修改和完善;以金融领域发生的大案、要案为鉴,查找内控管理的漏洞,研究并落实对印章、印鉴、密押及重要空白凭证的细化管理;针对业务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订防范操作风险的规章制度。三是规范内部控制。在内控制度层次上,改变将内部控制单纯视为对员工工作的一般要求的状况,将其上升为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在内控对象上,改变对员工控制制约较多,对管理层控制制约较少的现象,确保内控能够涵盖内部管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在内控岗位管理上,加强内部岗位责任制,力求岗位目标实施量化考核,重要岗位尽量单设,各岗位和部门相对独立,达到内控所需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所有部门都应共同参与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对新业务、新产品推广前,要在充分研究、试点的基础上,事先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以有效评估和防范在新业务和新产品上形成的操作风险。四是加强岗位和业务的制约、制衡。强化相互制约的经营管理及决策机制,加强授权、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在各级行、各部门之间实行权力制衡,减少决策失误,杜绝任何个人或部门独立完成某一业务而不受监督和制约情况的发生;推行管理决策信息化,实现风险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程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化管理的转变。五是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科学有效、防患于未然的能覆盖所有业务和岗位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防范体系,既要对违章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罚,也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监督岗位责任制;实行内部风险评级制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并以此作为银行内部和银行间在横向和纵向上比较的依据;健全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逐步提高内部稽核工作的层次和效率。

(三)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提高对风险集中度的早期预警,实施重大违约情况登记报告和风险提示制度。加强对风险数据的收集,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正确评价风险的状态与程度,为风险控制与监管提供基本依据。设计和制定操作系统的风险隔离设置方案和应急预案,制定对高风险岗位的监控办法,成立“紧急危机事件处置小组”,专门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生性事件风险。

(四)实施风险转移,缓释操作风险。对于操作风险而言,准确的衡量并不是根本目的,除了按照新协议要求配备相应的资本金外,银行应积极采取措施,转移和缓释操作风险。从而达到降低银行操作风险的目的。(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