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渤海湾蓬莱油田溢油事故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渤海湾蓬莱油田溢油事故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言:从2011年6月21日网上爆出渤海湾油井漏油到9月2日国家海洋局责令康菲公司停产,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漏油事故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康菲公司在此次漏油事故中的消极态度,在令我们愤怒之余,禁不住多了些深思。

事件回顾

2011年6月21日,微博首次出现关于此次溢油的消息,该条微博疑为中海油内部人士所发,内容是“渤海油田有两个油井发生漏油事故已经两天了,希望能控制,不要污染”。多家媒体此后联系中海油集团公司新闻处及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部,均未获得回复。

7月1日,中海油首次正式作出回应:据美国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康菲中国)报告,由该公司任作业者的蓬莱19-3油田于6月上、中旬发生渗漏,附近海面出现油膜,目前渗漏点已经得到控制。

7月3日,据中海油内部人士透露,中海油渤海湾一油田发生漏油事故已基本处理完毕,由于泄露范围比较小,只涉及200平方米左右,对事故海域及相关环境影响较小。没有人员受伤,没有任何关于对野生生物、渔业或航运不利影响的报告。

7月5日,国家海洋局通报中海油6月4日漏油事故,漏油致840平方公里海域水质被污染,对周边海域造成危害,目前已对涉事公司立案。

7月14日,康菲石油公司首度披露事故数据,溢油量达1500桶。以1吨石油约等于7.3桶计算,漏油量约205吨。

7月30日,国家海洋局下发通知,责成康菲公司限期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加快溢油污染处置。其中,要求其要尽快确定并封堵B平台附近溢油源,同时抓紧时间将C平台泄漏的海底油污清理完毕,上述工作应在今年8月31日前完成。

8月13日,康菲公司表示,在蓬莱19-3油田C平台周边海底进行潜水探查时,发现还有剩余的来自6月17日井涌事故所溢出的矿物油油基泥浆,这使得矿物油油基泥浆溢出总量增加到400立方米(2500桶),远超此前240立方米(1500桶)的预期。

8月20日,为彻底查明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原因,对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全面认真的调查评估,国家海洋局联合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安监总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

9月2日,国家海洋局表示,康菲公司对溢油源的彻底封堵没有完成,如维持现有开发方式可能产生新的地层破坏和新的溢油风险。责令康菲公司蓬莱19-3全油田停止油气生产作业。

9月5日,康菲公司公告,表示已经完成蓬莱19-3油田的钻井、注水及生产作业程序,共计231口井停产。康菲表示,目前正在重新编制油田开发海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将提交海洋局核准。

9月13日,康菲再度披露了溢油的初步原因,但对于国家海洋局已经做出的认定似乎并没有认可的意味,仍“各执一词”。

康菲谎言不断惹众怒海洋局反应迟钝被指责

据《南方周末》报道,本次溢油事故发生在6月10日,但是关于本次事故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原因则是消息全无。最早透漏这一线索的居然是一个疑似中海油内部人士的微博,这不禁使人想起了去年发生在大连的漏油事故。大连漏油事故在公众面前不谈影响、责任、原因、赔偿,而是被描绘成了一场“齐上阵:打一场海上清污的人民战争”,把有关部门描述成救灾英雄,纷纷亮相,却忘了救灾牺牲的消防战士。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时隔3个月,同一个地点再次发生事故。

就在大家以为渤海湾油田溢油事故将会再一次成为“消失的新闻”时,7月1日,中海油终于对这次震动全国的溢油事故作出回应,承认发生溢油事故,但渗漏点已经被控制。时隔近一个月,公众终于听到了来自官方的声音,但依然是对事故发生的原因避而不谈,只是笼统的表示事故已得到控制。但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说,国家海洋局6月16日提出过“应该向公众公布”。

7月3日,中海油称原油泄漏范围比较小,只涉及200平方米左右,已基本处理完毕。但据《新民周刊》8月31日报道,截至目前,渤海湾溢油事故已造成5500平方公里海面遭受污染,其中劣Ⅳ类水质海面超过870平方公里。这同公布的200平方米相差甚远。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司徒瑞7月6日在北京表示,目前蓬莱19-3油田没有任何溢油情况,清洁工作已接近尾声。

7月30日,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蓬莱19-3油田B平台溢油点附近发现零星油花溢出,附近未发现油带。与此同时,C平台附近也有油花持续溢出,并在附近发现长约9公里、面积约0.95平方公里的油带。康菲再次失信。

8月24日,康菲公司的总裁司徒瑞表示,现在渗油源应该说已经得到永久性的封堵,而油基泥浆的清理工作也已经完成95%,计划在8月31日之前完成所有的清理工作。但8月25日,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监督督促下,康菲公司承认蓬莱19-3油田C平台附近海床又发现新的油污渗漏点,这些渗漏点与前几日发现的渗漏点为同一来源。

在8月31日的最后期限,康菲公司向国家海洋局提交了总结报告,声称已完成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的要求。9月2日,蓬莱19-3油田,在距离C平台四五百米的海面上,依然能看到船侧两旁有明显的银灰色油带,有些甚至呈亮黑色。当天,国家海洋局认定康菲公司没有完成“两个彻底”的要求。

9 月2 日,康菲中国立即执行了国家海洋局决定,开始停产程序。9月4 日晚8 点,在安全及时、并保护油田的可采能力的方式下,康菲中国已完成停止蓬莱19-3 油田的钻井、注水及生产作业的程序,共计231口井,包括180口生产井及51口注水井。

对此,央视记者对油田作业方进行了采访。在被问道:“既然你们声称是延时,为何在8月31日向公众宣布说,完成了国家海洋局‘两个彻底’要求?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作业方回答:“我们就是骗你,骗你的”。但这段对话遭到了康菲公司的否认,理由是该人的声音并非公司当事人员的。

尽管说这句话的究竟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事故发生至今,这已不是康菲第一次自食其言了。

作为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的反应严重滞后。在明知道事故已经发生的前提下,竟然对公众瞒报。等到事情已然公开了,才急吼吼地出来表示事故影响不大,已经得到控制。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海洋局一直被康菲牵着鼻子走。总是康菲主动报告事故进展,而海洋局只是负责查看情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根本没有亲自调查事故原因和环境影响。直到康菲的报告在公众面前站不住脚了,才在事故发生2个月后牵头成立联合调查组,调查事故原因。

警钟已响 海上石油开发任重道远

据了解,美国康菲石油是一家综合性的跨国能源公司,全美大型能源集团之一。康菲石油(中国)是美国康菲石油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核心业务包括石油勘探、生产、精炼、营销、供应和运输。蓬莱19-3 海上油田是康菲公司在1999年5月发现的,并成为该油田的作业方。最近10年康菲在美国本土可谓“案底累累”,至少有5起生态事故或纠纷,已赔偿超过40亿元人民币。

本次事故暴露出了我国海上石油开发的3大问题。

首先是相关法律法规严重落后。这件震动全国的溢油事故根据相关行政法规,当事方最高只会承担20万元人民币的行政处罚。这和康菲在美国5起事故赔偿4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起8亿元相比,实在是太过宽松。想要进一步追要赔偿竟没有相关法律的支持,只能通过民事责任来实现。但是在民事责任上确认是不是由于污染造成的我们的损害,比如我们在渤海湾地区有很多水产养殖,这些养殖是不是真正的受到损害,要想举出证据来,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受害者利益难维护。此次事件除造成涉事企业的损失和周边的生态灾难外,渔民受损状况以及长时间的食品安全隐患,不能用一句“不受影响”就遮挡过去。相反的观点显示,作为内海的渤海湾本身自净能力很弱,加之沿岸周边人口稠密,水产量较高,长时间向公众隐瞒污染事实的后果极为严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本次事件中相对弱势的当地居民,并未看到足够的发声机会和渠道,只有零星的报道提及已有养殖鱼类死亡。在去年大连漏油事故中,法院对渔民的诉赔请求根本不予立案,超过1000名渔民陷入了索赔无门的窘境。因此我们有理由担心,此次漏油事故的善后问题,会步中石油大连事件的后尘,舆论有责任进行提醒。到目前为止,尚处于发声无门状态的当地渔民,其受损状况究竟如何,以及环渤海广大区域所可能遭遇的生态破坏状况,均需权威、中立部门的全面调查。

第三,国企要学会如何应对危机。中海油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对本次事件应该积极回应,担起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应有的责任。但遗憾的是,中海油选择的却是封堵消息、删除网上消息,在事故曝光后又轻描淡写,说事故并不严重。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去年的中石油大连新港附近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还是今天中海油渤海湾油田发生漏油事故,无不指向这些国企老大们在应对危机时的理念、素养和能力的缺失。去年5月,美国墨西哥湾海上油田漏油事件发生后,事故的责任方英国石油公司在第四天就给出了原油泄漏的相关数字,美国政府也迅即在大约1/3的墨西哥湾实行禁渔,以避免国民食用可能被污染的水产品,其后,英国石油公司CEO海沃德在舆论和道德良知的倒逼下,无奈下台。

大型国企天天喊着要与国际接轨,但先要把应对危机的理念、态度、做法等先行与国际接轨。这样的理念,理应成为中海油这样的国企老大们的基本素养,即便是“事故”再小,也不能成为对公众封锁消息的理由,更不是公众不需要知情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