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培养每一个学生具有能够自己决定应该做的事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这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应创设互动学习的方式,交还学习的自,提供学生创新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进行角色的转换,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就应该为学生搭设一个广阔的平台,使他们的创造个性得以最大空间的展示。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互动学习

转换角色学习自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每一个学生具有能够自己决定应该做的事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这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这样的能力和态度,必须让学生投身诸如此类的行动中去,主动地去解决问题〖1〗。教师则应该在他们参与这些行动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即指导学生会探索新知,会总结规律,会举一反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该如何发挥指导作用呢?

1、创设互动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联想,广泛地搜集与这个“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幻想、敏感性等〖2〗。

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开展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线,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识产生一定影响。

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由于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开展互动的学习活动时,要避免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发生,如:(1)对自己,只顾自我表现,不愿修正自我;(2)对别人,专挑毛病,不注意学习吸收;(3)对小组,组内无分工,各唱各的调,缺乏团队观念,责任感不强。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1)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从而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2)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从而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3)在分组讨论时,引导学生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从而避免讨论流于形式;(4)在互相交流时,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从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5)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从而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6)还要注意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见,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形成聆听、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修正、和谐的互化。

2、交还学习的自,提供学生创新的空间。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然而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因此,我在进行语文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确定学习目标时,就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师生学习定向的重要手段。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课堂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强。

在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特别要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如提出“这个字你想怎么记?”“这段话你准备怎么读?”“学习这篇课文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交流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思路的过程中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

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让孩子独立发现就是一种创造。”例如讲:《鸟的天堂》一课,揭题后,启发学生据题发问,学生问:“‘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称它是‘鸟的天堂’?”随后又启发学生:“能否据此发现提问的一般方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问就是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随即要求学生用此方法自己去文中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被激活了。再如:讲《我的战友》一课,针对“像千斤巨石一般”,以“为什么不把比作‘巨人’而比作‘巨石’”?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多角度全方位对这句话作了剖析:有的说“石头是无声的,而忍受烈火烧身的也‘没有发出一声’”;有的说:“石头是不动的,而趴在火堆也是‘一动不动的’”;有的说:“石头是不怕火烧的,坚强的为了战斗的胜利,对烈火无所畏惧”……学生们不但学会了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且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火花。

3、进行角色的转换,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经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在教学中我常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3〗。

3.1 师生之间角色的转换。

所谓“师生换位”就是老师当“学生”,学生当“老师”。在课堂上,我以学习者的身份创设某种疑问,请“老师”帮助解决。在当“学生”的过程中,我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让“老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自、创见权。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同时,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3.2 学生与学生之间角色的转换。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本来是平等的,但是当某些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表率时,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其创造的潜质。如: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巧妙,就请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某个学生课文朗读得既流利又动情,就请她范读;某个学生理解得深刻,就请他表演。学生在角色的转换中,内在的动因被充分地调动,进而不断探索新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潜质。

3.3 学生与文本中角色的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者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学习的角色,转换为文本中的角色,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本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本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了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能也得以发挥。如教学中我常用的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常用的“假如你是‘某某’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之类的问题,都是在帮助学生与文本中的角色互换。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动力。”可见创新之重要。因此,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就应该为学生搭设一个广阔的平台,使他们的创造个性得以最大空间的展示。

收稿日期:201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