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夏天来了,就都过去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夏天来了,就都过去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次的流感属于中医的风病范畴,类似风温、春温。外因是风邪热毒随气温升高而传播加快,内因是气虚,即免疫力低。”中医专家如是说,甲型H1N1流感属中医所说的“时症”范畴,大可不必恐慌。

中医防疫 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早在4月30日,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就在新闻会上风趣地说:“我们不但有卫生部牵头的多部门人感染猪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我们还有中医――‘达菲’的主要成分就是‘八角茴香’。猪肉炖八角茴香,大家不妨一试!”

中医专家认为,甲型H1N1流感乃中医所说的“时症”,并提倡“治未病”。“未病”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起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灵枢・逆顺》也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中医“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6个方面,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通过精神调控,使真气从顺,从而使疾病不能发生或发展。“治未病”强调人们应该注重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抵御病邪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进一步发展、疾病痊愈以后防止复发的目的。

著名中医张建明说:“不管是非典,还是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本质上都是病毒肆虐。”中医所谓的“时疫”,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对流行性传染病的统称,它是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已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据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一书中的不完全统计,中国历生疫灾的次数为:周代1次,秦汉15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5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但人类都走过来了,因此不必太慌张,再怎么变化,也就是“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而已。中医称其为“外感”、“外邪”,一旦胜过了人体的正气,人就得病,如果流行的规模够大,那就是“时疫”,但每次总是人类战胜它们,并且还产生了大师级的医生,如汉末的瘟疫大流行,产生了张仲景、华佗;唐代的时疫产生了孙思邈;此后还有“金元四大家”、李时珍……

相关链接:现代中医药网:/

中医预防方案

1.在生活起居方面,中医认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所以要及时添、减衣物,饮食、作息要有规律。

2.要相信科学知识,克服恐惧心理,保持平和心态。中医认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恐则气下,惊者气乱”,如若对流感产生恐惧之心,必导致气机逆乱、气郁化热,产生毒热之邪,更易招致外感。

3.尽量减少外出,尤其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鼻涕等)或有呼吸道疾病症状的病人;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香皂和清水洗手,尤其是咳嗽和打喷嚏后;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扔进垃圾桶。

4.中药外用:

净化环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中药喷洒:用石菖蒲、艾叶,按1∶1比例,以水煮沸15分钟为宜,加水兑成含生药,20%~30%的浓度。

(2)中药熏蒸:①用石菖蒲、艾叶烧熏:按1∶1比例。②用食醋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毫升,加水一倍稀释后加热,每次熏蒸1~2小时。中药熏蒸每天或隔天一次,需据疫情而定,以适中为宜。

5.中药食疗方:

(1)二白汤:葱白15g、白萝卜30g、香菜3g,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2)薄荷梨粥:薄荷3g、鸭梨一个(削皮)、大枣6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用小米或大米50g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宜吃。

(3)荸荠、百合、梨等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可以适当食用。

(4)鲜马齿苋30~60g,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5)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

(6)百合20g、薏苡仁15g、八角茴香2枚、鲜藕100g、瘦肉250g,煲汤,食肉饮汤,经常食用具有滋阴润肺、提高肌体免疫力的功效。注意:百合为寒润之品,风寒咳嗽、脾虚便溏者要慎用。

美国公布抗流感“食谱”

日前,美国MSNBC新闻网向公众推荐了9种食物,用于预防、阻击甲型H1N1流感。普通的食物真的可以成为一个盾牌,保护人们不受流感侵袭吗?

营养食疗

■酸奶:“益生菌可以保护肠道。有些酸奶中含有的乳酸菌可促进血液中白血球的生长。”

■红薯:“红薯能增强皮肤抵抗力。皮肤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员,维生素A在皮肤结缔组织中起着重要作用。补充维生素A最好的办法就是从食物中获取β-胡萝卜素。”

■茶:“茶具有抗细菌、防流感的功效。哈佛大学免疫学者发现,连续两周每天喝5杯红茶的人,体内会产生大量抗病毒干扰素,这种可抵抗感染的蛋白能帮助人抵御流感。”

■鸡汤:“鸡汤是美味的感冒药。鸡肉在烹饪中释放出的半胱氨酸,与治疗支气管炎的药物非常相似,有盐分的鸡汤可以减轻痰多的症状。”

■牛肉:“补锌增强免疫力。锌在饮食中非常重要,可促进白血球生长,进而帮助人体防范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即使轻微缺锌也会增加患传染病风险。牛肉是补锌的重要来源,所以吃牛肉能预防流感。”

■蘑菇:“促进白血球抗感染。人们一直就把蘑菇当做提高免疫力的食物,现在研究发现,吃蘑菇可促进白血球的产生、活动,让它们更具防范性。”

■鱼和贝类:“补硒防病毒。硒主要来源于牡蛎、龙虾、螃蟹、蛤蜊等海鲜。”

■大蒜:“大蒜能抗感染和细菌。英国研究人员实验表明,食用大蒜可让感冒发生几率降低2/3。”

■燕麦和大麦:“康纤维抗氧化。燕麦和大麦都含有抗菌和抗氧化的物质。食用燕麦、大麦可增强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还能帮助抗生素产生更佳效果。”

相关链接:美国MSNBC新闻网:/

参考书目

①《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②《丹溪心法》是综合性医书。5卷(或为3卷)。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

③《瘟疫论》。吴有性于崇祯十五年(1642)撰成,据《四库全书总目》载,《瘟疫论》2卷,补遗1卷,版本主要有清初刻本、四库全书本等。上卷载论文50篇,阐述瘟疫之病因、病机、症候、治疗,并从多方面论述瘟疫与伤寒的不同。下卷载文36篇,着重论述瘟疫的兼症,有数篇论述瘟疫名实和疫疬征治。

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修方书。此书包括名方很多,诸如至宝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藿香正气散、妇科逍遥散、失笑散、胶艾汤、儿科肥儿丸、小抱龙丸等,自北宋末至元代的200年中,民众应用很广。

延伸阅读

10种亚健康症状与饮食调理

根据调查:亚健康已经占据人群的绝大多数,70%到80%之间。很多人都以为疾病是静止的,是因为昨天的一个偶然事件引起的。其实疾病是一个不断累积发展的过程,亚健康就是身体给你发出的“求救信号”。出现亚健康状态后,如果你不去管他,那么只有一个结果:走向疾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求救信号”呢?下面列出10种常见的亚健康症状和解决办法:

1.失眠烦躁:多吃富含钙、磷的食物。含钙多的如大豆、牛奶、鲜橙、牡蛎、海带;含磷多的如菠菜、栗子、葡萄、鸡、土豆、蛋类。可补充钙、镁类补充剂。

2.脾气不好:钙具有安定情绪的效果,牛奶、乳酸、奶酪等乳制品以及海产品等,都含有极其丰富的钙质,有助于消除火气。萝卜适于顺气健胃,对气郁上火生痰者有清热消痰的作用,最好生吃,也可做萝卜汤。啤酒能顺气开胃,改变恼怒情绪,适量喝点儿会有益处。

3.压力过大:维生素C具有平衡心理压力的作用。当承受强大心理压力时,身体会消耗比平时多8倍的维生素C,所以要尽可能地多摄取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清炒菜花、菠菜、水果等。工作压力大的人,如果服用复合维生素C片剂,会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4.神经敏感:神经敏感的人适宜吃蒸鱼,但要加点绿叶蔬菜,因为蔬菜有安定神经的作用。吃前先躺下休息,松弛紧张的情绪。另外,镁元素也有镇静神经的作用。

5.体瘦虚弱:体瘦虚弱的人通常缺乏蛋白质和脂肪。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是鱼、肉、蛋、奶等,在吃前最好小睡一会儿。人们都习惯饭后睡觉,这是不正确的习惯,应改为饭前睡一会儿,因为吃了饭再睡,人会觉得越来越不舒服。

6.筋疲力尽:可在口中嚼些花生、杏仁、腰果、胡桃等干果,对恢复体能有神奇的功效,因为它们含有大量丰富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钙、铁以及维生素E,却不含胆固醇。此外,蛤蜊汤、青椒肉丝、凉拌蔬菜、芝麻、草莓等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适度的热量,能保护并强化肝脏,不妨多吃一些。

7.眼睛疲劳:在办公室里整天对着电脑,眼睛总是感到很疲劳,你可以在午餐时点一份鳗鱼,因为鳗鱼含有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A。另外,橙黄色的蔬菜和动物的肝脏也富含维生素A,边看电脑边啃胡萝卜也是不错的选择。

8.大脑疲劳:坚果,即花生、瓜子、核桃、松子、榛子等,对健脑、增强记忆力有很好的效果。因坚果含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亚油酸,并且含量很高、无胆固醇,所以人们常常把坚果类食品称为“健脑”食品。另外,坚果内还含有特殊的健脑物质如卵磷脂、胆碱等,所以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它的营养、滋补作用是其他食物所不能比的。

9.丢三落四:做事丢三落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时,应补充维生素C及维生素A,增加饮食中的果蔬数量,少吃肉类等酸性食物。富含维生素C及A的食物有辣椒、鱼干、笋干、胡萝卜、牛奶、西红柿、红枣、田螺、卷心菜等。

10.感冒发烧:容易感冒发烧也是亚健康的表现,主要是身体免疫力差,可多吃含蛋白质食物增强免疫力。另外,容易感冒的人可以多吃蔬菜、水果这类含维生素C的食物,提高身体的抗氧化能力,保持细胞正常。

相关链接:中华中医网:/zy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