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探传统语文课堂常见问题及生本课堂的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探传统语文课堂常见问题及生本课堂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课文的解读建立在主观理解之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然而在初中语文课堂中,依旧存在课文教学单一解读的现象。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就要先从改进课文教学入手。

关键词:语文课文;生本课堂;文无达诂

1、传统语文课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人们常说“诗无达诂”,即一首诗没有绝对的单一解读,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亦类似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不仅是诗歌,任何一篇文章,于不同的读者而言,都会有着不同的解读思路和角度,可谓“文无达诂”。然而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却常常存在“文有达诂”的现象。

对于同一篇课文,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大不相同,因而在阅读同一篇课文时,心中所产生的理解必然会有差异,教师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但是在不少语文课堂中,我们看不到那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本解读,所看到的恰恰是教师拿着“标准答案”这把大剪刀,把学生的思维都修得整齐划一;所看到的恰恰是教师拿着“考试要求”的指挥棒,指挥学生进行统一地理解。

本该由学生自由赏析文本,开动脑筋,驰骋思维,畅所欲言,到头来却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中不存在个性化解读,有的只是对“标准答案”的模仿和记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教师太过忠于教参。不少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缺少教学经验,往往比较依赖教参。教师对课文内容不是很熟悉,害怕自己对文章解读歪曲、不准确,怕误导了学生,因此在备课过程中依赖教参上的解读。长此以往,对教参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后果是教师越来越不敢有自己的想法,最后只能唯教参马首是瞻了。如此,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讲课只是对教参内容的传达。同时,教师也会将教参作为衡量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的标尺。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过于功利化,将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有着多种答案。必须承认,这些答案有不少是与“标准答案”大相径庭的。如果考试万一考到怎么办?基于这个担忧,有些教师就会引导学生往教参上的答案靠近,甚至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这又使得教师对文本的驾驭能力愈发退化。这种语文学习,读的是别人的文章,得到的是别人的想法,学生所习得的是记忆答案的本事,而缺少阅读能力的提升。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中将失去主动解读的积极性,取而代之的是等待教师公布答案的惰性。

2、生本课堂对语文课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生本课堂,顾名思义,学生是课堂之本。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录音机”和“记录本”。学生在课堂中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这就对语文教师的课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必须基于学情,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语文课文的教学亦是如此。教师的课文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明白文章结构、中心思想、作者的感情、人物的特征等,而应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欣赏、分析、理解文章,教会学生掌握文本解读的技巧,即自学课文的能力,进而将这种能力迁移到课外。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而不是让学生记下一个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课文教学中,教师不要怕学生有五花八门的理解,不要担心学生的回答与教参解析不相符合,“文无达诂”是必然存在的。与结果相比,过程的训练更为重要。基本的文学知识固然要掌握,但更关键的是使学生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二,教师要从教参中解脱出来,不再拿教参衡量学生的回答。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即前面所提到的“文无达诂”。生本课堂要强调民主、平等,在课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合作解读文本,使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悟,不再唯教参马首是瞻。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人的解读都无法取代自己的解读。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网络上的和参考书上的教案教参琳琅满目,这些只能参考不能照搬。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情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初中语文课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要做到“文无达诂”,教师就要营造民主的课堂,创设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的课堂。

总之,课堂不仅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课堂的生命力,不在于这堂课有多热闹,不在于这堂课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这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习得如何分析、理解文章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阅读,读出自己的味道。如此,文无达诂,教无定法,正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