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若有情天亦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若有情天亦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古诗十九首》原本是东汉时期无名氏文人的五言诗,后梁萧统从中选取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不仅是当时下层文人失时伤世的咏叹,还体现出了他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包括生之如何度过,死之如何迎接的哲学命题。在经过了痛苦的探寻之后,文人们开始着眼于自己身边的事物,其中爱情的渴盼,知音欲求乃是当时文人作品的两大主题。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爱情 友情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4-0141-02

东汉末年,硝烟四起,朝野混乱,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的黑暗,使得当时的文人,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文人们,报国无门,进仕无路。儒学思想从兴盛走向衰落,传统的道德观念被丢弃。尤其两次“党锢之争”使大批文人惨遭杀戮,转而远离政治。在痛苦中他们将眼光投向自身,开始关注自我,反思自我存在价值,以期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

及时行乐之,荡涤放情志之,换来的却是更深的苦闷,更深的痛悟。加之,汉末的游宦游学是一种风气,游子只身在外,本想通过入仕,换得功名利禄,却被社会打回了原形。这时候的文人们才发现,因为功名,舍弃了人生最为可贵的爱情,亲情,友情,是多么的令人可悲。于是,诗人的眼光回到起点,,回到出发的地方。他们重新看到家中的妻子和爱人,看到共奏高山流水的知音良友。至此,汉末文人们的生命意识已经完成了一个轮回和重生,这是他们生命意识达到顶峰的标志。元人陈绎曾指出《古诗十九首》:“情真、景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这个‘真’‘至情’正是生命之真,生命之情。”如果诗人对于生和死的看法和感慨是无奈和悲痛的,那么,对待爱情和知音良友则是至情和真诚的。

一、思君令人老――爱情的执着

《古诗十九首》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大多是是闺中妇人对远行的丈夫的思念,有喜有悲,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苦苦的等待,渴望男子回家与之团聚。“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思念一个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容颜不再靓丽,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在等待和思念中渐渐消失,这份无奈和落寞对女子而言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因此,要努力加餐饭,保持体力才有希望继续思念和等待。这是怎样的痴情和真爱才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守候。“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这种大胆直白的话,在那个封建时代还是不常见的。在这里,女主人公的感情是极为强烈而炽热的,没有丝毫的顾忌和克制。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也是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难独守”便是孤独寂寞的妻子对远方的丈夫的深深的思念,昔日的“娼家女”如今却要守着空床日以继日的忍受着孤独和寂寞,这份爱才难能可贵,才更显得真诚。

一种是以物折相思,来表达深深的思念。“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便是用芙蓉来寄托思念。女子拿着刚刚采摘的芙蓉,想要送给心爱的他,却发现已经和他相分别很久了。接下来的两句感觉是在写游子,游子回头望向旧乡,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芙蓉”往往以暗示着“夫容”,所以芙蓉在这里就有了以物折相思的效果。这种睹物思人的写法,使思念之情显得更加朦胧婉转,沁人心脾。

《古诗十九首》里的爱情故事乍看上去都是悲情的,但是细细咀嚼,故事中的男女是享受的,因为他们怀有希望而不灭。仿佛对于这时候的男女来说,时间从来不是阻碍他们爱情的绊脚石。可以一别就是几十载,可以一等就是一辈子。只要心中存有一点点希望就不会去放弃。可见,感情之真,之纯粹。这样令人感动的爱情,如果因为追求仕途而忽略那才真是人生一大遗憾。可惜,当他们意识到爱情的美好的时候,已经是在仕途追求的失败,离家千里之外了。顿时有种为时已晚的感觉。但至少心已经有归属的地方,有希望在前方了。

二、高山流水觅知音

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他们互相能懂得彼此心中所想,遂成挚友。虽然《古诗十九首》的年代还没有出现伯牙子期,但是对于知音良友的渴望是同样的需求。“不惜歌者哭,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鹧鸪,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作者听到高楼上的弦歌声,“音响一何悲”,不由得也跟着伤悲。可是作者担忧的却是无人能欣赏,无人能够感同身受歌者之苦。同样地,世间多少悲苦酸甜都无人一同分享。如若有知音良友出现,作者是毫无犹豫的与之一起振翅高飞,一起享受人生。这种对知音良友的渴望正是建立在“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的背叛基础上的。一起读书的情谊却因为追求仕途而被之若破履。令人心寒的不是求仕失败,却是自以为最信任的人抛弃你。只有同甘甜,不能共苦厄,这是让作者心碎的重要原因。这就显得觅得一知音良友很重要。可见,此时此刻的作者,享受的是“愿为双鹧鸪”的高山流水,而非“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飞黄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