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台湾广播夜话节目《夜光家族》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台湾广播夜话节目《夜光家族》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各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要做大做强,提高创新能力非常关键,节目的理念、内容和形态都需要不断创新。在这一方面,台湾飞碟电台夜话节目《夜光家族》有不少地方值得借鉴。该节目每周一到周六22:00-24:00播出,风格稳重朴实,形式灵活,内容感人又不乏活泼风趣,在台湾年轻人群体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直拥有稳定的高收听率。该节目的主持人是作家光禹,主持该节目已有15年,以其极具亲和力的“大哥”形象深得人心,经常收听该节目的人都自称为家族成员。

《夜光家族》灵活的内容和形式

新闻、音乐和谈话是支撑当前广播节目最重要的三大块内容。作为一档传统的夜话节目,《夜光家族》自然以谈话为主,同时极其灵活地融合了音乐欣赏和热点新闻的讨论,以及其他若干个丰富的单元,各板块设置相对独立,又有整体感,而且内容常办常新。

1 “每日一问”

这是《夜光家族》每天必进行的招牌单元,只要“每日一问”的主题曲《阳明春晓》一响起,听众打进的电话瞬间爆满。这一单元时间一般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内容包括回顾一周新闻的时事题,历史题、科学、国文、数学、英文、冷猜谜等,也有搞笑的考验中文反应能力的造句法。内容丰富多样,听众参与度很高,其中不少题目都颇具难度,但听众都迎难而上,乐此不疲,答对题目的人都有小礼物赠送。

2 “开放话题”

这是一个由听众打进电话与主持人交流、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的单元。由于该节目历史悠久,很多听众都是从小学听到大学,从学生时候听到成为上班族,而很多家长也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成为《夜光家族》的忠实听众,忠诚度很高。

3 “来宾访谈”

《夜光家族》每个礼拜都有几天固定的来宾访问,大都是演艺圈中的明星,如周杰伦,张学友、张惠妹等大牌明星都接受过光禹的访问,很多都不止一次到该节目作客。

4 “在线家族KTV”

这是另一个老少咸宜的单元,由听众通过热线参加歌唱比赛,透过话筒,尽情展现歌喉。比赛方式比较周密详细,借用了电视真人秀的元素,任何听众均可以传真或热线形式推荐身边会唱歌的高手。

5 “夜光音乐厅”

本单元经常推荐一些经典老歌,通常是20分钟左右,主持人只讲简单的几句想法和评论,听众可以享受到各种风格的经典歌曲,既有中文老歌,也有英文经典曲目,那些耳熟能详的老歌,主持人有时也会恰到好处的跟着哼唱,营造出歌曲中的氛围,调动听众的情绪一起来跟着唱。笔者多次听到打进电话的听众不忘夸赞这个单元,还积极向节目推荐未被播过的经典歌曲,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夜光家族》的启示

启示一:强化听众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从目前内地一些电台节目可以看出,广播人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许多制作人员有多年形成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因循守旧,按常规走路,致使一些节目内容简单空泛、形式呆板、手法老套乏味,既缺乏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又没有鲜活生动的语言。另外一个现象是,许多节目常常是以主持人自己的兴趣代替听众的兴趣。以自己的想像代替听众的需求,远离了社会,远离了群众。《夜光家族》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合了谈话节目、音乐介绍这些最传统的节目形式,又灵活地结合其他流行的娱乐性单元,如“每日一问”、“在线家族KTV”,其新颖流行的节目内容和形式,使得节目生动活泼,富于创新,加之主持人乐于倾听听众的喜怒哀乐,以及亲切自然、毫不做作的风格,使节目深受听众的喜爱。

启示二:开放用人机制,吸引优秀广播人才

要做好一档广播节目,单靠一个人的努力显然不够,《夜光家族》15年一直保有持久的魅力和居高不下的收听率,显然离不开主持人和幕后众多优秀制作人员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没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即使有好的创意,也很难把它变成现实的优秀节目。

作为主持人,光禹每每说话都很有分寸,体现出良好的修养,这与作家出身的身份是分不开的。在台湾,很多广受欢迎的广播主持人都是身兼数职,如吴淡如、吴若权,赵少康、蔡诗萍、陈文茜、陶晶莹、侯文咏等,他们大都同时活跃在电视界,写过不少畅销书,是都市职场、爱情问题的专家,可以说都是社会上的精英。他们因其独特的经历、涵养和个人魅力,做出来的节目也都很有特色和水准。虽然很多都是知名作家,讲话却都很符合媒体的特质要求。亲切自然,言语精当,从不文绉绉或扮深沉。而在内地,广播人大都是专职,社会阅历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与内地深夜广播频率卖药的广告和节目居多不同的是,台湾的夜间广播节目几乎都是知名主持人主持的深受欢迎的互动性很强的节目,甚至连与药品相关的广告也很少见,这种积极正面、制作精良的广播风貌,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努力经营。今后在发掘和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广播节目制作和主持方面,可以考虑开放的用人政策。打破部门行业的界限。吸引社会上特别是文化界的杰出人士,为广播补充新鲜的血液。事实上,低俗化、媚俗化之所以成为当前广播电视领域最突出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广播人自身的意识上,而不拘一格吸引优秀的人才,可以有力地改变这一现状。

启示三:走出短信误区,充分用好电话互动

和报纸、电视相比,广播有更鲜明的类似于“点对点”的人际沟通色彩,在电波与声音的倾诉中,听众和主持人之间、听众和听众之间在思想上、心灵上易于碰撞和沟通。而利用电话进行实时交流正是发挥广播这―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热线电话使直播室得以扩展和延伸。

但是,现在人们可以看到从中央台到一些省市地方台,透过手机短信形式进行的广播互动开始日益流行,成为继热线电话之后兴起的又一种即时互动传播方式。只要打开收音机,“移动用户请发送短信到××××”、“联通用户请发送短信到××××”之类成了人们耳濡目染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针对短信的特点,很多广播电台原先以热线电话为即时互动传播方式的节目纷纷开通了短信平台,有的甚至用短信取代了电话的互动方式,这实际上是抛弃了广播以纯声音传播、声情并茂的特色和优势,可谓反其道而行之,走入了―个严重的误区。

与内地相反的是,虽然手机短信技术已普及多年,但在台湾各种类型的广播节目都极少用到短信的形式,而都是用传统的电话方式互动。显然,电话更直接,更具人情味因而也更吸引人,也更能体现出广播的人文关怀。在《夜光家族》中,无论是“嘉宾访谈”、“在线家族KTV”还是“开放话题”单元,都没有使用短信互动,而全部充分利用了电话参与,这种直接交流所碰撞出的火花和人情味,是短信难以企及的。遗憾的是。内地不少类似的广播节目普遍采

用的都是短信互动的方式,一些广播节目还利用短信能够开创媒体新的合作赢利模式这一特征,走上一味地利用短信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道路,这种做法不仅与广播的媒介优势背道而驰,也因其充满了物质欲望而使自身生命力受到损害。

“感动”如何再现――析《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

田 瑾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档大型公益节目,该栏目自2002年开办以来,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对于一档大型年度性电视节目来说,5年的创作历程正在使之逐渐进人成熟期。2007年2月26日,《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一套播出。全国观众再一次在《感动中国》这一精神盛宴中体味感动,检阅心灵。以下,笔者试对《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进行如下分析:

多元化解读“感动”,从各个侧面展现主流价值观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的策划刘凯说:“我们首先将‘感动’理解为感人至深,这是这个词语的最直观的涵义,除此之外,我们也在不断地解读感动,发掘感动的其他内容。感动,还可以延伸理解为人们心灵的震撼、激动等等。只要该人物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就都可以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的候选人。”因此,每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职业、地位、年龄、事迹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在历年的40多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有徐本禹、田世国、丛飞,王顺友等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有成龙、濮存昕、刘翔、姚明等光彩照人的明星,也有钟南山、袁隆平、桂西恩、黄伯云等大家学者……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的主流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之一。“主流”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如孝悌、爱心、坚强、勇敢、爱国、诚实等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多角度,立体地展现了主流价值观的不同方面,才得以打动人心,感人至深。

2006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秉承了该栏目一贯的评选风格,10个获奖人物(群体)中有军人,医生、学者、农民,工人等,职业分布较为广泛,覆盖面广。其中黄舸只有18岁,年龄最长的获奖者季羡林已经95岁,这又呈现出老、巾、青相结合,错落有致的分布状态。所有人物的获奖理由都是感动,但是表现方式却大不相同,这正是《感动中国》独特的魅力所在。

我国改革开放已30年,在多种文化共同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趋势也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事物一元化的认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文明的需要。《感动中国》对于感动的多元化解读和表达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在这个节目中,“感动”不仅仅表现为“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更是将“感动”诠释为“给人心灵以震撼”、“催人奋进的激动”、“直指心灵的思考”等等,这一切都在表现和传达着许多中国人所提倡的传统美德以及社会新风尚,也只有这些因素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事实证明,《感动中国》以多元化的方式表现“感动”,为这一看似普通的常用词语诠释出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选出的十名人物从多个侧面展现了主流价值观,既强化了整个节目的主题,提升了节目的品位,更容易打动观众的心灵,也使观众便于接受,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提炼人物事迹中的感动点, 在短片中凸现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最出色的部分就是介绍获奖人物的短片,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也蕴涵在短片中。

现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华益慰的短片为例,分析其中的感动元素。短片以一个患者母亲的讲述开篇:华益慰为了给病人省钱,不顾腰部陈旧性骨折,为病人做了9个小时的缝合手术。这个小故事让观众了解到华益慰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接下来又通过一系列患者的讲述和华益慰的工作细节突出了他感动中国的事迹:华益慰将病人送来的现金红包以病人的名义存入银行9年后,由其妻子原封不动地送还;怕病人受凉,华益慰总是把听诊器捂热后再放在病人的胸口,并翘起小拇指,以免凉的手指让患者不适……这些内容都是最容易打动观众心灵的事实,从现场情况来看,观众对这些内容的反应也是最强烈的,不少人流下了热泪。

直指人心的内容正是《感动中国》所有短片所极力挖掘的,短片导演在大量的人物事迹资料中提取出最容易打动人心的细节,运用多种电视手段加以突现,最终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现场访谈,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白岩松对排爆专家王百姓的访谈令人印象深刻:

白岩松:刚才片子中演到您拆弹这么多年,有15000枚了,现场的观众,发出了一声惊呼。因为这个数字太惊人了。在这个数字里头,您回头去看,有多少次是您自己后来都后怕,会出一身冷汗?

王百姓:我这么多年拆了很多炸弹,但我感到最危险的,最后怕的,一个是刚才短片说的这个郏县那个。另外一个就是在河北省威县,发现了一枚邮件炸弹。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怕。

白岩松:您也害怕?

王百姓:平时讲课时候咋讲都可以,但是真正遇到真的时候,从内心里也是捏一把汗的。

这段访谈,避开了最容易被人想到的王百姓拆弹时的沉着、无畏,而是让他本人讲述了一个拆弹无数的排爆专家胆怯,害怕的时刻,这样的问题涉及无疑会使嘉宾谈出更多心灵深处的东西,也使这一人物在观众眼里更具人情味。

综合运用场面调度多种元素,烘托主题

《感动中国》颁奖盛典对于观众来说不仅仅是一场精神盛宴,更是春节期间的一顿视觉大餐,每一年的晚会都会在历年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根据所要表达的人物的特质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但大气、庄重的风格却是其不变的追求。《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的主创人员往往通过前期的多次讨论、创意来设计整台晚会的舞美、灯光、音响等舞台元素,并在后期制作环节运用多种科授手段向观众展现感动中国的全貌。但是,任何技术上的手段都是服务于《感动中国》的节目内容的。

首先,色彩运用。

晚会开场时,首先回顾了以往4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镜头仰拍摇过“黑夜里的满天星辰”,每一颗星星都是一幅历年感动中国的获奖人物照片,这些照片被制作成金黄色,底色则是黑色的幕布相衬。紧接着一片漆黑中,一点金光点亮了现场的LED大屏幕,浮现出竖起的金色感动中国奖杯,周围环绕着鲜艳的红绸。这一开场预示着一场隆重而盛大的晚会即将揭幕,也为颁奖盛典奠定了主要的色彩基调。

其次,舞台设计。

第一,不对称的舞台。《感动中国》自2002年开办以来。以往四届都使用了对称的舞台,2007年则突破了往年的路子,采用了不对称的舞台设计,这样的舞台设计更显灵活、大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二,颁奖盛典对人物的出场方式进行了改变。往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都是由舞台的后台走上前台,而2007年则设计了一条由获奖人物走过的长长的通道,这一通道从观众席中间延伸出来,其形状也暗合了感动中国的奖杯形状,这一铺满鲜花的红色大道既是隐喻人物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也是向人物致敬的方式。第三,丰碑式的LED大屏幕。

第三,音乐制作。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后,不少网友在论坛中表示,今年晚会使用的音乐非常优美,大气,符合每位人物的身份和事迹。其中,备受关注的是为霍英东和华益慰这两个已经去世的人制作的音乐,两支乐曲节奏舒缓、悠扬,伴随着女声轻轻吟唱,显得哀婉、凄美、动人。

第四,对颁奖环节的设计。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的颁奖环节与往年不同的做法是采用孩子来颁奖,对此,《感动中国》的制片人朱波介绍:“我们认为感动中国这个荣誉非常崇高,让任何人来颁奖都不是非常合适的,经过主创人员的讨论,大家最终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认为让孩了代表着天真,纯洁和希望等等许多美好的东西,由他们来颁发这个奖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也是十分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