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吴军教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经验介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吴军教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经验介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脾胃;不通;不荣

中图分类号:R27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01-02

吴军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和皮肤病学的教学、临床医疗、科学研究等工作,在皮肤科、外科常见病和疑难病症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疗效。现将老师治疗带状症疹后神经痛的经验介绍如下。

1补益脾胃

导师吴军教授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好发于老年人,正如《素问•评热病论篇》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年老之体气血津液亏虚,正气不足,无力御邪外出及修复机体受损组织,则疼痛持续而发为本病。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补益脾胃即补益气血,既可以辅助人体正气御邪,又可以润养各种病损组织,从祛邪和修复的根本上消除疼痛产生的原因,故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应注重补益脾、胃。

《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体以水谷为本”,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东垣更以此为理论依据,强调脾胃功能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脾胃乃“气血阴阳之根蒂”,是人体气血产生的源泉,而脏腑功能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气血供给。他说“天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已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脾胃为元气之根,元气为健康之本,如果内伤脾胃,就会百病由生。脾、胃能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是故“脾、胃”与“气、血”及“人体正气”之间关系密不可分。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气、血生成有源,周身气血充足,人体正气才能充盛,一方面使邪气不得侵留人体,另一方面使受损机体得以修复。诚如《素问•刺法论篇》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临证导师以人参、白术、茯苓、山药、木瓜、枳壳、陈皮等健脾、养胃、行气。

2以通为要

导师认为本病疼痛的原因有“不荣”及“不通”两个方面,在患者身上这两者可单独存在,亦可并存,但治疗方面均需加用通利之品以防微杜渐或散已成之“瘀”。

2.1养荣促通患者因脾、胃功能失调,或者饮食失节,或劳逸过度等,导致机体周身气血不足,加之病程耗损气血,使原已不足的气血更显虚弱,可致局部肌肤失养,轻则肌肤感觉异常,重则表现为疼痛。《素问•举痛论》曰:“血虚则痛”,即此“不荣则痛”。局部气血不足与流行不畅亦有关,故导师认为“虚可致瘀”,临证除补益气血外可加用少许行气活血之品。

2.2化瘀促通中医认为蛇串疮因肝气郁结,日久化火与脾经湿热相搏,外溢肌肤而生;也有因染触毒邪,外邪引动内蕴湿热火毒积聚肌肤而发病。《重订广温热论》说:“因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而成瘀。”火毒煎熬血液致瘀,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局部肌肤和内在络脉失养,是谓“不通则痛”。此类患者虽周身气血充沛,但不能达于局部,故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3标本兼顾“气为血之帅”,“气可行血”,气虚不能推动血行,则血行不畅,日久成瘀,此所谓“因虚致瘀”。患者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局部肌肤失养则疼痛。此处“气虚”与“血瘀”并存,气血两虚不能滋养,虚不荣肤与瘀阻不通等叠加一处,故疼痛缠绵难愈。治疗时应益气活血并重。

老年患者本身体质虚弱,气血不足,发病后,血被伏火煎灼成瘀,阻于脉络,此时患者既有周身气血供给不足,又有瘀血阻于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不荣”与“不通”并存,治疗时应补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方合病机,其痛则止。

在上述的基础上,导师自拟方剂“定痛方”为基础方治疗本病,药物组成:党参20 g,白术10 g,薏苡仁30 g,熟地黄15 g,当归10 g,川芎8 g,白芍10 g,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首乌藤20 g,蜈蚣1条。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实等;湿邪重者,加川木通、车前草;疼痛较剧者,加吴茱萸、乌药、甘草;疼痛较剧影响睡眠者,加夜交藤、磁石。

3典型病案

患者,男,62岁。左侧腰背部疼痛2个月。患者自诉2个月前左侧腰背部出现红斑、水疱伴疼痛,于西医医院就诊,诊断为“带状疱疹”,予“更昔洛韦”等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但仍疼痛。后经多方治疗,疼痛未见明显缓解。现患者皮损处疼痛剧烈,影响睡眠。查体:左侧腰背可见呈带状分布的暗褐素沉着区,上可见少许鳞屑,触痛明显。舌质淡红,有瘀点,苔薄腻,脉沉细。余无异常。患者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药物过敏史。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诊断:蛇丹痛,辨证:气血不足,瘀血阻络。治则:健脾益气养血,行气通络止痛。方选“定痛方”加减:党参20 g,茯苓10 g,白术10 g,熟地黄15 g,当归10 g,川芎8 g,白芍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车前子15 g,薏苡仁20 g,首乌藤20 g,蜈蚣1条。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药6剂。2诊:患者1周后复诊。自述治疗后疼痛较前明显缓解,皮损处隐痛,但夜间可安睡。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其制以上方去桃仁,红花,加女贞子10 g,旱莲草10 g。用药7剂后疼痛基本消失。随诊1个月,疼痛未再复发。

4讨论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1]。本病属中医学的“蛇丹”、“蛇串疮”、“缠腰火丹”等范畴。在自然感染或免疫接种后,病毒在感觉脊神经节细胞中保持潜伏状态。在以后的某个时期,病毒活化、复制并通过感觉神经纤维移行至皮肤而发生水疱。除免疫抑制和年龄外,其他影响病毒活化的机制尚未知[2]。在病理方面,皮损局部皮肤及相关神经节内可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如脊髓神经后根与后根神经节有剧烈炎性反应或单发性周围神经炎等。目前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独立疾病,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疼痛持续1个月以上的慢性神经痛综合征[3]。疼痛可呈灼痛、刺痛、绞痛等,常可由刺激引起阵性加剧。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治疗集中于止痛,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很多患者在短期内很难根除疼痛,有的甚至缠绵数年。中医学认为疼痛只是本病的外在表现,治其痛需求其本,即解决疼痛产生的原因,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导师吴军教授认为本病属“痛证”范畴,其疼痛原因就在“不荣”与“不通”两个方面,故治疗本病应“补益脾胃,以通为要”。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 .

[2]徐世正译.安德鲁斯皮肤病学[M].9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

[3]C.Peter,N.Watson.Post herpetic Neuralgia:The Importance of Preventing This IntractableEnd―stage Disorder[J].Joumal of Infections Disease,1998,178(1):91~94.

(收稿日期:201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