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震救援装备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震救援装备建设的思考和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几年我国先后发生几次比较大的地震灾害,社会影响极大,给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压力。通过对几次大地震的救援经验的总结,提出地震救援装备建设的建议,以便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关键词:地震救援 装备 建议

中图分类号:E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139-02

1 引言

装备在地震应急救援尤其是地震救援占据着决定性的作用,探索创新装备配备,总结、分析、研究如何建立完善按建制配备与按专业配备的装备配备模式,提升装备训练、装备作战、装备储备、装备运输“四个一体化”水平,事关政府灾害危机管理水平、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地震应急救援战斗力建设,能有效提高应对各类灾害危机能力,能有效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能有效提高复杂恶劣条件下、重特大灾害事故中的攻坚能力。尤其是随着高新装备的不断配备,如何编撰体系健全、贴近实战处置要求的技术项目操作规程,对于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尽快熟悉、掌握技战术和高新装备操作的要领,加快地震应急救援核心战斗力的形成意义重大。

地震属于大灾,而大灾一般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除了因为先期到场力量不足外,更是因为不少地方平时的装备建设仅仅是为了满足“达标”,结果一遇大灾往往难改“敌强我弱”态势。因此,各地应将满足“达标”为主向满足大灾救援需求转变,努力构建以“科技含量高的攻坚装备”为核心的新的体系攻坚能力,形成攻坚克难的“杀手锏”和战斗力新生点。体系攻坚装备,就是由若干个攻坚单元或“杀手锏”装备,在现场指挥部指挥下,构成完成不同攻坚任务的拳头集成,从而生成高效的救援能力,其目标是实现攻坚力量的科学组合、救援行动的有机配合、救援效能的高效聚合。装备是一项复杂、具体的基础性工作,更是体系攻坚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体系攻坚能力成为战斗力新生点”的思想,研究和把握装备现代化建设的特点规律,以大灾救援需求为牵引,积极推进体系攻坚装备建设,为有效履行职责使命奠定坚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 地震救援的主要任务

2.1 营地搭建

地震发生后,大部分房屋垮塌,没有垮塌的房屋也基本形成危房,救援力量需要在空旷区域设置若干营地搭建区,就地搭建营地,不仅要满足救援、办公和休息需求,还需要有生活垃圾、排泄物等物质的处置措施,而搭建的位置选定、搭建方法和牢固程度都必须满足地震救援需求。

2.2 垮塌建筑救援

地震会导致钢砼多层建筑倒塌、房梁楼梯断裂、墙体开裂等各种整体、局部破坏形式和因建筑倒塌造成的人员被困、埋压现场,并会形成若干个竖井、巷道,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坍塌形状,尤其是巷道内包含水泥板、钢筋网、木栅栏等障碍设施。要使用搜救犬搜救、雷达生命探测仪、音频探测仪搜寻、视频探测仪定位,并要开展挖掘、破拆、切割、牵引、伤员现场急救与转移。

2.3 深井救援

地震发生后,深井、斜井、横坑等部位极有可能有人员被困,并且存活的几率很大,救援人员需要根据井口情况,灵活运用救助器材辅助救生;在黑暗、狭窄、污染空间开展通信联络、照明等,并设置现场安全员对内部救援情况进行实时检测,明确紧急撤离的信号和方式。同时,结绳法、滑绳自救、支点和三脚架设置、坚井救助等方法都必须要能正确运用。

2.4 废墟搜寻救援

由于地震坍塌可能导致车辆埋压、人员狭小空间被困等情况,救援力量需要设置大面积搜索区域,利用搜救犬、人工、仪器进行搜索,救援队伍通过破拆、支撑、牵引等技术清理埋压物上的建筑废墟,待清理完毕后通过破拆将被困人员救助至地面,在进入内部搜索的同时也必须避忌危险区域,搜索作业时不能触及危险区域。

2.5 地下建筑救援

地震发生后,地下建筑被破坏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在湖泊及有水的地形,容易发生水倒灌进地下建筑,给被困于地下建筑的人员带来二次伤害,尤其是建筑包括横向和纵向管道,并有圆木、钢筋网、钢筋混凝土板、砖墙、斜道、圆管等障碍,需要救援队伍利用破拆、顶撑、转移等救援技术将被困人员和遇难人员救助至地面指定区域。这不仅需要进入水域作业能力及防护,还需要专门破拆工具的选择和方法和钢筋网的切割和处理,同时还要避免被困人员的二次伤害。这种情况下,救援人员需要对倒塌建筑结构作出安全评估,方可组织人员进入废墟救援。内部救援必须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必要时实施顶撑防护,听到撤离信号后,作业人员要迅速有序撤到安全地带。

3 地震救援装备配备

地震救援的主要任务在上文已经做了介绍,那么如何从救援任务着手,不断加强地震救援装备建设,从而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提升装备配备实战化

始终坚持以任务需求为导向,有序推动装备科学发展。加强装备评估论证结果运用,优化装备结构。强化特种车辆配备,包括地震救援车、综合抢险救援车、多功能消防车、水难救援车、搜救犬运送车等应急救援车辆,专业救援器材随车配置。强化个人装备配备,根据各作战分队的人员编制,按建制配备基本个人防护装备和特种个人防护装备,并按照各作战分队72小时内的物资实施自我保障的要求,配备个人携行包。强化保障装备配备,统一配备野外生活保障车、医疗救护车、移动式电源应急车等保障车辆,保障器材随车配置,为减少装备器材的非作战损耗,还应配备相应的训练装备。主要包括:个人防护装备,如防化服、隔热服、避火服;堵漏器材,如金属堵漏工具等。

3.2 强化装备管理规范化

基本形成分级、细化、配套、全面的装备管理制度体系。推进装备统型建设,救援车辆和救援人员基本防护装备纳入集中采购;规范装备采购合同技术文本的制定程序,强化前期论证,建立救援车第三方验收制度。发挥装备技术骨干作用,开展片区装备互检互查工作,推行装备助理员、装备质量检验员、装备技师对新购装备验收制度。加强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维护,建立完善主要装备电子履历表,提升包括装备规划制定、采购配备、实力统计、使用维护、维修等在内的装备全寿命管理水平。

3.3完善装备保障体系化

明确装备维护管理主体责任,落实装备检查、维护保养岗位责任制。发挥战勤保障的技术服务实体作用,定期开展装备巡检、测试、校验、标定等工作,提高装备完好率。开展特种装备接装培训,实行装备采购前期论证制度。所有装备操作使用人员达到“一懂两会”(懂基本性能、会检查、会维护保养)要求;装备技师达到“四会一懂”(会维护、会管理、会示教、会指导、懂维修)要求。

3.4推进装备队伍专业化

进一步优化装备专家库,为装备建设评估论证、规划、采购、维修、管理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开展装备管理干部、装备技师的预任和在岗培训,提升装备管理人员队伍业务素质。按照编配标准,配齐配强装备技师,强化落实装备技师岗位津贴等待遇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装备配备、应用技术,研究建立完善按建制配备与按专业配备的装备配备技术标准,提升装备训练、应用、储备、运输、投送的能力和水平。

3.5确保装备运用全员化

(1)加大装备日常普训普考力度。要定期组织装备训练考核,推行装备技术运用岗位培训制度。选送有装备维护特长、热爱装备工作岗位的优秀人才参加培训,采取以一带十的方式发展培养装备技术人才。

(2)推行装备技术运用等级达标。加大特种车辆(举高类)驾驶员队伍建设,推行特种车辆驾驶员持证竞争上岗制度。确保所有地震救援人员100%达到装备技术运用相应的岗位等级要求。

(3)强化装备和实战的“效能结合”。立足实战需要,采取每季度“大比武”、每天视频提问“小比武”的方式进行器材装备熟悉比武活动,使救援队伍对器材装备的熟悉真正达到“五知一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