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五十华诞数家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五十华诞数家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有延边,南有湘西”。这是当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人对全国州级少数民族文艺表演团体获得总体印象后,对延边州歌舞团和湘西州歌舞团艺术地位的评价。这种评价基于两点,一是演出水准,二是创作成果。其中创作成果影响力,湘西州歌舞团似乎更甚。是的,半个世纪以来,湘西州歌舞团几代编创人员,通过深入生活,修炼自我,艰辛劳动创作了数以千计的音乐、舞蹈、戏剧、声乐作品。有的在全国、全省会演中获奖;有的虽然由于时代原因没有机会获奖,但演出后,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

即使今天,老一辈观众提起它们还砰然心恸。为了能将这些创作成果比较完整准确地进行总结和评述,一定的要求和规范是必要的。我们原则是,用时代性、经典性、特殊性来概述成果。所谓时代性,就是作品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烙有时代印记;经典性,就是作品在全国全省专业文艺会演中取得好成绩;特殊性,就是作品虽然没有获奖,但它的社会影响很大。十年一觉梨园梦,总有花香朴鼻来。以十年为界,盘点家珍,便成了我们概述的路径。

第一个十年(1958―1968)

这是中国多风多雨的十年,也是湘西州歌舞因诞生后奋力成长的十年。虽然文艺为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但我们编创人员在配合完成中心宣传任务的同时,也创作出有着一定艺术质量和民族特色的作品。比如由李卓干作曲,扬明宪、龙建珍编舞的《花鼓));余方华作曲,扬秀昌、杨明宪编舞的《铜铃舞》;余方华、杨秀昌编舞的《跳仙》:李卓干作曲,石远鳌编舞的《烙印》;杨干之作曲,杨秀昌编舞的《织花带》等;这些节目均参加了第一届湖南省舞蹈会演,让省城观众第一次领略来自湘西的舞蹈艺术。这个时期的舞蹈,原生性强,风格性纯。音乐从民间素材中获取主题,采用专业作曲技法发展而成,有着自己的独立品格。如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刚刚从青海省民族歌舞团调来湘西工作的杨干之作曲的舞蹈《织花带》音乐就是这样的作品。这个舞蹈音乐清新可人,韵味十足。中国唱片公司慧眼识珠,立马将其灌成唱片在全国发行。要知道,那个年月,一个音乐作品被灌成唱片发行,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事件”。也许今天我们欣赏这张唱片,从编配到录音制作都远不及今天的技术含量,但它纯朴的湘西味道,浓厚的苗族风韵,听起来,别有一番情致。杨干之作曲的《绣花》,是这个时期歌曲创作的佼佼者,它巧妙而又贴切地将贵州苗族飞歌旋律有机糅进湘西苗族音乐中,张云珍演唱也十分到位,让听者耳舒心怡。吴荣发(花老虎)创作的《苗家为什么人人爱唱歌》,彭梦麟作曲的《薅草歌》,也是这时期湘西音乐作品的亮点。这两“歌”源于生活,清新自然。许多外地人就是听了这类歌曲开始对湘西发生兴趣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湘西州民族歌舞团成立第二年即1959年7月,一部由古今、彭正鹤、罗炳辉等编剧,余方华作曲,罗炳辉导演的大型民族歌剧《卡洛与锦鸡》问世,它标志着湘西艺术史上从此有了自己原创民族歌剧。此剧根据湘西土家族长诗《锦鸡》改编。剧中音乐旋律好听,情节故事好看,戏剧性和歌唱性相契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衔接。歌剧曾在省内巡演,让那个年代的湖南省同行和观众大大过了一把民族歌剧的瘾。同时期,当时只有二十几岁的陈国瑞创作的歌剧剧本《萼梨花开》在《湖南文学》发表,引起广泛关注,剧本的文学性、戏剧性,特别是歌词的文采,就今天看来,也不可多得。

湘西州民族歌舞团成立第一个十年。创作出手不凡,硕果压枝,开了一个好头。

第二个十年(1968―1978)

这是一个特殊的十年。湘西州民族歌舞团因“’’原因,从机构建制到人员编制乃至单位名称前前后后发生很多变化,可是薪火未断,创作不止。这个时期的文艺方向主要为工农兵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创作人员的指针。我们编创人员不负时代要求,深入生活,唱出时代旋律。由张景平作曲,孙继生、梁元训编舞的《茶山新歌》:彭梦麟作曲,周舜华、龚行南编舞的《养猪姑娘》;杨小波作曲,张莉茹编舞的《酉水河上女船工》;杨干之作曲,罗时娥编舞的《野营到苗寨》;李卓干作曲,集体编舞的《跃进花鼓》;彭梦麟作曲,余大鸣、李生权编舞的《观花》;杨小波作曲,张莉茹编舞的《朝阳花》等;从不同视角,不同手法,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三人男子舞《跃进鼓舞》1976年参加了全国单、双、三人舞蹈会演。舞蹈将湘西苗族男子鼓舞的帅气、灵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充分展示了湘西苗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刘仁明作词,杨干之作曲的《合作医疗开红花》、杨小波作词作曲的《土家喜爱咚咚喹》、陈国瑞作词,杨小波作曲的《放牛娃驾起了拖拉机》等是这个时期声乐作品的代表。《合作医疗开红花》和《土家喜爱咚咚喹》发表在当时最具权威的歌曲专辑《战地新歌》上,并由张云珍、张先玉录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播放,后者还被中央广播交响乐团改编成木管五重奏。《放牛娃驾起拖拉机》叙述了湘西山区农民盼望实现机械化的心情,歌颂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此歌经刘兴贵富有戏剧性的演唱,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反复播放,影响深远。这时期的作品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表现上,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它是真诚的,朴实的。1976年10月,“”结束,冰河解冻,中国迎来一个新时期。舞蹈《朝阳花》(以后改为《春》)和《观花》反映了编导获得一种解放感、自由感的喜悦心情。前者舒缓柔美,极富抒情性,苗族舞蹈动律有了新变化;后者热烈欢快,充满激情,湘西花灯表演有了新气象。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大船启航,思想解放运动兴起,真正的文艺春天来了。编创人员面对新时期新观念新感觉,人的主体和艺术本体意识觉醒,一个多元的文艺创作局面正在酝酿和形成。

第三个十年(1978―1988)

这是中国文艺工作者解放思想,自由创作的十年。1978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中国从此走向改革开放之路。此时,国门打开,新思潮新观念新技法蜂涌而入,大家创作思维活跃,手法翻新。作品同是取材于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风俗和生活,但在表现手段和艺术处理上大大有别于以前。如谢晓泳作曲、编导的《腊尔山歌》,第一次以中国传统绘画留白的创作手法表现苗族青年男女情爱,这大大提升了湘西舞蹈艺术的品位。舞中那个用花带永远也拉不出来的美丽女子,成了无数欣赏过这个舞蹈人的梦。黄国群作曲,余大鸣、李生权编导的《捞虾》,将湘西的山水之美和人的神韵之美,表现得极其充分,美的人美的舞美的音乐,著名作家叶楠看后,当场情不自禁起立为之鼓掌,并说,太美了,简直就是首用美书写的人间抒情诗。这个舞蹈多少年后还留在无数观众的心里。黄国群作曲,张莉茹、谢晓泳编导的《阿达玛的咚咚喹》,是一首空灵悠远的土家族舞蹈诗。舞蹈将土家族女子用咚咚喹吹出的音乐视觉化,它神奇、美妙,现代作曲法和编舞法在舞蹈中的运用,使观赏者耳目一新。杨小波作曲,梁元训、孙继生编导的《阿雅打鼓庆丰年》,将湘西苗鼓的气势和女子的柔情巧妙的揉在一起,既有张力又有合力。秋夜月下庆丰收,圆月与苗鼓辉映,人心和鼓声相融,传达出别具一格的湘西风情。彭梦麟作曲,张莉茹编导的《为了明天》和张景平作曲,张莉茹编导的《生命》,是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题材的小舞剧。这也是湘西艺术史上第一次以舞剧形式表现湘西红军时期的故事。舞剧故事生动,情感浓烈,很有艺术感染力。这个时期,还有彭梦麟作曲,张莉茹、谢晓泳编导的《毕兹卡的节日》;杨小波作曲,孙继生编导的《涅卡查毕兹卡》;李卓干、黄传舜作曲,罗时娥、李生权、蔡振林编导的《嬉鼓》;李卓干、黄传舜作曲,杨秀昌、张莉茹、蔡振林、李生权编导的《铜铃舞》等优秀作品,均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得很好的成绩。声乐作品方面,岳立功、邹子厚作词,彭梦麟作曲,张莉茹编导的歌表演《赶歌》和《哭嫁歌》是这个时期重量级作品。l 986年晋京演出,双双获得很高评价。歌词形象生动而意境好,音乐旋律优美而土味足。岳立功作词,杨小波作曲的《美丽的西朗卡普》、《请到我们湘西来》和黄国群作曲的“苗家酒歌》一问世,就超凡脱俗。多年来,久唱不衰,成了湘西创作歌曲的经典。彭梦麟编曲的桑植民歌《门前挂在灯》《花大姐》《给我买把包边扇子来》,原汁原味,人听人爱。岳立功作词,张景平作曲的《回来吧,贺老总》,情真意切,旋律动人。山人作词,作曲的《云中苗寨》,清新流畅,朗朗上口,它曾是宋祖英第一次参加全国“孔雀杯"声乐大赛获得金奖的演唱曲目之一。黄传舜作曲的《喜迎火车穿山来》和大筒独奏《玩灯》是这个时期器乐创作主要作品。前者运用土家族打溜子和多种民族乐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湘西人民盼火车迎火车的喜悦心情和欢乐场景。后者将湘西阳戏音乐作为创作素材,利用阳戏主奏乐器大筒的独特音色,生动的描绘了湘西百姓正月十五闹花灯的喜庆场景。

这是一个丰产的十年,也是一个精品叠出的十年。

第四个十年(1988―1998)

随着中国文艺创作环境越来越宽松,创作思想越来越自由,一个多元多产多彩的文艺创作时代已经到来。从中央到地方,为了鼓励出人才出作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各种文艺会演或赛事频繁。这个时期,我们的创作开始大步前进。作曲,胡明珠编导的三人舞《夏夜》;黄国群作曲,谢晓泳编导的女子独舞《猛洞河的月亮》;彭昌兴作曲,杨秀昌,黄国强编志的男了独舞《山民》,走进云南昆明全国少数民族单双三舞蹈赛场,以其独有的艺术气韵和气质,赢得专家评委和观众的喜爱。陈国瑞撰写的有着整体构思的湘西风情歌舞《太阳下的风景》,1991年建党七十周年之际,在省城长沙亮相,赢得一片叫好声。上篇“山魂”,下篇“水韵”两大版块结构,把湘西风土人情连缀得宏观线条清晰,微观生动活泼,让看多湘西“晚会式”民族歌舞的观众眼睛为之一亮。其中彭昌兴作曲,胡明珠编导的舞蹈《梳头溪》,李卓干作曲,杨秀昌编导的《山路》,作曲,李生权、袁益军编导的《亮彩》以其独特的艺术创意与新颖别致的舞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由罗炳辉撰写文学台本,彭昌兴作曲,胡明珠总导演的湘西组舞《四季花儿开》,1994年在参加湖南省新剧(节)目会演中,获得成功。组舞充分表现了湘西人的生活习俗、劳作和爱情。其中三人舞《簸谷》《踩瓦泥》,群舞《刮麻》《扯扯扯》《赶酒》堪称组舞中的精品。当时湖南省记者评审团的评语是:这是一台具有浓郁湘西民族风情的歌舞,它精致、地道、纯正,是我们看到的最好的民族歌舞集粹。《簸谷》《踩瓦泥》因其浓烈的湘西生活气息与纯朴的艺术追求,几年后不仅被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选中,而且在全国舞蹈大赛中,获得好成绩。1997年,刘定远担任艺术顾问,山人撰写文学台本,彭昌兴作曲,胡明珠总编导,黄国强编导的大型民族舞蹈诗《扎花女》,以其独特的艺术选材、构思和舞台呈现样式,被业内专家誉为“湘西民族歌舞创作的高峰”,它以其普世价值、永恒人性和时代意义为特征,让湘西民族歌舞获得一次新的诠释。这个时期音乐作品,也有自己的特色。山人作词,彭昌兴作曲的《咚咚喹吹起来》以其构思精巧旋律优美获得建党七十周年全国征歌比赛好成绩。后作为中国56个民族中的土家族歌曲进入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陈国瑞作词,彭昌兴作曲的《吊脚楼的传说》,以其歌词立意新颖作曲技法娴熟,获得文化部全国艺术歌曲比赛好成绩,并被贵州电视台拍成MTV,一时成为音乐电视的看点。与此同时,山人作词,北川、曾徽作曲的《阿公的酒碗》,经宋祖英演唱,获得较大影响:刘定远作词,彭昌兴作曲的《大山的儿子》湖南电视台拍成MTV,反响强烈。李卓干作曲的《苗山赶秋歌》在《歌曲》杂志发表,《苗家住在高高山上》在全国创作歌曲比赛中获奖;戏剧创作,也有收获。李北冰编剧,彭梦麟作曲的大型歌剧《情系猛洞河》,李北冰编剧,彭昌兴作曲的大型歌剧《使命》上演后,均获得一定社会影响。

第五个十年(1998―2008)

这是一个跨世纪的十年。许多作品挥挥手走进新世纪,其中舞蹈诗《扎花女》和《哭嫁歌》的背影尤其美丽。前者从1999年五月始,近十年中,三次晋京,一次到香港,一次到澳门演出。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整台录相向全国播出。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五个一工程”奖评选及北京国际舞蹈季演出中均获得骄人成绩。后者被宋祖英带到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音乐厅,在国际音乐界产生很大影响。这个时期,刘定远撰写文学台本,彭昌兴作曲,胡明珠总编导,黄国强编导的舞蹈诗《霞生山水间》和组舞《凤凰飞来》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追求获得成功。最值得一提的是贾肇巽担任艺术顾问,山人、许锐撰写文学台本,彭昌兴、杨天解作曲,胡明珠总编导,黄国强编导的民族舞蹈诗《我的湘西》,在湘西民族歌舞创作上又跃上一个新台阶。我国著名舞蹈理论家张苛称舞蹈诗《我的湘西》是民族链,风情串,其风格的独特和舞语的新颖是近年民族舞中少见的。2006年9月2 3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成为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亮点。声乐作品方面,彭昌兴作曲的《风雨南长城》《神秘的湘西》,张茂瑞作曲的《乡情》《神奇的古苗河》《西部的天,西部的地》等,以其旋律的时代性、时尚性、艺术性获得全国全省歌曲比赛中的好成绩,尤其是《风雨南长城》,经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演唱,影响很大。

五十年,一万八千天,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湘西州民族歌舞团从诞生到今天,其创作的各类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很难精确统计。物换星移,遗珠之恨在所难免。相信已谢世的尚健在的以及正当年的创作人员,不在乎团史成果簿上是否有一笔,只在乎在湘西州民族歌舞团文艺创作路上,努力过,真诚过,感动过,快乐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