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南地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以西华师范大学为调查对象,研究了西南地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现状,从毕业的就业率、就业流向及其就业专业相关度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及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比例为82.9%,就业分布情况呈多元化趋势,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较高。
[关键词] 就业现状;就业率;就业分布;专业相关度
[中图分类号] G473.8 G6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5)03-0088-03
我国西南地区师范院校绝大部分分布在非省会的二线城市,为调查西南地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笔者选择了坐落在二线城市南充市的西华师范大学为调查样本,西华师范大学其生源来自于全国大部分省市,专科毕业生来自学校3个学院(这里指校本部高职学院、阆中与隆昌的初等教育学院),分布于27个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自学校18个学院,分布于53个专业;研究生毕业生来自学校18个学院,分布于57个专业。毕业生有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等层次,具有较强的师范院校代表性。面向西华师范大学2013届毕业的专科生(不含校外办学点)、本科生与研究生发放、回收问卷。本次调查第一次总共发放问卷8870份,回收3598份,有效问卷3335份。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与就业质量调查内容中,除“用人单位评价”部分外,其余均以3335份有效问卷分析为基础。
一、毕业生就业率
2013年全国有699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学校各个层次毕业生就业比例为82.9%,其中专科生就业人数比例为87.8%,待就业人数比例为7.8%,专升本人数比例为4.4%;本科生就业人数比例为87.7%,读研人数比例为4.9%,考研和留学人数比例为0.4%,待就业人数比例为6.8%,自主创业人数比例为0.2%;研究生就业人数比例为37.5%,待就业人数比例为62.5%[1]。
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还比较乐观,其中专科生的就业比例最高,本科生就业比例次之,但两者仅相差0.1个百分点[2]。研究生的就业比例不容乐观,不及专科或本科生就业率的一半,其待业比例高达一半以上,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将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3]。
图1 毕业生就业率
二、就业分布情况
(一)就业单位性质
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分布于政府事业单位(35.3%)和私营企业单位(33.1%),政府事业单位比例略高于私营企业单位;其次,国有企业也是学校毕业生的“热门选择”(14.1%);最后,合资企业(9.2%)略高于其他单位(8.2%),但其所占比例都不足10%[4]。
图2 就业单位性质
(二)就业职位分布
学校毕业生大部分奋斗在基层一线,所占比例为87.2%,中层领导岗位为8.2%,上层领导岗位最少,仅为4.6%,可见毕业生的就业职位多为基层岗位,发展空间还很大[5]。
图3 就业职位分布
(三)就业区域分布
首先,选择西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最多,所占比重为55.9%;其次,在东部沿海地区、北上广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较少,所占比例依次分别为9.7%、4.4%、5.7%、3.3%;选择东北地区的人数最少,仅为1.6%。另外,省会和直辖市也是学校毕业生优先要考虑的就业区域,占19.3%。
图4 就业区域分布
(四)就业薪资分布
薪资直接关系着毕业生的离职率和生存能力指数,学校毕业生的薪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薪资在1000―4000元的毕业生占92.2%,工薪阶层居多;薪资在1000元以下的占5.1%;薪资在4000元以上的占2.7%。
图5 就业薪资分布
三、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
毕业生所学专业的最大价值就是在工作中能够极尽所能,学以致用[6]。由图6可知: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的关联度高达85.8%,其中达到完全符合的有21.2%,比较符合的为32.8%,一般关联的为16.4%,一点不相关的仅有14.2%。专业相关度高表明毕业生在校期间不仅系统学习了专业知识,个体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学会了如何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在就业过程中能较好地进行工作搜寻以及处理信息。
图6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西南地区师范院校就业率保持了较高水平,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已成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趋势。毕业生的择业方向已不仅限于以往的教育行业,就业面不断扩大,已覆盖政府事业、国营或私营企业以及服务行业等多个方面。这说明师范院校为适应社会需求进行的专业调整对学生就业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多数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还是在西部基层,工资待遇也处于一般水平。西南地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高,说明师范院校的现有培养模式较为适合社会需求。
(二)建议
1.加大专业调整力度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师范院校应依托传统师范专业特色,积极调整和开设与新兴前沿产业相结合的新专业,重视社会适用的教学培养模式,不断扩大就业方向[7]。
2.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思路
为在校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及讲座,积极引导毕业生开拓多渠道就业,转变“铁饭碗”思想,提早为自己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3.加强大学生创业引导和扶持
为在校大学生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及相关讲座,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学校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余妍霞,史铁杰.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p76~79.
[2]韩艳春.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调查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0):p57~58.
[3]于占龙,赵新.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p105~107.
[4]张建芳.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8(34):p47.
[5]许晓进.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17):p106.
[6]石荣英.论我国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J].法制与社会,2010(30):p185.
[7]刘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主观原因分析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0(18):p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