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用同理心 促进学生成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用同理心 促进学生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事德育工作多年来,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存在一些沟通交流的障碍。运用同理心能使师生沟通的障碍化为无痕,实现对心灵的引领。同时,学生也会模仿学习教师,发展自己的同理心,学会更好的沟通方式,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同理心;沟通;师生关系;教师;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45

一、问题的背景

从事德育工作十多年来,每年总会遇到一些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上网等的学生,究其原因,往往是学生的心理出现了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若坚持以同理心与之交流,就能真正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研究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的同理心教育观

同理心(Empath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也称为“共情,通情达理”,最早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同理心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即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把自己的共情传达,让对方感到被接纳、被理解。

三、分享案例

刚刚进入了青春期的女孩子小A经常对着镜子端详自己的容貌,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想在学习、工作、活动等某一方面与众不同,引起异性小B同学的注意。笔者暗暗观察小A。小A上课传纸条给小B时被笔者没收了。因为怕这件事会伤害到小A同学,所以笔者就当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

第二天清晨,笔者在办公桌发现了一封夹在自己的备课本里的信,信纸上写着“张老师收”。内容如下:

尊敬的张老师:

您好!

这封信是我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写的,我看到您看我的眼神,我知道这件事您知道后,一定会很生气。

最近这段时间我变得十分烦躁,自己的情感陷入狭小的空间,上课认真程度不像以前那样了。我也很苦恼,我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又怕让别人知道这件事。

老师,我犯了错是没有任何权利、理由提要求的,可在这里,我还是想恳求您两点:一是您能顾及我的面子不在同学面前说起这事;二是您能不告诉我父母。可以吗?

如果您把事情都说出来当然可以,因为我错在先,您本砭透谜庋做。不过您所失去的是一个孩子对您的信任。

祝您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

摆在面前的看似一封信,其实是一个学生的心情。笔者能看出,他是以另一种姿态在寻求我的帮助。笔者小心地收好这封信,收好这份信任。笔者像往常一样走入班级,完全忽视闪烁在那个孩子脸上的丝丝惶恐。放学后,笔者递给她自己写的信。

孩子:

读完你的信,我想这么称呼你。我感受到了你的信任,也感受到了你的压力。当然,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和你一般大时,老师也和你一样总想不经意地看某位男孩。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这些都是青春期正常的反应,你不必那么介怀。我们既然可以吃到甜甜的苹果,又何必在不合时宜的季节摘下那涩涩的青苹果呢?

孩子,能够反省自己,能够面对自己的错误,这是可贵的品质,我欣赏这样的你。我把最喜欢这句话送给你――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自己选择出来的。至于这件事我相信你能妥善解决。享受这个收获的季节吧!做一个阳光少女,这是我最想对你说的。

祝天天开心,学业有成!

你的老师

四、小A的成长

同理心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这种爱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的爱,而是要有和孩子共同生活的精神需要。正如笔者反馈出超越小A明显感受的隐含感受,让小A从中看清了自己,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调整了自己的行为,这才是真正的成长……事实证明真是如此。小A经历了这场“恋爱风波”,笔者果然看到了她的转变,她的眼神不再迷茫和害怕,上课的状态也回来了。

五、同心同理,师生一起

1. 将心比心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时刻把自己的情感导入其中,遇到事情,教师不要高高在上地教育甚至训斥学生,与学生形成真正的情感互动。而是能够将自己换成学生,设身处地去替学生着想,为解决沟通问题奠定了情感基础。

2. 高敏感度

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体察自我和他人情绪、感受的能力。回到刚才的案例,积极聆听是同理心建立的基础。倾听不仅是一门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善于倾听的人身上有一种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特质,这种力量超出你对人的说教。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时不应没有依据地胡乱猜测,而应善于察言。诚如上文例子,笔者听出了小A的弦外之音,使小A的心扉打开了,她感到有知音了。能够通过学生的眼神、语气和肢体等非言语信息,准确判断学生当下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这就是“同理心”在沟通交流中能起到的作用。

3. 同理心不等于“同情”与“赞同”

首先,“同理”他人不是“同情”他人。教师不能用“居高临下” 的心情和态度处理学生的事情;其次,“同理”他人不是“赞同”他人。教师要给孩子话语权,倾听孩子的心声与诉求,维护孩子的权利,同时要指出孩子的不足,引领孩子走向正确的轨道。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当教师表现出高明的同理心行为,学生也会自动化地默默模仿。同理心,值得每一位教师修炼。

(作者单位:浙江省泰顺县第三中学 32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