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来的媒介融合,尤其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入融合的趋势,突破了各种不同传播媒介的界限,新闻传媒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功能一体化态势。与此同时,社会化媒体特别是公民新闻的崛起,形成了专业媒体机构与普通大众共同参与新闻传播的格局,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趋势加剧,对社会、新闻传播等所产生的影响广泛、深刻而又错综复杂。目前新闻传播教育以培养传统媒体人才为目标,面临着媒介融合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应对媒介融合趋势的客观需要,国内外新闻教育界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其中最突出的是部分高校所倡导的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旨在培养适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专多能的新型新闻人才,比如能够从事跨媒体采编的全能记者即“背包记者”等。

但也有人指出,这种融合新闻教育模式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技术或技能融合层面,与媒介融合时代传播业界的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①融合新闻传播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新闻传播技能教育,着重于多媒体新闻信息产品的策划、制作、传播等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它不失为媒介融合下新闻教育改革的一种可贵的探索,但能否成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值得商榷。有学者提出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在新的传媒业语境之下转型为“传媒教育”或“传媒业教育”,②确实有一定道理。那么,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闻传播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结构?新闻传播教育是否仅为新闻媒体培养专业人才?等等。本文拟从高校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以下统称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型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抛砖引玉。

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化”还是“大众化”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领域“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壁垒已经模糊,新闻传播教育的定位如何转变,“专业化”还是“大众化”?建国以来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但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适应新闻宣传体制的需要,主要是为各类传统媒体培养专门化的新闻宣传人才,搞报纸的不懂电视,搞电视的不懂互联网,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专门与单一。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从面向传统媒体培养专门的新闻宣传人才,向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传播人才转变,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教育以社会与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要求,培养复合型的“多面手”。新闻传播学科的课程设置需要突破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使各个专业方向都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不过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不是简单地培养技术复合型人才,而是知识结构的复合、能力的复合,包括对专业知识领域的深入了解,认识社会的能力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③

新闻传播教育在知识体系与能力的建构上应处理好“一专”与“多能”的平衡,做到突出专长,兼顾其他,不能只重视“多能”而忽视“一专”的培养。为适应媒介变化对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培养专家型记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2级本科生专业教育采取“2+2”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大学4年中通过紧凑的学习安排,系统掌握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两门学科本科专业知识。④媒介融合是“合”与“分”两种发展倾向的对立统一:一方面是“合”,即各种传播媒介多功能一体化整合趋势,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媒介产品的融合、组织结构和产权等的融合;另一方面是“分”,和而不同,也就是说媒介融合带来受众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传媒市场呈现出分众化或专业化的特点,即媒体的多元化、信息的广泛性和技术的交互性导致的传播小众化、专业化趋势。所以媒介融合时代还需要在某个领域、某个学科有较深造诣的专才,这样媒体才能为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提供贴近性的精细化信息服务。⑤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传媒市场的日渐细分,媒介产品的生产与质量控制、市场分析、价格策略、营销策略、广告、销售渠道和终端的建立,以及媒体内部的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等,都需要专业人士来运作。

媒介融合时代人人都可能是记者,那么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史专家,复旦大学教授丁淦林曾对新闻专业技能即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综合能力作了精辟的概括:一是沟通能力,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同各种人打交道,并获得新闻信息;二是分析判断能力,能够把纷繁复杂的情况梳理清晰,分清主次,辨明是非;三是组织能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整合人力物力,开展活动;四是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文字,或语言,或图像,或其他方式,进行报道与评论。⑥这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同样适用。简而言之,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或竞争优势就是对于信息的搜集选择、组织整理、判断分析到最后的呈现等能力。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整合资讯,生产和管理知识的能力,不管是应用型人才、经营型人才,还是基础研究人才,这种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媒介融合时代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新闻传播教育不应也不能够仅仅局限于为媒体培养人才的狭窄定位。如前所述,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教育培养的人才,表面上看是新闻传播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则是适应知识社会需求的知识生产者与传播者。记者、编辑面临着角色的转换,即不再是单纯地生产信息,而应具备极强的信息选择与解读能力,有极强的鉴别知识的能力和合理传播知识的能力,洞察所的信息的深刻联系和意义,从而帮助受众迅速将信息转化为知识。⑦

媒介融合导致信息传播的媒介与渠道越来越多,而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则成为稀缺资源。整合资讯,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生产出知识等,越来越重要,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对于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不仅各种新闻媒体需要,企业或组织机构同样需要,新闻传播教育就是培养能够处理信息、生产知识等的人才,所以为媒体培养人才已经不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唯一目标。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于是出现了新闻传播专业不断扩招与传媒人才需求渐趋饱和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约70%以上的毕业生走到了非媒体岗位,在企业、社会、政府部门找到职业归宿。即使是到传媒单位,也未必就是在采编岗位,而是面向媒体传播业务全流程的不同环节。目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基于为单一媒体培养人才的定位与就业指向过于狭隘,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束缚了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想象力,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利于业界相关需求的满足,从而阻碍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⑧

在媒介融合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应该扩大人才培养的范围,也就是面向整个文化产业培养新型的知识生产者、管理者与传播者,新闻传播教育也应相应地调整课程设置,一方面加强专业化教育,即传统的采写编评等专业技能,同时打通不同专业课程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面向传媒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信息处理能力等,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化复合型传播人才。

从专业的新闻职业伦理教育向面向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转变

媒介融合改变了新闻业务操作方式,对新闻传媒业的职业要求、道德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往适用于传统媒体的新闻道德已显滞后。如网络空间的隐私权问题、著作权问题及虚假信息问题等。新闻教育者有责任在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教会他们遵守网络的道德规范,使他们肩负起网络中的社会责任,学会对有关问题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评判,并帮助其树立适用于网络传播的新闻伦理道德观。如对于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资源,网络记者怎样对其真实性作出正确判断,并能有效、符合道德地使用这些资源;如何避开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等等。⑨专业的新闻传播者应该具有比公众更高的媒介素养,因为他们不仅要尽环境守望之责,更要扮演社会领航者的角色,如何坚守伦理底线,如何在有效驾驭媒介融合技术的同时又不沦为媒介的奴隶,关系到新闻传播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媒介融合进一步加速了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的程度,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人们通过媒介接受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普遍方式”。⑩在人人都可能是记者的时代,职业新闻传播者的地位降低了,但对新闻传播伦理的要求反而提高了,或者说对传播者的素质要求更高了。一些专业媒体从业者及媒体机构面对滔滔而至的网络舆论,放松甚至放弃对新闻伦理的坚守,新闻传播界出现低俗化、庸俗化趋势。比如网络“艾滋女”事件中,别有用心之徒利用网络诽谤中伤他人,网民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鉴别力,助推了虚假信息的泛滥,而部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未经核实就跟风传播,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对社会都造成恶劣的影响,足以说明包括专业新闻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存在严重缺失。

媒介素养教育本身就包含了对新闻传播者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从专业的新闻职业道德、伦理教育向以培养公民意识为核心的媒介素养教育转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新闻传播专业对培养新闻记者、编辑等的职业伦理道德一直比较重视,但这种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面向专业记者、编辑的,而不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在媒介融合时代显然是不够的。

普通公众借助新媒体都有成为新闻传播者的可能,但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新闻传播方面的训练,带来了信息鱼龙混杂、真伪莫辨等一系列问题。非职业的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需要与职业新闻工作者一样遵守新闻伦理、法规等。媒介素养教育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会判断媒介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增强对信息的鉴别和过滤能力。

美国学者瑞妮·霍布斯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三个方面提升公民的素质:一是提高公民接触、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二是培养公民的领导能力、自由负责地表达个人意见的能力、面对冲突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公民对主动获取不同来源信息的兴趣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能力。⑾

当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走入误区,即人文理想、新闻专业理念逐渐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使新闻传播教育走向世俗化、功利化的歧途。⑿加强新闻传播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是避免新闻传播教育落入纯技术教学陷阱,克服实用主义、世俗化倾向和浮躁之风,以及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完善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校的大学生包括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普遍不高,比如对媒介道德的认识不足,对媒介功能认知比较模糊,对媒介信息缺少正确的解读和批判能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类的课程,系统地讲授媒体的本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对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等,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也为新闻传播队伍职业道德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⒀

媒介素养教育还应与新闻传播专业业务技能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比如培养学生识别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区别,辨别网络信息真伪,提高他们在纷杂环境下的信息鉴别和筛选能力,等等,因为业务技能课程的培训和学习本身就贯穿了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提高公众媒介素养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加强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并以大学生为典型示范带动全社会媒介素养的提升,成为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本文为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创新项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传播学研究》(编号:12YS190)以及上海市民办高校骨干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AAM12041)研究成果】

注释:

①⑤田龙过:《媒体融合趋势下的传媒教育改革谨防再陷误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4期

②杜骏飞:《新闻传播教育向何处去?》,《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第1期

③万萍:《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新闻知识》,2011年第11期

④《文汇报》2012年9月12日第11版

⑥丁淦林:《新闻系学生要有专业技能》,《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8期

⑦张宏树:《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知识体系重构》,《求索》,2011年第6期

⑧张昆:《媒介转型对新闻教育的挑战》,《今传媒》,2010年第9期

⑨王蕾:《网络时代的新闻教育》,《新闻传播与研究》,2002年第2期

⑩陈正良:《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⑾郑保卫:《事业性、产业性:转型期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解读》,《今传媒》,2006年第8期

⑿夏颖:《媒介整合与中国新闻教育改革认知误区》,《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第4期

⒀李芒 徐会:《媒介融合情境下新闻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中

(作者为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