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京市服装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京市服装业出口竞争力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现如今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发的突出,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要想在经济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尽快发展成为一线城市,必须加快发展服装业出口的脚步。本文从区域规模角度、品牌发展角度和人力资本角度分析了南京市服装业出口的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深刻剖析了我国目前服装业的行情,并探析了如何进一步提升南京市的服装出口竞争力,从而全面提高南京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服装;外贸出口;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50 -02

一、我国服装业出口现状及南京市的市场地位

(一)我国服装业出口现状

我国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出口创汇产业,服装进出口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现如今,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服装出口的数量急剧增长,为我国各地区带来更多的效益,但同时服装贸易的区域性较强,主要分散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追求自我风格和完美已成为当今消费者的主流。摆脱了传统观念束缚的中国人正在以新的姿态扮演着社会角色,服装作为表达自我个性以及自我追求的外在显示,服饰着装的意识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颜色、款式是最能够表达人们的个性,中国人对独特的色彩搭配和款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个性特征的服装是当前中国消费者的首选,而个性化也已成为了服装生产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凭借劳动力低廉的优势,我国服装行业具有相当程度的国际竞争力,外贸加工和“贴牌”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将把国外先进的服装设计理念带到中国,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中国服装贸易出口的显著特征。所以在欧美各个国家经常能看见形形的中国服装。

(二)南京市服装业的市场地位分析

服装根据派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杭派、汉派、苏派、粤派等几大派系,作为苏派服饰代表的南京地区的服装,在外贸出口方面占有一定份额,但是与浙江、广州和深圳相比较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处于二线水平,关于它们之间的差距问题将会在下面的章节具体讨论分析。即使南京地区的服装具体出口数据甚少,但是南京在江苏省服装外贸出口数据中占有重要的一部分,可以间接体现出南京地区的服装外贸出口现状,所以我将对江苏省的纺织服装出口总额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南京地区的服装外贸出口的市场基本情况。

2011年,江苏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408. 7亿美元,同比增长21. 7%,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回落4个百分点。其中,苏南纺织服装出口突破300亿美元,比上年净增长53.5亿美元,在全省占比超七成,但增幅与上年同期性比回落5. 3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11年,苏南四市的纺织服装出口额分别为:南京市实际完成592362万美元,同比增长20.2%,占全省总额的14.5%;苏州市实际完成1488832万美元,同比增长20.0%,占全省总额的36.4%;无锡市实际完成605162万美元,同比增长20.2%,占全省总额的14.8%;常州市实际完成385867万美元,同比增长23.4%,占全省总额的9.4%,苏州、无锡和南京仍居江苏省纺织服装出口额前三位城市。

二、南京市服装业出口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一)南京地区服装业发展现状

1、消费情况分析

随着服装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服装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服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过去的降价竞争,变成款式、时尚、销售环境等综合因素的竞争。企业只有提高服装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才能生存和发展,并在世界服装生产中取得优势。我国服装企业已超过3万多家,品牌亦有3万多个。从出口贸易到零售商店,中国服装业都展示出强大的活力和雄厚的实力。同时,中国服装业可谓“才刚刚起步”,技术、工艺、设计、管理、营销等方面与国际服装业还存在差距,这也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商机。在服装贸易中,新颖美观的款式以压倒性的影响力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同时,质量和颜色的优良也决定了服装消费的关键因素。因此我认为南京地区服装业想要出口服装,就应该优先考虑款式、质量和颜色这三大因素,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差异和生活细节,了解当地人群的喜好出口服装。

2、供求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服装产业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服装总量增加了53倍。1978年我国服装总产量为9.51亿件,2007年服装总产量为512亿件。中国服装市场的供需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买方经济的到来,使服装产品库存积压,服装企业能力闲置,出现削价竞争和亏损现象。总体上看呈现出服装生产数量偏大,总量失衡的问题。我国服装业的发展己经从资源的约束型过渡到市场约束型;另一方面,中国的服装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服装市场容量发展可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居民收入的相应增加和人口有计划、有控制地增长,都是积极的因素。服装纺织业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占10%左右,衣着类商品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12%以上。衣着类开支在家庭生计抽样调查中,城市和农村均居第二位。同时我国服装出口额保持上升趋势。以上种种都说明,从长期看,市场对服装的需求是肯定的并呈壮大的趋势,这对于将要进行服装业出口的南京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繁荣的前景。

(二)南京市服装业出口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1、从区域规模角度看所属南京地区的公司综合竞争力

首先,南京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南京地区处于苏南位置,该位置位于长三角的核心地带,交通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内外流通比较便捷,而且紧靠上海,受上海的辐射效应比较强,这南京地区的服装外贸公司的服装外贸出口方面地理位置是一个有利条件。其次,南京地区的产业发展竞争力水平较高、排名前4名的地区就是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可见南京在全省中的影响力还是较高的。

虽然南京发展十分迅速,并且就全省来说,经济整体水平较高,但是从规模来看,南京的经济与江苏其他城市相比较,就会发现通体上看来苏州和无锡的经济是要超过南京的,这样的差距会给南京的经济发展带来阻碍,因此南京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南京出口,否则会使得服装业出口的发展也放慢脚步,这对于南京地区的服装业出口是一个不利因素。

2、从品牌发展角度看所属南京地区的公司综合竞争力

自出口以来,南京地区的服装业已经建立了些许小品牌,并且在各大商场及服装批发市场上拥有相应的竞争优势。但是南京地区外贸出口“外资化”程度过高,服装出口贸易亦包含在内,这个问题一方面会导致南京地区服装外贸出口控制权大多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南京的一般贸易和内资企业发展不足,品牌竞争力薄弱。在外贸出口服装过程中主要依靠国家出口退税补贴保持低廉的价格竞争,多数内资外资服装出口企业没有打出国际品牌甚至没有品牌。因此,知名外贸品牌的缺乏成为服装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软肋,亦是南京地区服装业外贸出口的软肋。

3、从人力资本角度看所属南京地区的公司综合竞争力

现如今,各大城市都在主张自主创新,“以人为本”,人才培养。在这方面,南京地区都是做得很好的,南京通过“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提高南京人力资本素质和对外地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在加快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引进一批专业人才,促进人才结构总量与产业层次快速提升相协调,可通过这些服装出口领军人物以提高服装外贸出口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但是由于我们地区的服装外贸出口相比较国内外大品牌而言整体的发展时间还是比较短的,经验尚浅,所以与服装外贸出口中的佼佼者浙江或广州相比,仍需要进一步利用专业人才,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品牌。

三、提升南京市服装业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南京市服装业出口正在不断发展,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改进前行。如何再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呢?第一,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优化服装的产业结构,聚合产业发展必需的物质和人力资源,以提升服装业的整体竞争力。第二,提升服装出口产品的技术质量,增强企业的核心技术,南京地区服装业可以通过职业培训、专业竞赛和市场推介,造就一支以高品质为代表的专业技术队伍,从而提高服装业的产品开发水平和技术能力。第三,聘请一支以职业经理人为代表的,具有工商管理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企业经营队伍在整体营销方面进行管理,以提高服装的经营管理水平。第四,南京地区的服装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地区的景观资源,比如在南京园林区适时举办时装秀;在南京电视台开辟时尚频道专栏,定期进行产品品牌和时装展示;在已开通的市中小企业服务网的基础上,组建“中国服装网”,运用互联网进行服装动态的网上直播,举办网上服装博览会,并推进服装业的电子商务,实行网上销售、网上定制等,利用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在网上即时信息和进行宣传。第五,南京地区也要加强政府对服装的投入力度。如南京的市服装协会和总商会等要加强自身建设,明确职责。第六,南京地区服装业还可以考虑与国内外有关高等学校就加快南京地区服装产业发展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听取专家的意见、建议,促进了解国内、国际服装发展信息,接受专家的指导,通过学校加强对服装业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积极支持、鼓励行业协会每年举办服装设计人员及其他技术人员的培训班。

参考文献:

[1]陈作功,程蹊. 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路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02).

[2]徐从才.江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姜延书.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王丽萍. 天府新论[J].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综述,2006,(01).

[5]杨圣明.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蒋洁,女,江苏南京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