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好山好水出好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好山好水出好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谚道:“耳听锅内沙沙响,眼看色变叶无光,手握叶软略黏手,先嗅杂气散,后闻茶清香,指夹茶梗折不断,方称‘头锅’炒到堂。”

全国著名茶学专家、中国茶叶学会原常务理事、湖南省茶叶学会原常务理事、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彭继光(1935~2010)在2010中华茶祖节暨古丈毛尖万人品评会上,这样评价古丈毛尖:“古丈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是世界优质产茶地区。古丈多雾、湿度大,土壤中微量生物种类特别丰富,磷、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高。古丈毛尖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富硒茶、天然保健茶。古丈毛尖外形紧直多毫、色泽翠绿、内质嫩香、滋味醇爽、回甘悠长,是‘绿茶中的珍品’。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已被例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特殊的地貌条件,安然的生长环境

古丈县在武陵山脉中段的山岳地带,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大小山脉纵横交错,小河溪沟相互分割,海拔高低悬殊。在这块遍布崇山峻岭的土地上,千米以上的山头有27个,各个山峰的平均海拔是623米,大部分山地的海拔都在300~700米之间。

另外,古丈境内的林木覆盖率80.46%,可以说,是全中国生态最好的地方之一。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综合影响,古丈县冬暖夏凉,潮湿温润,山地森林气候特征明显。另外,这里雨量丰富,居全州之首,山地逆温效应明显,气温偏低,冬季不冷,夏季不热,一日内温差很大,而这些都是出产好茶的必然条件。

自古“云雾高山出好茶”,根据古丈的气象资料,春季3~5月,这里的阴天日数比湘西各地都要多,大雾的天气比岳阳市还要多2倍。因此,这里光照强度低,极其符合茶叶的生长条件,茶叶的内涵物质更加丰富。

二、古丈名茶有哪些?

三、古丈毛尖制作工艺

(一)采摘

一般来说,古丈毛尖要在清明前一星期开采,采期为半个月左右。鲜叶要求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芽叶大小一致,细嫩一致。不采虫伤和紫色叶,不采雨水叶空心叶,不带鱼鳞片。

(二)摊青

鲜叶在炒制之前,应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适当摊放。这个过程可适当蒸发部分水分,使杀青容易,且能节省燃料。在摊放的过程中,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也会悄然地发生变化,例如蛋白质会发生水解,分解成为氨基酸;另外一些淀粉会分解成为糖类,茶的滋味更加甜醇。我们在那些摊放的鲜叶边走过的时候,往往能闻到一股新鲜的青草气,这种味道会让古丈小城的四月清香宜人。

摊放的厚度、时间等要根据茶叶含水量及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来说,晴天茶叶的含水量较低,可适当摊厚一点,时间4~6个小时;阴雨天气的时候,茶叶表面水分较多,应该薄摊,时间可略长一些,一般10~12小时。

(三)杀青

杀青是古丈毛尖制作的重要环节。在古丈的茶农家里都有一口或者几口磨得锃亮的铁锅,这种锅是专供杀青使用的。此锅直径78CM,深24.5CM,斜度15度。烧锅用的燃料最好是松枝,锅温控制在200~220摄氏度之间。一般来说,一锅里投放的鲜叶大概要有1.2斤,鲜叶下锅后,要勤翻勤抖,先闷炒后抖炒,抖闷结合。另外,杀青时火力要均匀,先高后低,不可忽高忽低。杀青时间是2~3分钟,到叶色变暗,叶质柔软,发出清香,即可出锅摊晾。

农谚道:“耳听锅内沙沙响,眼看色变叶无光,手握叶软略黏手,先嗅杂气散,后闻茶清香,指夹茶梗折不断,方称‘头锅’炒到堂。”

(四)初揉

初揉的目的是为了初步整饰外形,缩小体积,便于干燥。适当绞碎叶细胞,利于冲泡。初揉是在光滑洁净的簸箕中,将经过摊晾的杀青叶进行揉捻。初揉用力要轻,中途改块2~3次,经3~4分钟,茶叶初步成条即可。

(五)炒二青

炒二青是利用高温继续破坏茶芽中残留的酶的活性,使残留的低沸点具有青草气味的物质随水分的蒸发而逸散,使高沸点的芳香物质透露出来。炒二青的方法与杀青同,以抖炒为主。炒量为一锅杀青胚量,时间为4~5分钟,至四成干即可出锅。出锅后,茶胚要迅速摊晾散热。

(六)复揉

复揉与初揉同,用力较初揉重,中途改块1~2次,反复揉4~5分钟至茶条索紧结为止。

(七)炒三青

炒三青是使茶条进一步紧、细,逐步干燥。投叶量为一锅二斤青叶,掌握适度火温,迅速翻炒,以抖炒为主,至茶条不黏手时降低火温。

(八)做条

做条与炒三青两道工序是一次完成的,其操作方法是:首先理条,待茶条基本理顺后,再拉条,接着搓条。理、拉、搓反复进行。炒至茶条有光滑感,即可出锅,摊晾。做条的关键是掌握好锅温,切忌太高。

(九)提毫收锅

这是古丈毛尖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锅要磨光洗净,控制好锅温,投叶量为一锅三青叶。具体的做法是:下锅后先轻轻翻炒,边炒边理条,炒至全部茶条受热回软时,再双手将理顺的茶条置于掌中,轻轻揉搓。揉搓时要防止茶条断尖脱毫,动作要轻,白毫提出后适当增温,以利于提高香气。炒至全干后出锅摊晾,然后包装。

古丈毛尖色泽翠绿,白毫显露,芽叶完整,条索紧细圆直,锋苗挺秀,回味长,耐冲泡,很有独特之处。在制作的过程中,道道工序都要求精细操作,不可疏忽,特别是要掌握杀青和做条两道关键技术。

四、古丈茶具

(一)圆圆篓

大概是看惯了电影电视上采茶之类的轻歌曼舞,在人们的心目中,采茶女都是提着一只小巧玲珑的竹篮。然而,古丈姑娘采茶用的却是圆圆竹篓,用麻绳挂在胸前。在整个茶叶制作的过程中,采茶最为辛苦,两根指头夹着嫩芽反复采摘,一斤干茶需要数万个茶芽,可见工作量之大。

(二)偏偏锅

大凡煮饭炒菜的锅灶,都安放得圆圆正正,而古丈炒茶灶上安放的铁锅却是偏的。这是为何?原来,炒茶是茶叶质量好坏的关键工序,杀青的火要猛,收锅提毫火要温,锅底受热要均匀,不然会焦叶。偏偏锅正是适应这种特殊的制茶工艺而设计的。将锅底向灶门方向抬高略45度,烧火时火焰可顺着锅底向灶门飘,再从烟囱排放,致使锅底全面受热,柴火完全燃烧。另外,杀青时偏偏锅便于翻抖茶叶,用竹刷把茶叶向高的一方扫去,一抬手,茶叶会自动散落下来,操作得心应手。在收锅提毫的时候,由于人站在较低的一方,便于俯在灶台上,用双手细心揉搓,一锅白毫显露的毛尖茶就此诞生了。

(三)方方篓

市场上卖的簸箕都是圆的,但古丈炒茶用的簸箕却是方的。原来,古丈茶需要经过杀青、揉茶、二锅、提毫等好几道工序,这些都离不开簸箕。由于炒茶灶边呈方形,当锅内茶叶炒好之际,得迅速出锅摊晾,这全靠用竹刷把往外扫。这时,方簸箕正好接在灶边,中间没有一点空隙,茶叶会一根不漏地落在簸箕中间。

五、古丈名泉

古丈县城古阳镇,一面依山三面环水,红沙溪河、古阳河、水田溪绕城而过,天然泉水,饮之不尽,用之不竭。

城区内共有大、小泉水10多处,经过历代官民品评,公认水质最好的有“四大名泉”:

东泉,位于城后街城隍庙旁,故又名后街水井,清凉可口,水质优良,建于1913年,供后街居民饮用;

南泉,位于城南碑岩山灵官庙,故又名碑岩山凉水井,供南门桥和老塘坊居民饮用,水质良好;

西泉,位于城西柑子坪,故又名柑子坪水井,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水质特别好,民间夏天制作凉粉(一种可口的食品),非取这口井的水不可,供城西和柑子坪居民饮用;

北泉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水质甘甜清凉,有“古丈北泉水,青云山上茶”之双绝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