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儿童另类中耳炎大盘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童另类中耳炎大盘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诱发孩子中耳炎的因素不少,最常见的有感冒、扁桃体炎、烟雾侵袭等。一些不科学的生活细节同样可将孩子推向中耳炎患儿的队伍,年轻父母不可掉以轻心。

“捏”出来的中耳炎

乐乐长得乖巧可爱,唯嫌不足的是鼻子有点“塌”。为使乐乐鼻子长得“挺”一点,爸妈经常捏他的小鼻子。这几天乐乐突然发烧,又哭又闹,经医生检查,乐乐得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与经常捏鼻子有关。乐乐爸妈后悔不已,捏鼻子咋就捏出了中耳炎呢?

医生分析:

人的耳朵与鼻子之间有一条“暗道”,叫做咽鼓管(又称耳咽管)。小宝宝的咽鼓管发育很不成熟,管道的长度比成人的要短,口径又较粗大,呈水平位,这样鼻子里的分泌物经挤压就容易进入鼻咽部,再经过咽鼓管流进耳内的鼓室中,分泌物中的细菌感染鼓室的粘膜引起发炎,形成中耳炎。经常捏孩子的鼻子,既会损伤鼻腔的粘膜与血管,降低鼻腔自身的防御功能,增加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又会使鼻腔中的分泌物受到挤压,通过咽鼓管进入内耳鼓室而招致中耳发炎。

爱心提示:

家长戒除乱捏孩子鼻子的习惯。

“喂”出来的中耳炎

明明出生不到3个月,开始莫名其妙地食量下降、精神不振甚至不时哭闹,经医生诊断,明明得了中耳炎。原来,原因在于爸妈常让他平卧在床上喝奶。

医生分析:

小宝宝肠胃发育不完善,进食难免吞进一些空气,在喂养过程中或喂食后不久,常常会反胃,致使食道或胃里的食物返流入咽喉部、口腔或鼻腔中。当宝宝处于平卧位时,这些被污染的返流物很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耳内,引起耳内黏膜发炎,出现发烧、耳痛、听力下降、耳道流脓等症状,从而引发中耳炎。

爱心提示:

喂养宝宝要有一个好,如斜抱位、半卧位或坐位都可以,切不可图省事而将其平放于床上喂食。

“擤”出来的中耳炎

源源得了鼻炎,鼻涕增多,外公外婆经常给他擤鼻涕。可有一天,源源突然指着耳部喊痛,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中耳炎。原来是外公外婆擤鼻涕的方法失当惹下的祸。

医生分析:

不少大人擤鼻涕时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两侧鼻孔都被捏住,等于堵死了鼻涕前面的出路,鼻涕便在外力的迫使下向鼻后孔喷出,通过咽鼓管而侵入中耳,其中的细菌、病毒趁机繁衍而引起炎症,约有1/3的中耳炎患儿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

爱心提示:

用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孩子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再用同法擤出另一侧。如果孩子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可先用浓度淡的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掏”出来的中耳炎

宾宾妈十分注重孩子的卫生。除了天天给宾宾洗澡外,还定期给他掏耳朵。宾宾妈认为,耳屎不仅脏,而且妨碍听力,故必先除之而后安。

医生分析:

外耳道是盲性管道,其外1/3段为软骨部分,软骨的皮下组织内有一种特殊的腺体,叫做耵聍腺。耵聍腺由汗腺演变而成,其主要功能是分泌一种称为耵聍的物质,俗称“耳垢”或“耳屎”。耳屎充当耳道“门卫”的角色,阻止虫子、脏水等异物入侵;发挥“消声器”的作用,防止剧烈声波损伤鼓膜等。掏耳屎既剥夺了耳屎的生理作用,解除了耳道的“门卫”,为细菌随异物潜入中耳开了方便之门,又可能损伤耳道黏膜或鼓膜导致感染,并蔓延到中耳发生中耳炎。

爱心提示:

一般耳屎可随咀嚼、张口或打哈欠等活动,借助于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而自行脱落并排出于耳道,不必掏挖。如果确实过多,甚至造成耳部堵塞时,可先试一试较为安全的清除办法――

第一步,在孩子临睡前滴入1~2滴耳药水。滴药时让孩子睡在床上或者抱在你的膝盖上,头部取侧位,使其健耳在上病耳在下,药水滴入后保持这种2分钟,防止药水流出耳外。

第二步,在病耳塞一个用消毒棉球做成的耳塞。次日取出耳塞,耳屎可能粘在上面而被清除掉。

早期捕捉中耳炎

如果不慎犯了上述错误,给了病原微生物入侵孩子耳朵的机会,应特别留心事态的发展,注意捕捉中耳炎的苗头,以达到早诊早治的目的。一般说来,孩子若出现以下信号中的一条,即应想到中耳炎临身,立即就医为上策:

无缘无故地拉扯或揉搓耳朵。

在吸奶或吞咽时觉得疼痛不适,或很快将奶嘴吐出来。

睡眠不安稳,尤其是平躺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耳中有液体流出。

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或呕吐。

发烧,体温在37.5℃以上。

一旦证实孩子患上了中耳炎,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合理地选用抗生素,尽快控制炎症,防止转为慢性中耳炎。